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杰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西某錫礦礦區(qū)屬中低山地形,標高623.2~932.7 m,山脈一般呈NW—SE向延伸,地勢南低北高,溝壑縱橫,切割較劇,地表水系不發(fā)育。該礦山為一座開發(fā)近20 a的老礦山,由于前期建設中采用邊探邊采形式,因此開拓方式采用盲斜井多段接力提升,從而導致礦石、廢石、人員、設備、材料需要進行3~4級接力提升方可到達地表(或工作面),生產效率極低、成本高、管理難度非常大,通風困難,人員工作環(huán)境差。近年來,礦區(qū)深部-250~-400 m水平探明了大量礦體,能夠滿足礦山正常生產10 a??紤]到新探明的礦體埋深超過千米,為對該類礦體進行安全高效開采,對開拓系統(tǒng)進行改造勢在必行。本研究結合該礦深部開拓現(xiàn)狀、礦山交通、地形地貌、經濟性等因素對深部礦體的開拓方案進行設計和優(yōu)選。
根據礦山現(xiàn)狀及相關實踐經驗[1-5],考慮到深部采深已經達到1 000 m左右,屬于深井開采,本研究設計了4種開拓方案:方案Ⅰ,新建組合井開拓方案;方案Ⅱ,盲組合井開拓方案;方案Ⅲ,明箕斗井、盲組合井聯(lián)合開拓方案;方案Ⅳ,盲斜井方案。
方案Ⅰ采用組合豎井開拓方式(圖1),井筒布置于擬建選廠的藥劑制備車間附近,井筒口坐標為X=2 746 699.810 m、Y=36 457 721.530 m、Z=721 m(圖2)。
圖1 方案Ⅰ開拓系統(tǒng)示意
圖2 新建組合井位置示意
為節(jié)省工程量,充分利用原有設施,方案Ⅱ中井筒布置于200 m中段(礦體端部南側),井筒口坐標為X=36 458 214.350 m、Y=2 747 463.110 m、Z=200 m。井筒凈直徑5.5 m,最低生產中段位于-399.82 m 水平(采礦證最低標高),皮帶裝礦水平位于-430 m 標高,井底標高-470 m,井深725 m。組合井內布置1套箕斗和罐籠互為配重的提升系統(tǒng),箕斗擔負全礦礦石(1 000 t/d)、廢石(150 t/d)提升任務,罐籠擔負人員、材料設備提升任務。設計在-200,250,-300,-399 m中段設置單面馬頭門。-250,-300,-350 m中段礦石、廢石通過溜井下放至-430 m皮帶裝礦中段,由箕斗提升至200 m 中段后,通過電機車運輸,卸至2#盲斜井附近的溜井,由現(xiàn)有的2#盲斜井+探采斜井接力提升出地表。人員、材料等通過現(xiàn)有罐籠井(六大隊)→200 m運輸巷道→盲組合井到達各中段(圖3)。
為減少200 m中段的主提升環(huán)節(jié),方案Ⅲ將2#盲斜井+探采斜井的接力方式變更為箕斗井提升方式[6-8]。該方案擬采用明箕斗井、盲組合井聯(lián)合開拓方式,明箕斗井井筒布置于擬建選廠的藥劑制備車間附近,井筒口坐標為X=2 746 699.81 m、Y=36 457 721.53 m、Z=721 m。井筒凈直徑4 m,最低服務中段為200 m轉運中段,皮帶裝礦水平位于170m標高,井底標高130m,井深591m?;肪畠炔贾?套箕斗和平衡錘互為配重的提升系統(tǒng),箕斗擔負全礦礦石(1 000 t/d)、廢石(150 t/d)提升任務,原罐籠井(六大隊)擔負人員、材料設備提升任務(圖4)。
圖3 方案Ⅱ開拓系統(tǒng)示意
圖4 方案Ⅲ開拓系統(tǒng)示意
礦區(qū)原7#盲斜井已開拓至-250 m中段,據實測已經偏離了主礦體。方案Ⅳ設計在-250 m中段新建1條9#盲箕斗斜井來接替7#盲斜井,擔負-200 m 中段以下1 000 t/d礦石提升任務,提升機房布置于-250 m中段,最低裝礦中段為-399 m中段,斜井角度25°,服務中段為-300,-350,-399 m 中段。目前8#盲斜井已經開拓至-250 m中段,方案Ⅳ將原有的8#盲斜井進行了延深,擔負-200 m水平以下的人員材料提升任務。最低裝礦中段為-399 m中段,斜井角度為28°,提升機房位于-200 m中段,服務中段為-250,-300,-350,-399 m中段。礦石通過9#盲斜井提升,而后依次通過7#盲斜井、3#盲斜井、2#盲斜井、探采斜井到達地表。人員及材料由地表、罐籠豎井(六大隊)、4#盲斜井、6#盲斜井、8#盲斜井到達-200 m中段以下各工作面。該方案原理如圖5所示。
圖5 方案Ⅳ開拓系統(tǒng)示意
方案Ⅰ可比基建井巷工程量為8 854 m、115 745.79 m3,可比投資為27 050.33萬元,可比凈現(xiàn)值為73 429.57萬元。該方案的優(yōu)點為:①人員、材料、廢石運輸環(huán)節(jié)少,人員少,能耗低;②排水系統(tǒng)采用1段排水,能耗低,人員少;③通風效果好,能耗低;④可比凈現(xiàn)值(73 429.57萬元)低。不足有:①石門長,基建時間(3 a)長,工程量大;②開工建設時,馬頭門數量較少,不利于基建中段開拓,施工組織管理難度較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現(xiàn)有的井下生產活動;③中段直接通過斜坡道連接,供水管道線路較長[9-10]。
方案Ⅱ的可比基建井巷工程量為8 458 m、116 300.78 m3,可比投資為22 248.68 萬元,可比凈現(xiàn)值為79 183.15 萬元。方案Ⅲ的可比基建井巷工程量為9 606 m、132 760.00 m3,可比投資為27 578.66萬元,可比凈現(xiàn)值為76 651.62萬元。方案Ⅲ與方案Ⅱ的技術特點相近。方案Ⅲ的主要優(yōu)點為:①相對于方案Ⅱ,礦石、廢石倒運環(huán)節(jié)少;②地面豎井提升與選廠有機融合,減少了地面倒運緩解;③基建速度相對于方案Ⅰ快。不足在于:①出渣需要倒運,導致掘進成本相對高;②與方案Ⅱ相比,地表建設需要征地,前期準備時間長;③與方案Ⅰ相比,兩段排水,人員設備多;④通風線路相對于方案Ⅰ較復雜。
方案Ⅳ的可比基建井巷工程量為7 268.95 m、76 635.45 m3,可比投資為11 500.00萬元,可比凈現(xiàn)值為72 832.58萬元。該方案的主要優(yōu)點為:①工程量少,投資少;②前期準備時間短,地表豎井建設無需征地;③充分利用原有設施,基建速度快;缺點為:①出渣需要多次倒運,導致掘進成本較高;②通風線路長,能耗高,地下工作條件差;③多級排水,多級提升,人員和設備多;④整個系統(tǒng)環(huán)節(jié)多,不安全因素多,無法滿足礦山現(xiàn)代化建設要求。
經過綜合分析,雖然方案Ⅰ比方案Ⅳ的可比凈現(xiàn)值高596.99萬元,但該方案的提升、排水、通風、運輸環(huán)節(jié)簡單,盡管基建時間相對較長,但從礦山可持續(xù)發(fā)展角度考慮,本研究推薦采用方案Ⅰ進行深部開拓系統(tǒng)建設。
隨著廣西某錫礦開采深度逐步增大,原有的斜井開拓系統(tǒng)雖然能夠滿足生產需要,但是由于多段倒運,導致生產成本增高,不安全因素增多,通風系統(tǒng)不順暢,影響了礦山安全高效開采。為此,本研究對該礦深部開拓系統(tǒng)進行了方案設計和優(yōu)選,認為新建組合井開拓方案(方案Ⅰ)較優(yōu),適合于該礦生產實際情況。
參 考 文 獻
[1] 解世俊.金屬礦床地下開采[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79.
[2] 鐘 勇,林 堯,王瑛毅.上宮金礦深部開拓系統(tǒng)方案優(yōu)選[J].黃金,2017,38(1):32-36.
[3] 張 柬,袁志安,李杰瓊.四棵楊樹、新嶺礦區(qū)開拓方案的優(yōu)化比較[J].有色礦冶,2016,32(6):13-16.
[4] 馬 秋,康永紅,周擴全.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礦山開拓系統(tǒng)優(yōu)化選擇[J].有色金屬設計,2016,43(3):10-14.
[5] 甄翠敏,張志禮,李巧玲,等.礦床開拓系統(tǒng)選擇專家系統(tǒng)[J].河北冶金,2000(3):9-11.
[6] 涅克拉索夫,列修克夫,鄒 霞.地下開采最佳開拓系統(tǒng)的選擇[J].國外金屬礦山,1992(6):46-47.
[7] 云慶夏,黃凱明.確定地下礦開拓系統(tǒng)的遺傳算法[J].金屬礦山,2001(2):16-19.
[8] 黃光球,桂中岳.地下礦開拓運輸系統(tǒng)優(yōu)化的遺傳算法[J].有色礦冶,1997(3):7-12.
[9] 魏一鳴,胡清淮.確定地下礦開拓運輸系統(tǒng)的網絡算法模型[J].昆明工學院學報,1995(1):15-21.
[10] 朱鴻德,林吉飛,夏建波,等.地下礦山開拓系統(tǒng)二維三維一體化設計方法及應用[J].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15,3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