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榮 ,邱 昊 ,明 亮,劉文峰,段金剛,陳國紅
(1.湖南紅太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長沙410205;2.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湖南長沙410205)
目前光伏行業(yè)硅錠剖方的方法有砂漿切割和金剛線切割。砂漿切割其原理是依靠鋼線壓迫碳化硅顆粒在硅棒和鋼線之間進行“滾動—壓痕—刮擦”作用[1],實現(xiàn)材料的去除。因此,砂漿的物理性質(zhì)及使用條件直接決定了砂漿的切割力,而砂漿的切割力又直接影響著剖方后小方棒的尺寸。若其偏差值相差大,則后續(xù)磨面環(huán)節(jié)會出線痕,造成較多硅料損耗。
行業(yè)內(nèi)關(guān)于改善硅錠剖方效果有些報道,主要是從對設(shè)備改進,原輔材料的選取等方面來改善硅錠切割效果。李保軍,馮濤等人[2]指出,調(diào)整砂漿噴嘴與鋼線鋸的夾角,使鋼線鋸的帶砂能力提升,并形成水平砂漿薄膜。砂漿形成水平薄膜切割效果會更好。并可延長砂漿使用壽命。在高切割速度下,砂漿具有更好的切割力。楊興林,陶大慶等人[3]通過實驗驗證SiC粒徑變化對多晶硅表面質(zhì)量的影響:在一定的切割工藝條件下,需要選擇合適的SiC粒徑,來保證鋼線的切割力。趙雷,靳永吉等人[4]對砂漿混合攪拌做了深入研究,對混合的方式和效果做了詳細的分析。趙文華,馬玉通等人[5]分析了多線切割工藝中切割速度對晶片翹曲度的影響。
本文從工藝方面出發(fā),著重研究了切割工藝改進前后砂漿物理性質(zhì)、剖方后小方棒尺寸及線痕比例與切割刀數(shù)的變化趨勢。并分析相關(guān)原因。
實驗使用多線開方機,高速鋸條截斷機和雙面磨面倒角機。實驗主要設(shè)備和主要輔料廠家與型號見表1。
表1 實驗主要設(shè)備和主要輔料廠家
實驗工藝采用改善工藝,與原切割工藝不同的是砂漿初始狀態(tài),砂漿更換方式和切割速度和砂漿流量。其它切割參數(shù)與常規(guī)相同,見表2。
表2 改善前后切割工藝參數(shù)對比
本文取樣檢測了新砂至換砂期間,砂漿的粒徑和顯微形貌的變化,檢測工具是歐美克PIP9.1圖像粒度測試儀。用數(shù)顯游標(biāo)卡尺測量2#剖方機A1,B3,C8,B13,B18,C15,C22,C29,B33,A36 10根小方棒相鄰兩端面的寬度尺寸。每根小方棒測量點選取方法是:在每根小方棒距離頭部40 mm、160 mm、距離尾部40 mm的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各取1個點(共6個點),見圖1所示。每面從上至下的點處寬度尺寸分別稱為頭部尺寸、中部尺寸和尾部尺寸。分析改善前后小方棒尺寸和磨后線痕長度比例與切割刀數(shù)的變化關(guān)系。
圖1 每根小方棒測量點的選取方法示意圖
為了分析工藝改善前后切割次數(shù)與硅錠的尺寸變化,測量小方棒第1刀至第10刀硅錠在不同高度下端面尺寸最大值與最小值,并計算尺寸偏差值,如圖2所示。小方棒尺寸偏差值能反映砂漿的切割能力。
圖2 切割工藝改善前后不同位置小方棒尺寸偏差值與刀數(shù)變化圖
從圖2可以看出,工藝改善后小方棒尺寸偏差值控制在0.8 mm以內(nèi),隨切割刀數(shù)變化趨勢平緩;而原切割工藝條件下,小方棒尺寸偏差值劇烈波動,變化無規(guī)律。這是因為原砂漿體系中碎顆粒較多,切割力不穩(wěn)定,導(dǎo)致小方棒尺寸偏差值波動大。工藝改善后,砂漿體系中砂漿顆粒分布均勻,碎顆粒少,切割過程中始終能保持較好的切割能力,小方棒尺寸偏差值波動較小。
從圖2中還可看出,工藝改善后小方棒頭部尺寸差值明顯要小于中部和尾部。這是因為在切割工藝中,頭部切割速度比較小,砂漿流量充足,頭部切割能力強。剖方后小方棒頭部尺寸很均勻,差值較小。而中部切割速度達到最大值,而大錠中部處的砂漿流量變小,切割能力變差,故中部尺寸偏差值變大。切至尾部后,切割速度雖然降低,但大錠尾部處的砂漿流量已經(jīng)很小,砂漿切割能力更差,尾部尺寸偏差值也會變大。
原工藝條件下,因砂漿顆粒粒徑大,切割速度快,且砂漿流量值240~300 kg/min,其值較小,砂顆粒容易卡在大錠頭部,大錠尾部砂漿流量嚴重不足,切割能力變差。鋼線在此干切產(chǎn)生大量熱量,使大錠尾部硅晶脫落;工藝改善后,前3刀切割速度整體降低至原切割速度的80%,流量增加到280~340 kg/min,可以保證小方棒各處砂漿流量充足,能保證切割效果。切至4刀后,砂漿粒徑變小至20~25 μm,更適合切割,提升切割速度不會影響切割效果,尺寸偏差值較小。最后3刀砂漿切割能力已變差,再次通過降速來保證砂漿切割效果。
原切割工藝因砂漿初始體系里有一半舊砂漿,切至第5刀往其中加新砂,砂漿粒徑均勻性非常差,從圖3可以看出,原切割工藝下,砂漿粒徑變化無規(guī)律。工藝改善后,前3刀采用低速切割,參與切割的鋼線變多,且切割區(qū)的砂漿流量增加,大錠中下部砂漿切割能力變強。采用低速切割,大顆粒的SiC砂破碎較少,粒徑變化趨勢很平緩,隨著切割刀數(shù)增加,砂漿粒徑緩慢降低。
從圖4可以看出,原切割工藝因砂漿體系里含有大量舊砂漿、切割下的硅粉和水分,砂漿顆粒分布不均勻,且砂漿顆粒團聚嚴重,切割能力差;工藝改善后砂漿顆粒分布較均勻,整個砂漿體系很好,方便著手下一步工藝優(yōu)化。
圖3 切割工藝改善前后GC360#砂漿粒徑與切割刀數(shù)對比圖
為了驗證工藝改善后效果,選取了2#剖方機改善前后各10錠,統(tǒng)計質(zhì)量檢驗?zāi)ズ缶€痕數(shù)據(jù),如圖5所示。
從圖5可以看出,原工藝線痕平均長度比例是1.35%,曲線波動大;而工藝改善后線痕平均長度比例為0.45%,線痕長度比例也只有改造前的1/3,線痕長度比例下降明顯,砂漿切割能力提升。通過變速切割,增加流量等手段可使剖方后的小方棒尺寸偏差值變小,雙面磨面后線痕長度減少,其長度比例控制在0.75%以下,曲線前后波動較小。
圖4 切割工藝改善前后第1刀和第4刀砂漿顯微形貌圖
圖5 切割工藝改善前后線痕長度比例與切割刀數(shù)趨勢圖
綜上所述,切割工藝改善前后對比明顯。原切割工藝存在以下弊端:
(1)切割前期,GC360#砂容易卡在鋼線鋸縫中,導(dǎo)致大錠尾部處砂漿流量不足,鋼線在此干切發(fā)熱而使大錠尾部硅晶脫落,造成硅料損耗;
(2)采用1/2新砂漿+1/2舊砂漿雖然可以解決大錠尾部硅晶脫落問題,但會帶來另一個問題:舊砂漿中水分含量過高,砂漿團聚,且碎顆粒、硅粉等含量過多,砂漿的切割能力不穩(wěn)定。硅棒尺寸偏差值和線痕比例等都出現(xiàn)較大的波動,不利于工藝進一步優(yōu)化;
改善工藝:砂漿初始狀態(tài)不加舊砂漿,前3刀切割速度降低,參與切割的鋼線變長,砂漿流量增加,可以保證尾部有足夠的砂漿和鋼線來參與切割。既可以避免尾部硅晶脫落的問題,又可以保證砂漿的切割能力。硅棒尺寸偏差值和線痕比例均改善明顯。此外原工藝平均每缸砂漿切割10錠,改善工藝也為10錠,采用改善工藝未額外增加砂漿用量。改善工藝線痕長度比例變小,因線痕而造成的硅料損耗率大幅度降低。在當(dāng)今光伏行業(yè)微利時代,改善工藝具有很高的產(chǎn)線推廣價值,意義重大。
[1] 袁艷蕊,魏昕,丁寅.游離磨料線切割的切割液行為綜述[J].金剛石與磨粒磨具工程,2009,174(6):43-48.
[2] 李保軍,馮濤.多線切割工藝中切割線直徑對翹曲度影響的研究[J].電子工業(yè)專用設(shè)備,2009,38(8):16-19.
[3] 楊興林,陶大慶.碳化硅粒徑變化對多晶硅片總厚度偏差的影響[J].金剛石與磨料磨具工程,2013,33(3):44-49.
[4] 趙雷,靳永吉,吳旭.多線切割機砂漿混合攪拌理論研究[J].電子工業(yè)專用設(shè)備,2010,39(12):47-50.
[5] 趙文華,馬玉通,楊士超.多線切割工藝中切割速度對晶片翹曲度的影響[J].電子工業(yè)專用設(shè)備,2011,40(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