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亦
[摘 要] 教師與學生的合力、教與學的同一,是教育教學活動富有成效的最佳狀態(tài)。為實現這一最佳狀態(tài),本文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從師生協同的角度對實現這一最佳狀態(tài)進行了探討,重點闡述了師生協同的概念界定、意義、作用與實踐方法。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師生協同
語文課堂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茖W運用現代“協同”理論開展師生協同教學對學生語文知識掌握、能力提升等具有重要作用,對有效開展語文教育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協同”思想是現代系統(tǒng)論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師生協同”,顧名思義,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圍繞共同的教學目標,通過師生的協作、互動,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師生協同教學課堂模式主要是側重運用協同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的理論知識和方法論原理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其實質就是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系,并采取協同的方法來組織和實施好教育教學工作。
1.師生協同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良好的師生協同關系是對學生施加高效教育的基礎與手段,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的影響是積極而深遠的。首先,師生協同教學模式中輕松、愉悅的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其次,師生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學生的思維不停地交流、碰撞、分歧抑或共鳴,這一“否定、肯定、再否定”的思維過程符合人類認識論的內在規(guī)律,這是遵循客觀規(guī)律和積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有效統(tǒng)一,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2.師生協同是語文課堂教與學統(tǒng)一的有效途徑。師生協同,是開放式的、批判式的,有效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與學之間存在的“兩張皮”現象,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tǒng)觀念的重大突破。相反,師生協同是教師和學生圍繞共同的目標,在這一“合力”的影響下,進行交流探討、互動合作,獲得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這就有效克服了教與學之間的矛盾阻力,形成了對“共同問題”的合力,突出和實現了教與學的融合。
1.教師自我角色的進一步轉變。首先,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師生協同對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自覺擔負起協同活動的主導者角色。其次,在師生協同過程中,教師還應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者、知識獲得的促進者、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積極個性的塑造者、人生發(fā)展的引路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2.課堂教學設計的進一步轉變。師生協同旨在通過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營造出民主、開放、科學、活躍的課堂的氣氛,通過師生之間對共同目標、共同問題的交流、探討、合作實現教學的融合,這與新課程倡導的課程理念不謀而合。教師應針對教學目標,基于師生協同,成為課堂教學設計的建設者、開發(fā)者。首先,應充分了解學生現有認知結構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其次,應熟練掌握師生協同的信息傳遞技巧。
3.師生協同教學效果評價的進一步轉變。對師生協同教學效果評價的進一步轉變主要應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師生協同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具有啟發(fā)性,不能簡單的以“對或錯”“好與壞”進行評價,而應側重具體的方面來對學生加以引導。二是教師群體、社會大眾對教學效果評價,讓“學生更容易獲取積極的情緒體驗,更容易感受到教師、父母以及社會對自己的關愛和期盼,更容易產生感恩之情。”
4.加強學生協同能力培養(yǎng)的進一步轉變。學生協同能力的培養(yǎng)是實現師生協同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針對性培養(yǎng)學生的協同能力。一是要加強鼓勵。為學生的樂于協同加強鼓勵。鼓勵學生發(fā)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欣于動腦、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二是要教會方法。教會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分享與表達。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劉雪云.走進新課標樹立新理念[J].新課程(中),2017(5).
[2]謝云天.積極心理學視野中的學生評價[J].教學與管理,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