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
喬布斯去世前曾提出一個深刻的質疑:“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傳媒大亨默多克曾經說過:“當今科技發(fā)展是如此迅速。如果五十年前有一個人沉睡醒來,他將完全不能相信他今天身邊發(fā)生的事情,遺憾的是,教育界不在這個行列內?!笨v觀全球各個行業(yè),教育無疑是全球信息化最后要開墾的地方。
無獨有偶,北師大余勝泉教授不無憂慮地說:“教育信息化相對于整個社會信息化,相對于銀行、電信、稅務、醫(yī)療等各個行業(yè),是嚴重滯后的,大大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銀行沒有電腦和網絡就不能開門,但是學校沒有電腦還照樣上課”。信息技術在學校似乎成了裝點門面、錦上添花的東西,而非習以為常、必不可少的利器,更談不上對教育發(fā)展產生革命性影響。
難道是政府投入不夠嗎?非也。教育部發(fā)布的《2016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項督導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已有23個省基本建成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信息化教學應用基本普及,覆蓋城鄉(xiāng)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初步形成。但各地各校重建設輕應用、重硬件輕平臺、重擁有輕共享等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學方法依然傳統(tǒng),穿“技術”新鞋、走“傳統(tǒng)”老路的情形屢見不鮮。
楊改學先生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反思》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教育信息化“叫好不叫座”“豐產不豐收”的現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論與實踐、方法與應用不協(xié)調。做觀摩教學交流的多,為了一節(jié)課,打磨幾個月,用一次兩次后擱淺。在某些學校,能夠做好幾節(jié)課的也只有幾個人,這幾個人也說,如果每一節(jié)課,都這樣去上,我們也受不了。因此,整合課現階段只能是局部有收成,還看不到大片的豐收景象。需要有理論與實踐的新探究”。
仔細分析近幾年各地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實際情形,我認為教育信息技術滯后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較弱,仍處于淺層次應用階段。突出表現在,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知度不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識薄弱。多數教師還沒有認識到掌握信息技術是自身終身學習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并且當教師決定在課堂中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時,考慮最多的是如何呈現教學內容和在課堂上選擇恰當的時機采用多媒體教學,沒有意識到只有教學方式的變革才能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最大效果。
二是校長自身的信息化素養(yǎng)不夠,信息化領導力不足。由于應試教育仍舊存在,學校需要面對升學率等壓力,因此大多數領導對于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持懷疑觀望態(tài)度。沒有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在教學中能否熟練使用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績效考核,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這也是教師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由于自身的信息化觀念落后,再加上主觀上學習信息技術的愿望也不強,很多校長不敢“以身作則”,不敢“改變現狀”,也不敢去“指導他人”,這不僅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師,更會影響到學生,同時也會讓學校與外面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
三是教育行政機構信息化統(tǒng)籌推進工作機制還不夠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對國家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戰(zhàn)略部署和重點工作了解不到位,對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認識仍顯不足,教育信息化統(tǒng)籌推進工作機制仍未落實。導致工作責任主體不明,各職能部門責任不清、協(xié)調不夠,推進工作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影響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
顯而易見,“喬布斯之問”不是給技術提出問題,而是給整個教育提出了一道令人深思的難題。思路決定出路,問題既是差距、困難、矛盾和不足。思路理不清,出路就不明朗,問題找不準,工作的重點、著力點就抓不住。我認為,破解“喬布斯之問”目前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推進信息化建設,要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讓技術和設備為“人”服務,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對教育信息化不能簡單理解為信息技術教育化,必須突破狹隘的鍵盤訓練、網絡搜索、軟件學習等膚淺層次,要把信息化作為現代人真正應具備的全新的信息素養(yǎng)和一種信息文化的高度來認識與實踐。作為信息技術應用的主體,無論是教育管理者,普通教師或者學生,他們的積極響應與熱情參與才是決定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關鍵因素。教育信息化進一步的發(fā)展要從以“物”為中心,即從關注技術、計算機、網絡、軟件、資源庫等,轉移到以“人”為中心,努力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新型信息化校園,將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目標與教育信息化建設相融合,以學校、教師、學生的發(fā)展引領信息技術應用的發(fā)展,并最終以信息技術應用的發(fā)展推進學校、教師、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是面對教育信息化嚴重滯后的殘酷現實,漸進式的修修補補,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只有經歷一次浴火重生,一次脫胎換骨,一次徹底顛覆以改變現狀,才是教育跟上時代節(jié)拍的生存之道。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有革命性影響,必須高度重視。2015年7月1日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推動“互聯(lián)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務方式,鼓勵互聯(lián)網企業(yè)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fā)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等?!兑庖姟分赋?,“在線教育帶來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習方式、人才培養(yǎng)過程的深刻變化,正在改變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引起教學變革和學習的革命。”如果沒有從教育觀念到教育過程各環(huán)節(jié)的巨大變革,教育信息化滯后的局面可能還將延續(xù)下去。
三是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各校差異顯著,不能采用“一刀切”“運動式”的辦法推進教育信息化。要積極鼓勵各地各校開展因地制宜的創(chuàng)新探索,為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積累寶貴經驗。要通過廣泛宣傳和培訓,以及典型應用案例的推廣,特別是要重視培植“草根教育信息化典型”,允許先行先試,鼓勵百家爭鳴,使廣大教育工作者樂于、善于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和管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是主流,自下而上的應用實踐才是基礎。沒有一批熱衷于教學改革的一線教師,自上而下的改革的初衷就難以實現。兩者殊途同歸,應該得到同等重視,揚各自之長,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堅持不懈地推進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現代優(yōu)質教育。
“喬布斯之問”確實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重大難題,但它絕不是斯芬克斯之謎,當今中國教育的環(huán)境基礎也今非昔比,正在集聚智慧和能量,醞釀突破。只要全員銳意革新,“喬布斯之問”就一定能得到破解。
(作者單位:甘肅武威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