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雪瑞王麗娟王 磊丁永霞王斌全
作者單位/1.山西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2.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
理解是一灣清泉,滋潤干涸的土地。理解是一江夏雨,緩解煩躁的身軀。理解是一種寬恕,緩解你我之童心。理解是一架橋梁,溝通隔絕的心房。
長久以來,醫(yī)患關系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厥走^往,那些觸目驚心的故事好像還在眼前,和諧的醫(yī)患關系成為我們心之所向,成為醫(yī)學永恒的課題。北京醫(yī)院藥學部胡欣主任曾經(jīng)說道,目前世界上已經(jīng)命名的疾病有6萬多種,60%是自限性疾病,6%可通過手術治愈,而34%無術無藥可治。這與特魯多醫(yī)生的墓志銘,“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不謀而合。是啊,在生命面前醫(yī)學能做多少,我們?nèi)栽谔剿?,然而這一切并沒有影響一代代人始終不懈的努力。關于醫(yī)患關系的思考,我們一直在路上,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在臨床實習時關于理解的感受。
關于理解,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發(fā)生在精神病房的一個故事,從我在大學課堂上第一次聽到它就烙印在我的心上。故事很短,是說有一名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只蘑菇,每天便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墻角里,就好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他的心理醫(yī)生看到此景,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問他,你為什么蹲下?醫(yī)生回答說:和你一樣,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簡單的一問一答,使得之后的治療變得順暢了許多,病人認為這位醫(yī)生才是能夠理解他的人,無論后續(xù)治療中病人多少次不配合,只要這位醫(yī)生出現(xiàn),總能將問題化解。
于是有人說,原來建立信任是這么簡單的事情,小小動作,人人都可以。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愛心導診,志愿者在身邊”是山西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第三黨支部主辦的志愿者活動。從活動創(chuàng)辦至今,團隊已服務了十七次,我有幸參與其中。志愿者的工作說來簡單,即經(jīng)過前期門診護士長介紹門診結構和環(huán)境以及導診培訓,志愿者分布在門診的各個角落,解答前來就醫(yī)的患者的各種問題。在一次次活動中,我反復思考如何讓患者感受到我能理解他們并信任我;在一次次活動中,我體會到要想實現(xiàn)好的結果,首先要回到開端——理解的開端。
記得有一次我們來到門診四樓自助掛號機旁看到有許多正在掛號和取號的病人與家屬,我注意到最前面的是一對年邁的農(nóng)村夫婦,老兩口的兒子也在旁邊,他身材魁梧,一臉的焦急和怒氣。我走到他身邊,輕輕地說了聲,“您好,需要什么幫助嗎?”一看到穿著白衣的我們,老兩口就好像在孤立無助中看到一雙溫暖的手,急忙說著比劃著,兒子在一旁皺著眉頭,眼神中夾雜著煩躁、不信任。突然,他大聲說道,“你們這個機器怎么回事,我們一大早跑來掛號,找了半天都沒有這個大夫,我以前來過,主任不就是每周一和周四出診嗎,人呢?變了也不告我們?這一趟趟折騰得容易呢?”見到兒子情緒這么激動,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不要跑!這么個彪形大漢萬一給我一下子,可不是開玩笑的。然而,另一個念頭也浮現(xiàn)出來,爺爺奶奶年紀確實大了、腿腳不便,雖然這兒子說話是真沖,可也不無道理,如果是我陪自己的爺爺奶奶來醫(yī)院,肯定也是希望能夠順利解決。想到這,我看向兒子,右手放在了奶奶的肩膀上,輕撫了兩下,語氣輕柔一字一句地說,“您先別著急,我現(xiàn)在就給您看看是怎么回事?!闭f著拿上病人的身份證趕緊操作。仔細看過后,原來主任的號確實掛完了,以至于周四的號已經(jīng)查不到。我向他們說了實情,爺爺?shù)难凵裰虚W過一抹失望,兒子更急了,一遍遍說著“那這怎么辦?”這時,我想起微信公眾號推出了預約掛號的功能,兒子趕忙把手機遞給我,“你快給我看看,我不會弄?!本瓦@樣一步一步,終于查到了主任出診時間,可不幸的是,手機上也沒有號了??粗麄?nèi)说氖?,我心里十分不好受,除了歉疚不知還有什么情緒可以表達。滿以為兒子性格急躁,這下肯定要說我了,我也做好了挨批的準備,可讓我驚訝的是,兒子竟然說了一句,“小姑娘,謝謝你,不行我們下周一再來吧,謝謝?!蹦且豢?,我心頭一熱竟有種想哭的沖動,因為這次我感受到了病人的理解和信任。
作為一名醫(yī)學生,在我學習與受教育的這些年,“愛心仁術”的理念始終影響著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做學問,這三者的順序不可顛倒,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醫(yī)務工作者,愛心必須始終放在第一位,而想要獲得病人的理解,首先應該要求自己做到換位思考,理解病人的處境,想象著自己就是前來求醫(yī)的病人或家屬,對醫(yī)院有什么期望,希望受到怎樣的服務。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杰斯提出同理心(Empathy)這一概念,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這一理念運用到了醫(yī)患關系和護理服務中。比如,于美玲等將同理心護理應用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患者,經(jīng)過專業(yè)心理輔導師培訓的護士通過同理心情緒疏導、互助式角色互換扮演有效改善了患者焦慮、抑郁負性情緒。
回到理解的開端,圣人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完全做到體察他人情緒就如同感受自己,可對于理解的呼喚還是從未停止。理解就好像冬日里的太陽,總能在寒冷中送來溫暖和安慰;當人們將彼此尖銳的一面拿來針鋒相對時,理解是潤滑劑,是暖心石,于無形中化解心頭怒火。選擇了身上這一襲白衣,就意味著在學習踐行理解他人、樹立同理心的路上,我們將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