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課外閱讀則是語文教學的補充,優(yōu)秀讀物能給學生以精神養(yǎng)料,滋潤學生的成長。正如俄國小說家邦達列夫所說:一個人打開一本書就像在仔細觀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鏡子深處尋找著自己的主角,尋找著自己思想的答案,受到情感的傳染。有了課外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語言、概括、組織等能力,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我在搞好課內教學的同時,對課外閱讀奏響了五部曲,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
一、興趣引路,激發(fā)閱讀
興趣是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內在動力,興趣也是一個人終身追求事業(yè)成功的內在動力。學生們只有對感興趣的東西才會去做、去學,去孜孜不倦地追求,要讓學生認識閱讀的重要,體驗閱讀的快樂,就必須著力發(fā)展他們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會擠時間讀,有滋有味地讀。于是,在課外閱讀之前,我先給學生講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但不講結尾;或是編了許多謎語,讓學生猜;介紹一些國家的風土人情,但不告訴他是哪個國家,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他們想知道故事的結尾,想知道謎底,想知道是哪個國家,這時我不失時機地告訴他們,你們想要的全在書里,只要你們去看書,就一定能找到結尾、找到答案。
如此一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了他們讀書的熱情,他們爭先恐后、如饑似渴、迫不及待地找書、讀書,而且互相交換書來看;畢竟學生年齡比較小,有時分不清好壞,為防止學生看不利于健康的書,我在班上開展了“推薦一本好書”的活動,我向他們推薦了一批名著:如《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家》《春》《秋》、外國名著《基督山伯爵》《哈利·波特》等,通過這個活動,掀起了讀書的高潮,讓學生分享一本好書,教會學生有選擇地看書。
二、明確任務,檢查閱讀
課外閱讀既要有泛讀、粗讀,也要有精讀、細讀,對不同的書下達不同的任務,要求泛讀、粗讀的書只在書上勾畫、批注,而要求精讀、細讀的書則要求寫出讀書筆記,包括:本書作者、好詞佳句、主要內容、讀后感想等。對于優(yōu)生,這幾個步驟要求全部完成,而差生則在這些步驟中有選擇地做,這樣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及時檢查,反饋信息,對于完成好的應及時表揚鼓勵,給予肯定,因為這是課外任務,不是課內要求,所以對學生的表現(xiàn)一定要大力贊揚,不要吝嗇贊美的語言。為了調動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熱情,我設立了紅花榜,只要四次作業(yè)都得A+,便可到紅花榜上貼一朵小紅花,學生們爭強好勝的品質充分體現(xiàn),誰也不肯落后,你追我趕,個個都寫讀書筆記,唯恐自己的小紅花比別人少。
三、取長補短,交流閱讀
課外閱讀每過一個星期左右,我便拿出一節(jié)課作為交流匯報課,以小組為單位,先在組內匯報你在一個星期內讀了什么書,有什么收獲,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然后各組選最優(yōu)秀的同學到班上交流,每個上臺交流的人不僅僅代表自己,還代表他們組。大家既是交流者,也是評判者,對每一個上臺交流的人做評判,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同時評出本周的“閱讀之星”,其所在的組為“閱讀之星組”?!伴喿x之星”的組員可獲英雄榜上的一個小紅花。這樣做,既可促進大家讀書,又能增強小組團結合作精神,學會與人合作,如果因為你一個人而影響全組,會受到大家的譴責,這就促進那些偷懶的同學,讓他們無機可乘,可謂一舉兩得。對交流差的組和組員,提出批評意見,督促其改正。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認識發(fā)展的主體,是處理信息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參與才是最有效的,此環(huán)節(jié)意在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性、創(chuàng)造性及合作意識。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好學生能寫出六七百字的讀書心得,差的也能寫出二百字。
四、依托教材,擴充閱讀
學生有了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廣泛閱讀,這樣才能實現(xiàn)“博覽群書,厚積薄發(fā)”的宗旨。但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不斷引導深化。這就要有意識、有系統(tǒng)地課內外結合,擴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
五、鼓勵創(chuàng)新,延伸閱讀
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發(fā)展,沒有發(fā)展就沒有提高,學生在課外閱讀積累達到一定階段后,讓他們能夠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想法,或者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參與,發(fā)揮特長,發(fā)揚個性,于是我要求學生能對一篇文章進行改寫、續(xù)寫、擴寫或就一篇文章或某一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點評、評論;既和原文有聯(lián)系,又不是原文的重復,題材、內容、材料、字數(shù)不限,這就要求學生在看懂別人文章的基礎上變成自己的東西,這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大有好處,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構思、選材、組織、中心的確立等,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寫了許多童話、想象類的作文,如《森林法庭》《漁夫后傳》等。與此同時,還讓學生編輯自己的書,這本書可以是分門別類的摘抄,節(jié)選別人的文章,剪貼別人的文章,也可是自己文章的選錄,配上優(yōu)美的畫面,前面還有自己或老師寫的前言、目錄、名人名言,結尾則有后記,像模像樣地成為一本書。學生編書的積極性特別高,因為他們覺得過去都是看別人的書,而現(xiàn)在有了自己的書,感覺不一樣,自己被自己所感動。編書的過程是閱讀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創(chuàng)新的過程,學生學會了看書,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樣做,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
通過以上五部曲的訓練,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原來不愛看書的,變得愛看書了,愛看書的則閱讀能力大有長進。課外閱讀是為語文學習服務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開拓閱讀空間,增加閱讀實效,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