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1950年,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先驅(qū)報》做專欄記者。有一天,他的母親去看他。他蓬頭垢面,衣著邋遢,雜亂的頭發(fā),長長的胡須,腳上是一雙破涼鞋,連襪子也沒穿。
母親便問:“怎么連襪子都不穿?”馬爾克斯道:“不穿襪子更舒服。兩件襯衫,兩條短褲,一洗一換,還要什么?”母親回答:“一點點體面?!痹捳Z簡單,卻沉重地砸在了馬爾克斯的心上。一直到幾十年后,他還清楚地記著這句話。
人都有日子不順,甚至窮困潦倒的時候。手中無錢,你可以粗茶淡飯,可以破衣舊帽,但不可以蓬頭垢面,食“嗟來之食”。粗茶淡飯,也要做出一份精致;破衣舊帽,也要洗得干干凈凈,得體地穿戴在身上。
因為,這不僅僅是外表問題,它是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外在表現(xiàn),是一個人精神風(fēng)貌的體現(xiàn)。
在網(wǎng)上讀過一篇文章,叫做《體面的日本人》。文章列舉了多條在日本人看來不體面的行為:遇到突發(fā)情況時不懂得讓婦女兒童先行,面對需要救助的對象束手無策,面對有序的撤離秩序加塞兒,女人不管自己的子女一馬當(dāng)先,男人不管自己的老婆絕塵而去,在避難中心搶占最舒適的地盤……當(dāng)然,不體面的行為還有很多。但簡而言之,凡是以一己之利為出發(fā)點、無視他人的種種行為,都被稱為不體面。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細小行為,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日本人的自我約束力和他們的“體面”觀。
反觀我們自己,某些行為真是讓人大失“體面”:公共場所,不懂得肅靜,大吵大鬧;排隊購物擠來搡去;手中的垃圾,隨手一扔;公交車上,搶占老弱病殘孕專座;潔白的墻壁上,隨手涂鴉;旅游名勝,在古跡上刻“到此一游”;違反交規(guī)闖紅燈,還美其名曰“中國式過馬路”……此類行為不勝枚舉,令人汗顏,丟的不僅僅是個人的“體面”,也是民族的“體面”。
從守住“一點點體面”開始吧,每個人守住了“一點點體面”,推而廣之,就守住了國家的體面,守住了民族的體面。
【原載《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