胡寧
大上海擁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咖啡店,但位于靜安區(qū)的這一家無疑是其中最“任性”的。它只供應(yīng)4種咖啡,且一天只營業(yè)4個小時。它的門口甚至攔著紅繩,告示里提醒,“非經(jīng)營場所,不對外營業(yè)”。
“準(zhǔn)確地說,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而是‘自閉癥實踐基地?!笨Х瑞^創(chuàng)始人曹小夏說,“做咖啡不是核心,跟人交流才是?!?/p>
一
外觀上看,這里與一般的咖啡館無異。200多平方米的店面,擺放著10余張木桌。還有吧臺和咖啡機。當(dāng)日值班的3名店員會從這里出發(fā),用一杯杯咖啡開啟與陌生人交流的門。
曹小夏認識這些店員,是在她創(chuàng)辦的公益項目“天使知音沙龍”里。這個項目嘗試給自閉癥孩子上音樂課。8名店員,是從學(xué)員里選出的年紀較大、行為問題較輕、有一定交流能力的,多數(shù)是十五六歲。
她為他們請來了一位專業(yè)的咖啡師。學(xué)做咖啡并不難,兩個整天他們就能學(xué)得有模有樣。
真正的挑戰(zhàn),從來不是按部就班做出一杯咖啡,而是服務(wù)形形色色的人。
他們的大腦儲存了很多漢字,卻不能理解這些字符的含義。曹小夏說,將他們放在“小社會”里,部分是為了幫他們“豐富語言”,提高跟人交流的能力。
這個仿真的社會,始于“歡迎光臨”,終于“歡迎下次再來”。
二
店員的家長起初都不敢撒手。但是曹小夏要求,每天除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只允許一名家長代表在咖啡店值班,以應(yīng)付一些突發(fā)情況,其他家長盡可能少到店里。
每天,會有20多位顧客到這里喝咖啡。熱心人甚至替店員拖地、端盤子。端上來的咖啡有時灑了一半,有的訂單會被忘記。但顧客對此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容忍度。
可這不是曹小夏想要的“愛心”?!澳阋阉?dāng)作普通的服務(wù)員來要求?!辈苄∠恼f,她要求顧客適當(dāng)設(shè)置一些障礙,比如問店員“我要的奶包你為什么沒拿”“我的攪拌棍呢”。
曹小夏和家長們都深知,過分寬容會讓整個探索失去意義。走出這間特殊的咖啡店,他們要面對真實的世界。
迄今已有4000多人報名來當(dāng)“顧客”?!皝砦覀冞@一次,你就知道自閉癥是什么了”,曹小夏說,越多人知道自閉癥,自閉癥患者受到的歧視、阻礙就會越少。
三
在開張一個月后,5月初,咖啡館曾由于場地原因暫時關(guān)停。重開之后,幾乎每天都有自閉癥孩子的父母在門外徘徊著,想為自己的孩子尋一條出路。
曹小夏只能全部拒絕。她和8個店員的家長都明白,這個“實踐基地”能容納的大齡自閉癥患者非常有限,她不能冒險隨意引入陌生的孩子。
與有希望的“8”相對的,是一個更加龐大、令人擔(dān)憂的自閉癥譜系障礙群體。有官方數(shù)據(jù)稱,中國自閉癥患者可能超過1000萬。
曹小夏一邊請老師給咖啡店的孩子上課,一邊籌建一所自閉癥學(xué)校。她還在跟上海市的一些咖啡店商談,希望讓這些特殊的咖啡師有機會到真正的咖啡店里實習(xí)。據(jù)她所知,在美國,就有自閉癥患者在對外營業(yè)且營利的咖啡館做服務(wù)員。
每個工作日的下午,咖啡店打烊,元元會迅速地換下工作服,背好雙肩包,跟其他孩子一一道別,然后快速步入地鐵站里。他從容地掏出手機掃碼進站,融入地鐵的人流里,沒有人會察覺出他的不同。對于絕大多數(shù)自閉癥患者的家長來說,這是他們能想到的自家孩子最好的模樣。
摘自《冰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