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昊
【摘 要】蕭伯納是英國劇作大家之一,其戲劇《皮格馬利翁》以獨特的劇情,個性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題,博得盛譽。本文將運用伯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的哲學思想,解析賣花女伊莉莎變形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關鍵詞】蕭伯納;《皮格馬利翁》;創(chuàng)造進化論;內外因素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026-02
一、前言
蕭伯納作為偉大的劇作家,其藝術創(chuàng)作及思想主張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他是易卜生主義之集大成者,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提倡新戲劇。他主張以緩和漸進的改良方式,完成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是費邊主義的代表人物。因此,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51部劇本,基本上都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镀じ耨R利翁》這部戲劇正是蕭伯納社會改良思想的表達。
《皮格馬利翁》英文名為Pygmalion,又譯《賣花女》。皮格馬利翁出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第十卷。皮格馬利翁不愛凡間女子,卻深愛著自己雕刻的象牙雕塑。他像對待妻子那樣撫愛它,裝扮它,為它起名加拉泰亞,并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并讓他們結為夫妻。蕭伯納對此神話故事進行了現(xiàn)代演繹:語言學教授希金斯是擅長語音教學的“皮格馬利翁”,也是個厭惡女性的黃金單身漢;伊莉莎是整日游走于街頭巷尾的賣花女,滿口倫敦土言土語,曾被希金斯鄙視為爛菜葉子。一次偶遇,希金斯教授和皮克林上校打賭,他要在短時間內把伊莉莎培養(yǎng)成為語言發(fā)音標準、談吐高雅的貴族。于是,伊莉莎開始了變形之旅,伊莉莎成了希金斯的“加拉泰亞”。經過六個月的訓練,伊莉莎在晚會上十分吸睛,人們完全相信她是一位奧地利公主。至此希金斯的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伊莉莎卻陷入了困擾:她是偽貴族,只會說標準英語,卻沒有經濟基礎,她不知自己又該何去何從。深夜,她和希金斯憤怒地吵了起來,最終離開了希金斯,另嫁他人,并開了一家蔬果店。
伊莉莎的變形看似富有戲劇性,實則有其多層次的因素。蕭伯納將社會整體的改良寄托于社會個體的進化,這基本上遵循蕭伯納緩和漸進的費邊主義改造方式,而這種個體進化的方式,則深受伯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的影響。下面筆者將簡要地敘述伯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的主要觀點。
二、伊莉莎變形的內外因素探析
伊莉莎原是倫敦的賣花女,經過希金斯教授的語言訓練,倫敦土言土語進化成了標準的皇室英語,這一語言進化的過程,不僅有希金斯教授提供的夜以繼日的訓練,而且還有伊莉莎自身主動學習標準英語的要求。這一切促使了其語言學習的成功,在語言使用上完成了從賣花姑娘到“皇室公主”的轉型。
(一)伯格森的創(chuàng)造進化論
亨利·伯格森是法籍猶太裔哲學家,獲得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在《創(chuàng)造進化論》中,曾主張“生物的意識對為其造就的生存條件越來越精確、越來越復雜和靈活的適應”[1]。他強調生物的自主創(chuàng)造性,生命的原始沖動就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這種生命沖動反映到人類的身上就是人的智能和意念。又因為生命沖動之中包含著適應,因此,生命個體在外部環(huán)境改變和內部生命沖動的雙重作用下,才發(fā)生了個體的變形,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進化。因此,在伯格森看來,生命在逐漸地創(chuàng)造性進化,它們賴以進化的外在因素(環(huán)境)及內在因素(生命沖動)是導致生命得以變形的主導因素。而變形的過程中,智力會發(fā)揮比客觀環(huán)境更大的作用。本文中筆者將運用伯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對導致伊莉莎變形的因素進行探討分析,以此來闡釋這部戲劇的深刻主題。
(二)變形的內在沖動
在伯格森看來,生命沖動是一切創(chuàng)造的源泉。每個生命個體都具有生命沖動,在人類的身上就表現(xiàn)為語言、智力、進取。伊莉莎是一個正直善良的姑娘,并努力尋求學習的機會,以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首先,伊莉莎的生命沖力表現(xiàn)在自食其力的經濟層面上。伊莉莎雖然在貧民窟長大,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其本性善良、為人正派,并自食其力,在雨天里依舊堅持沿街賣蘭花。
其次,伊莉莎的生命沖力表現(xiàn)在爭取平等的價值觀念上。雖然賣花女的社會地位不高,收入微薄,但她并沒有妄自菲薄。當賣花女得知有人在記錄她說話,她驚恐不安,不斷歇斯底里地說,“我是個正派姑娘”[2]。她不斷強調自己的“正派”,看似滑稽,實則反映了她的倫理觀念:雖然她經濟拮據(jù),但她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上層社會的女士們一樣有道德感。當希金斯嫌棄賣花女吵鬧,并要她離開,她據(jù)理力爭,自己有權利在這里避雨。她有爭取地位平等的意識,這正是她的生命沖力所在。
最后,伊莉莎的生命沖力表現(xiàn)在奮發(fā)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上。賣花女主動找到希金斯,向他學習標準英語,支付學費,這是一場正當?shù)慕灰住K氤蔀榛ǖ甑陠T,但方言土語是阻礙她實現(xiàn)理想的攔路虎。她不但擁有了新目標,而且為此努力實現(xiàn)理想。由此可見,她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并追求體面美好、受人尊敬的生活。所以,她找希金斯先生給她上課,希望自己能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總之,她本性純真善良,懂得人情世故,追求體面生活。她發(fā)自內心地欲改造自我,是她主動而強烈的要求。當然,要實現(xiàn)社會地位的轉變,并不能只憑借她的意愿,還要有各種外部因素對其產生化學反應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那么,接下來,筆者將分析促使其變形的外部因素。
(三)變形的外部助力
首先,伊莉莎變形最根本的外在基礎是經濟條件的改善。皮克林上校所提供的教學費用是推動伊莉莎能夠進行語言訓練的首要外部條件。伊莉莎雖然主動去上課,但希金斯對她的學費不屑一顧。是皮克林上校對這件事情提起了興趣,于是和希金斯打了個賭:如果六個月后,伊莉莎能以奧地利公主的身份出席晚會,皮克林上校就承擔全部實驗費用。這激起了希金斯教授的興趣,他要向別人證明自己是當代最偉大的教師。由此可見,伊莉莎尋求的變形,首先需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如果她完全憑自己的收入來支付著名語言學者的課程,恐怕就是天方夜譚了。
其次,伊莉莎變形的次要外部因素是身處環(huán)境的改變。在經過專門的語音訓練之后,希金斯教授開始帶她進行小型測試,比如,參加老希金斯夫人的接待日。當伊莉莎談論健康時,說她的姑母死于流行性感冒,是被壞天氣干掉的。眾人對她的用詞驚訝不已。此時希金斯教授連忙解釋,這是時髦的說法。在希金斯教授說,她用的詞是時髦語,他們就對此深信不疑??梢?,這不僅是伊莉莎語言改變?yōu)樗A得了別人的尊重,更是重要的是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希金斯教授對她用詞的肯定,使周圍的人相信她是位貴族的小姐,不再是街頭的賣花女。所以,外在環(huán)境的改變會促使個體由內而外地發(fā)生改變,而這種改變會使個體更加順應環(huán)境,從而發(fā)生創(chuàng)造性進化。
總之,伊莉莎的進化既離不開她自身要求上進、積極努力的態(tài)度,又不可脫離其發(fā)展的外在環(huán)境。這樣,伊莉莎才會朝著既定的方向合理地發(fā)展。
三、結語
伯格森的創(chuàng)造進化論思想是在肯定無意識生命自然選擇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有意識生命中能夠自我創(chuàng)造的成分,即生命沖動。因此,人的智力毅力主觀能動性必須被考慮到事情的發(fā)展過程中,即直覺的力量和世界的現(xiàn)實,同樣不可忽視。伊莉莎是在想通過語言的變形以實現(xiàn)自己社會身份的變形,雖然這一過程是充滿艱辛的,但還算較為順利地實現(xiàn)了目標;其父杜利托先生因為意外之財,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了社會階層的提升。他只是通過財富增加來實現(xiàn)其變形的。蕭伯納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社會問題:如何實現(xiàn)社會階層的轉變。而這部劇給出的答案是增加社會財富,這樣階層的轉變才有更加堅定而牢固的基礎。因此,在蕭伯納看來,加快社會財富的生產,并使社會財富分配得更為公平,才是解決社會等級劃分的根本方法。
參考文獻:
[1]伯格森著.創(chuàng)造進化論[M].肖聿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
[2]喬治·蕭伯納著.蕭伯納戲劇選[M].楊憲益譯.作家出版社,200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