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文
摘 要
體驗學習不應局限于品德課堂而應貫穿學生的學習生活。課前,圍繞學習主題引領學生通過生活調查展開體驗,賦予體驗以豐厚的生活基礎;遵循兒童天性采用適宜的體驗活動,從而提升課堂體驗的活力與深度;進而引導學生展開課后實踐,在生活中踐行道德認知,促成道德體驗的內化與提升。
關 鍵 詞
品德與社會;體驗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8)05-00-02
新課程改革以來,體驗學習早已成為品德課教師常用的教學活動方式。許多教師都非常重視通過多種多樣的體驗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體驗熱情,激活學生的情感。但是,課堂上熱鬧的體驗活動和學生貌似被觸動的情感,并不意味著這種體驗就能夠轉化為學生的行為能力。體驗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本身,而要貫穿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獲得真實感受。由此,才能讓體驗更有深度,真正成為學生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
一、課前調查:豐厚體驗的生活基礎
兒童的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只有在親身參與中才能獲得真切的體驗和感悟。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建議,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谶@一認識,我們在教學中,圍繞學習主題設計課前調查活動,引導學生展開課前體驗,從而為課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四大件的變遷”是第三單元“騰飛的中國”中第一課“春天的故事”(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四大件”是非常陌生的事物,直接進入課堂學習難以激發(fā)其體驗熱情。為此,教師在上節(jié)課結束后,先以談話的方式詢問孩子們:“大家有聽說過‘四大件嗎?”“大家知道30、40年前,人們心目中的‘四大件是什么嗎?”……陌生的名詞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借此,教師引導孩子們提出自己的問題,整理后制作成課前調查表,以調查采訪的方式向家中老人和父母探尋答案。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和同學們自主交流訪問結果,帶著新問題或新“知識”回家向長輩再次請教,或講述別人家的“四大件”。
如此,學生在課前圍繞“四大件”展開了生動的生活調查,通過家長和老人的生動講述,對“四大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通過與同伴交流,又獲得了更多關于“四大件”的故事,并在和家人的進一步交流中加深了對生活變遷的感知和認識。這樣的“親歷體驗”讓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和表達分享的愿望,為即將到來的課堂學習奠定了良好的體驗基礎。
二、課堂活動:提升體驗活力與深度
兒童是天生的研究者,其生活和學習就是一種不斷發(fā)現(xiàn)和探索的過程。[1]遵循兒童天性,讓課堂體驗真正由其自身的探究欲望所驅動時,才能使兒童獲得更為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兒童由此獲得的道德認知才更真實而富有生活氣息,才能真正指導其生活。
例如,“讓我們學會合作”(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是單元“快樂的學校生活”的第三個學習主題。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合作并不陌生,孩子們在日常游戲和小組學習中都“認識”過合作。如何學會合作,享受合作,真正用“合作”指導自己的生活,才是本課的重點。
為此,教師立足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了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比如,讓孩子們分組開展“千里運球”“搭紙塔”等小游戲。孩子們活動熱情高漲,提出要比一比哪一組合作成績更好。于是,教師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進行了二人三足游戲。孩子們在賽前為分組、游戲規(guī)則等產生了一些爭執(zhí),教師及時引導孩子們協(xié)商解決。游戲過程中,獲勝的小組喜悅不已,而有些失敗的小組則出現(xiàn)了推卸責任、相互指責的現(xiàn)象。借此,教師引導孩子們反思和交流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重新展開比賽。
經歷了這樣的“合作”體驗過程,孩子們對于合作的方法和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感悟,一些孩子還主動為自己推卸責任的行為道歉,指責別人的孩子也爭著向對方道歉。這樣的體驗尊重兒童天性,極大豐富了兒童的情感。它幫助兒童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兒童由此獲得的道德認知和感悟更加生動而深刻,必將指引其日常行為。
三、課后延伸:促成體驗的內化與提升
品德與社會學習是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從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和可能出發(fā),引導兒童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用課堂所獲得的體驗認知和感悟,展開生活實踐。由此,延伸課堂體驗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直面問題,將體驗認知和情感轉化為行為,才能真正實現(xiàn)道德認知的內化,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
例如,“合理購物ABC”(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是“看看我們周圍的商店”這一單元的第三個學習主題。這一學習內容具有很強的“導行”價值,讓學生掌握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能夠獨立購買簡單的物品,學會文明購物,并具備初步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等,都指向學生的“生活行為”。因此,本課的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更要延伸至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學生在“合理購物”中踐行道德認知,鍛煉生活技能,提升生活能力。
為此,課堂學習結束后,教師請學生分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孩子們走進社區(qū)的超市和附近的小商店,進行調查、訪問;根據家庭的生活需要,在家長的指導和建議下,購買簡單的生活日用品。在活動反饋中,孩子們交流了自己的購物體驗。他們或是“發(fā)現(xiàn)”購物知識真有用,或是分享自己的購物小竅門;有孩子感慨,做一位精明的消費者也不容易;還有孩子們認識到一件商品流入市場要經歷復雜的過程,從而體會到勞動的偉大,表示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這樣的體驗實踐深化了學生的道德認知,更豐富了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而經由實踐檢驗而獲得的道德認知和情感,才能真正引領學生的道德生活。
體驗學習最終要指導學生的生活,唯有立足學生生活,引領學生不斷獲得豐富而深刻的體驗,才能實現(xiàn)學生道德的自主建構,促成其社會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姚玉琴,周海清.基于兒童哲學的小學品德課課堂實踐策略[J].中小學德育,2015(8):20.
(作者單位:廣州市海珠區(qū)江南大道中小學
廣東廣州 51022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