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每次有人問我,在哪里讀書,答曰中山大學,總會有這樣的續(xù)問:是在中山對吧?就連廣東省內的不少朋友,都是這樣直觀地認為。我只得一遍一遍地解釋,中山大學乃是孫中山先生一手創(chuàng)辦的,它不在中山市,它在廣州市,而且在珠海也有一個分校區(qū)。因為所學專業(yè)的緣故,我得以在這兩座截然不同的城市中各生活兩年,此間差異之大,會令人有措手不及之感,但細細品味,卻又是各有一番風情。有人說,大學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大學依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無論廣州還是珠海,在中大的校園里,我常??梢泽w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大學伊始,我來到廣州珠海市。它有藍的天,如同用被水充分稀釋了的藍色水粉畫上去的一般;有綠的草,大片大片的綠,毫無拘束地肆意生長蔓延;有矮的山,一座座低矮的小山環(huán)繞;足夠大的樓距,使天空得以保持一整塊,那么大,毫無遮攔;還有那沿著海岸長長的走不到盡頭的情侶路。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個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的美麗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
中大與珠海的緣分,起源于珠海市的一大缺憾—沒有大學。其時,在廣州康樂園外尋求新的發(fā)展空間的中大,與渴望擁有一所大學的珠海市一拍即合。1999年9月11日,中山大學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在依山傍海的唐家灣合作建設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
珠海校區(qū)的教學樓有五百米長,有“全亞洲最長的教學樓”之稱,常有遲到的人一邊奔跑一遍抱怨教學樓太長;中珠(中山大學珠海校區(qū))的圖書館是一本面朝大海的書,十三層的高度,每一層都有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每一層都可以看到最美麗的海景,若遇到有霧的天氣,還有引起人群騷動的海市蜃樓;中珠的隱湖依著教學樓,栽荷種柳,每到夜晚,靜謐的湖畔涼風習習,石凳上便常有幽會的情侶;中珠的水靠近后山,我記得我初次走到此處,驚為仙境,那是一個湖水澄清、樹木繁茂、綠草如絲絨的地方,傍晚時候,來這里看晚霞看日落,簡直美得不像話。
來到這美麗的濱海城市,中大也變得青春浪漫起來。珠海的生活恬靜舒適,而珠海校區(qū)大多數學生又都是大一大二的學子,在這樣寬松自主的氛圍里,各個學生社團都得以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意、盡情施展才華。學術大師們精彩的講座、流光溢彩的晚會、經典動人的電影展播、唇槍舌戰(zhàn)的辯論賽……可以說,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及積極活躍的學生社團已成為珠海校區(qū)的特色標志。而這些活動和社團組織也為“中珠人”提供了彰顯個性、拓展素質提升自我的大舞臺。
在這里,中山大學與珠海儼然已是同一個風味,碧海藍天、青草綠樹、舞動的青春、浪漫的情懷、自由的空氣、悠閑的節(jié)奏、跳躍于枝頭葉間的斑駁陽光、夜晚帶著海腥氣的熱烈的風……所有這一切,是每一個回遷廣州的學子都會深深珍藏于心的美麗。
中大的本部在廣州市,坐落于珠江畔。從中大北門走出去,便可見悠悠的珠江水。我曾多次從很遠的地方走路回校,別人驚訝于我如何能在這大而復雜的廣州城里認得路,我笑曰:其實很簡單,只要認準方向,沿著江邊一直走,就可以了。
那一棟棟從民國時期保存下來的紅磚碧瓦歐式小樓,是康樂園的名片—駐足在覆地的綠茵邊,掩映在蒼天的古木下,矗立在繁花盛開的小山崗上—沉淀著近百年的歷史與人文。莊重的懷士堂,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發(fā)表演講,號召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神秘的黑石屋,壁爐與黑磚地板給人以厚重感,逃難的宋慶齡曾在此居??;古色古香的“廣寒宮”,精致的木質雕花旋轉樓梯通向據說在文革時期藏了許多重要文件的小閣樓……每一棟紅樓里,都隱藏著許多秘密,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
時光流轉,四季花開,它們只是靜靜地,以一種靜默而動人的姿態(tài)述說著中大那些耳熟能詳或是不為人知的歷史。行走在這樣的校園里,看著鳳凰花開,聞著浮動的蓮香,聽著鶯啼鷓鴣鳴,觸碰到沉淀的康園文化,每每讓我心生敬畏,慶幸自己與這康樂園的緣分。
這座既歷史悠久又充滿現代化的廣州城,生活節(jié)奏快,充滿了機會與競爭,也更接近現實。相比之下,珠海實在是浪漫得有些奢侈,悠閑緩慢,靜謐自在,待久了,難免讓人變得有些懶散?;剡w廣州,帶來了真正的現實與壓力,逼得我們直指內心,擺脫散漫和慵懶,找回奮發(fā)的斗志和踏實求知的覺悟。廣州的特點概括起來可說是務實、包容、豁達、敢為天下先。而中大就像深處在廣州市中心的一個小小的烏托邦,既和廣州的務實、寬容一脈相承,又保留著大學獨有的純潔氛圍。
“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史學宗師陳寅恪寓居康園二十載,沉吟于心的,正是大學和大學者應有之風骨和靈魂。他們給中大留下了深厚的學術底蘊和悠久的文化傳統,也使學術研究滲透到中大人文精神和廣州精神的骨髓當中。前任校長黃達人曾誠懇地表示:“中山大學是國家的中大,也是廣東的中大,我們要成為廣州的名片,成為廣東的名片?!边@是中大人共同的志氣,也是共同的責任。
作為南方最高學府的中大,擁有著濃郁的文化氛圍和人文修養(yǎng);秉承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堅持著“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風骨;“天下為公”“立志做大事”的中山之光。作為一個中大人,一提到這些思想和精神,我就感到萬分激動,有太多的學術大師令我景仰,有太多的學子故事令我敬佩。而這其中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中大學子敢于質疑和勇于做出行動的精神。
廣州古為南蠻之地,五嶺阻隔,居民“斷發(fā)文身”。這種“邊遠性”使廣州人向來思想、文化崇尚開放,喜歡向外發(fā)展。民主、自由也成了廣州這座城市最閃耀的標簽。與廣州共飲一江水的中大學子,很好地繼承了這些精神,在關注社會熱點的時候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斷;在心存疑惑的時候,敢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在想要知道真相的時候,可以邁出腳步親自去尋找答案。
在對學校安裝空調的費用有所疑惑時,有中大學子要求相關部門解釋澄清;在廣州增城發(fā)生混亂時,有中大學子自發(fā)組成公民調查團隊前往調查真相;中大的校園里,還有許多學生組織,他們有著美好的理想和無限的熱情,在環(huán)保、扶貧、教育、婦女等領域積極投入實踐,做著各類公益項目,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有人說,這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因為這里有敢于質疑和行動的學子。我們仍然懷抱著理想主義,關注著熱點,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我們相信,只有參與了才能知道生活的真相,認識到這個社會的不完美,觸摸到這個社會的真實,發(fā)現這個社會的溫暖,進而思索: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然后去找到屬于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