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依托全球能源使用增加的背景,可再生能源持續(xù)增長,并將逐漸成為深受歡迎的主流能源。作為新能源發(fā)電單元與電網之間必不可少的能量轉換接口,并網逆變器對分布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安全、穩(wěn)定和高質量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因此研究高效的并網逆變器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為了抑制逆變器的并網電流諧波,必須在其近網側增加濾波器。在并網逆變系統(tǒng)中,主要采用兩種濾波器型單L電感結構和LCL結構兩種濾波器。L型濾波器為一階環(huán)節(jié),控制性能較好,系統(tǒng)易于穩(wěn)定,并且結構簡單,使并網系統(tǒng)中經常采用的濾波方式。但單電感濾波器對電流紋波的衰減與頻率成正比,對紋波的抑制能力較差,因此濾波電感大。而LCL濾波器成本低、體積小、動態(tài)性能好,且具有更好的諧波抑制能力[3]。因此,在開關頻率較低的大功率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中,通常使用LCL濾波器。然而,LCL濾波器是一個典型的三階環(huán)節(jié),其低阻尼性會使其頻率響應在諧振頻率處存在諧振尖峰,容易造成并網逆變器振蕩甚至不穩(wěn)定。目前有以下兩種抑制諧振尖峰的方法使用較為廣泛:一種是無源阻尼法,即在LCL濾波器中加入實際的阻尼電阻,另一種方法是有源阻尼法,由控制算法來等效出一個與實際電阻作用相同的控制策略[4-6]。
由于PI 控制器只能對直流信號實現(xiàn)無靜差控制,在三相情況下,它的跟蹤性能會有偏差,功率因數較低,很難保持系統(tǒng)的穩(wěn)定[7]。雖然三相abc坐標系可以經過PARK變換轉換為dq兩相旋轉坐標系,再由PI控制對并網電流進行調節(jié)。但是LCL濾波器為三階濾波,d/q坐標系下會出現(xiàn)電壓、電流控制的三個耦合項,這給閉環(huán)系統(tǒng)的解耦帶來了十分大的困難,增加了控制策略的復雜程度。而準PR控制器則很好地克服了PI控制器存在的問題。α/β坐標系下兩個坐標軸電流控制量沒有耦合,相互獨立,無需進行解耦計算,可以使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控制策略得以簡化[8-9]。
本文采用LCL型并網逆變器,引入電容電流反饋,增加系統(tǒng)阻尼抑制諧振尖峰。在α/β標系下采用準PR控制器實現(xiàn)無靜差跟蹤。最后,在指令電流發(fā)生變化時,對d/q坐標系的PI控制和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的仿真進行對比分析,驗證了控制策略的優(yōu)越性。
圖1 LCL濾波三相并網逆變器拓撲結構
三相靜止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
(1)
(2)
(3)
其中,分ucon_a(t)、ucon_b(t)、ucon_c(t)別代表LCL型逆變器側電壓;ucon_a(t)、ucon_b(t)、ucon_c(t)分別代表三相電容兩端電壓;ug_a(t)、ug_b(t)、ug_c(t)分別代表三相電網電壓;i1_a(t)、i1_b(t)、i1_c(t)分別代表逆變器側三相電感電流;i2_a(t)、i2_b(t)、i2_c(t)分別代表電網側三相電感電流;P=d/dt為微分算子。
為更好分析比較L型濾波器和LCL型濾波器濾波效果之間的差異,假設L型濾波器電感值為L,而LCL型濾波器逆變器與網側的電感值分別為L1和L2,即L=L1+L2;二者傳遞函數分別為:
圖2 α/β兩相靜止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
圖3 d/q兩相旋轉坐標系下的數學模型
(4)
(5)
分別繪制波德圖:
圖4 L型和LCL型逆變器波德圖
由圖4可知,L型和LCL型濾波器的衰減率在低于轉折頻率的情況下均為,兩者的衰減情況是相同的;在高于轉折頻率的情況下,L型濾波器依然以的速率衰減,而LCL型濾波器的衰減率則增加至-40dB/dec,其對于開關頻率及以上高次諧波的衰減效果更好。所以在確保電流高次諧波獲得相同衰減效果的情況下,采用 LCL型濾波器時其總的電感電抗值要遠低于單電感 L型濾波器,可以更好地濾除開關頻率及以上的電流高次諧波分量。但由于諧振峰值的存在,會使并網逆變器輸出電流振蕩甚至導致系統(tǒng)不穩(wěn)定,為保證并網逆變器穩(wěn)定,需要對諧振尖峰進行阻尼。相對于添加阻尼電阻的無源阻尼方法,引入電容過電流反饋的有源阻尼方法更加靈活,也可以避免阻尼電阻損耗。
圖5和圖6分別為沒有引入電容電流反饋和引入電容電流反饋的結構框圖。
圖5 無電容電流反饋框圖
圖6 有電容電流反饋框圖
忽略電網點擾動時,可有圖5、6分別推導出其開環(huán)傳遞函數分別為:
(6)
(7)
為了定性分析二者關系,忽略電流調節(jié)器作用。根據上述傳遞函數繪制零極點圖和波特圖。由零極點圖分析可知,電容電流反饋的引入會使原本在虛軸上的一對極點向左半平面移動,使系統(tǒng)趨于穩(wěn)定。而由波特圖分析可知,引入帶反饋系數的電容電流反饋后,系統(tǒng)阻尼加大,使諧振峰值降低,且隨著反饋系數的增大,其諧振抑制效果更好,但是比例系數過大,系統(tǒng)的快速性會降低,調節(jié)時間會加大,同時系統(tǒng)的相位裕度也會明顯減小。
假設引入電容電流反饋后系統(tǒng)阻尼系數為ξ=0.707和諧振頻率ω,則有:
(8)
此時,設KPWM=100,則可以計算出電容電流反饋系數:
圖7 有無電容電流反饋零極點圖
圖8 有無電容電流反饋零極點圖
并網電流反饋電流調節(jié)器PI控制器與準PR控制器傳遞函數分別為:
(9)
(10)
其中,ω0是基波角頻率。
對比兩種控制器的波德圖可知:QPR控制器在某一諧振頻率處有一個非常大的增益,在其他各處頻率點的增益都非常小,同時又把帶寬增加了,這會使得有高增益的范圍變大,電流控制器抗擾動能力升髙。另外,QPR控制器對交流量的跟蹤可以做到無靜差。
由準PR控制的傳遞函數可以看出,其有3個參數Kp、Kr、ωc。因此需要分析各參數對控制系統(tǒng)的影響,以此來確定參數的選取。 參數變化時QPR控制器傳遞函數波特圖見圖10。
圖9 PI、QPR控制器性能對比
圖10 QPR控制器參數分析
由圖10可以看出,三個參數相互影響作用很小。參數Kr對于控制器性能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基頻部分,而低頻和高頻部分幾乎沒有影響。基頻處幅值增益隨Kr的增大而增大,從而減小系統(tǒng)基頻處的穩(wěn)態(tài)誤差;在不影響系統(tǒng)動態(tài)響應的前提下,Kp越小低頻與高頻處的幅值增益越?。沪豤的增大有利于提高系統(tǒng)帶寬,增強系統(tǒng)魯棒性。
為驗證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在在MATLAB/simulink中分別搭建PI控制和準PR控制仿真模型,并對結果進行分析。仿真模型主要參數如1表所示。
由仿真可知,采用 PI 控制時并網電流的正弦度較好,實現(xiàn)了與相電壓同頻同向,但是有明顯的紋波,其并網電流THD值為3.04%。而QPR控制電流紋波較小,并網電流THD值為2.39%。由圖可知,采用準PR控制器時,并網電流誤差較小,僅為2%。
表1 并網逆變器主要參數
圖11 PI控制A相電壓與三相并網電流波形
圖12 PI控制并網電流THD
圖13 QPR控制A相電壓與三相并網電流波形
圖14 QPR控制并網電流THD
圖15 準PR控制并網電流誤差
在t=0.2s時,將指令電流有30A突變?yōu)?5A。得出分別采用兩種控制器的并網電流波形。
圖16 指令電流突變PI控制
圖17 指令電流突變QPR控制
由圖16、17可知,指令電流突變時,采用PI控制時,并網電流發(fā)生畸變不能很好跟蹤指令電流;而采用QPR控制時,不僅動態(tài)響應較快,而且并網電流依然可以很好跟蹤指令電流。
本文對PI 控制和準PR控制進行對比,得出引入電容電流反饋有源阻尼的準PR控制策略能很好的抑制高頻諧波,且穩(wěn)態(tài)電流具有更低的諧波畸變率和更好的跟蹤效果,穩(wěn)態(tài)電流波形質量明顯提高。且在電流指令突變的情況下,準PR控制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跟蹤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