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畔陽 譯
借口,是減輕對于自己所犯錯誤自責(zé)或內(nèi)疚心情的一種嘗試或托詞,做了錯事感覺難以開口承認自己的不對,又因為害怕承認自己的弱點或不對之處,就會尋找這樣那樣的借口,甚至不惜撒謊來避免道歉或說聲“對不起”。然而,借口對于自己和關(guān)心你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害的,心理學(xué)所說的“認知失調(diào)”,指的就是信仰、想法、價值觀相互矛盾的人所經(jīng)歷的糾結(jié)或不安心態(tài)。所以如果找借口,不僅意味著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又會因為制造借口犯下新的錯誤?,F(xiàn)在是對這種現(xiàn)象說不、終止其惡性循環(huán)的時候了,下面就是5個不能原諒的借口:
失敗就是失敗,解釋會越抹越黑。很多人甚至還沒開始就承認了失敗,相信努力也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而且越把自己和成功人士比較就越感泄氣,自怨自艾無法達到那個高度。然而,并非每個能夠罰球全部命中的人都可以成為下一個喬丹,科學(xué)課上的A也不能保證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缺乏自信總是感覺惴惴不安,實現(xiàn)夢想的概率肯定就會大大降低,為此導(dǎo)致的失敗是沒有任何借口可言的。試想:誰會刻意去數(shù)從山腳營地到珠穆朗瑪峰頂走了多少步?同樣邏輯,通向成功的梯子上也不可能只有兩個橫檔。某位成功人士曾經(jīng)這樣有感而發(fā):“把失敗苦果細嚼慢咽吃下去,就不會感覺那么苦了?!彼f得真對,任何認為失敗會重創(chuàng)自己的人,其實都不懂得人類精神的力量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其實遠遠大于取得成功的能力,相信自己、自己的意志力,你就不會選擇輕易放棄了。
不夠優(yōu)秀就不夠優(yōu)秀,為此尋找借口只能說明內(nèi)心空虛。很多人經(jīng)常相信自己還不具備所需的素質(zhì),看到的總是其他更有天賦的人脫穎而出,而自己只能仰天長嘆,自愧不如,不曾想過自己也可以成為跑過兔子的烏龜,正如故事中的寓意,很多有天賦的人容易吃老本,不肯全力以赴,一鼓作氣把事情做完、做好。即使自己不具備他人的同樣能力,也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優(yōu)勢,與其坐等天上掉餡餅,不如付出汗水、眼淚甚至鮮血去贏得人生的輝煌。所以要給自己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標,這樣才能在從業(yè)余走向冠軍的漫長過程中找到滿足感。雖然很少有人能夠幾天之內(nèi)從零起家一夜暴富,但是不斷進取肯定是走向成功的理由。為奮斗過程制定一個個階段性目標,就可以品嘗到一個個小小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成功同樣值得慶祝。
望眼欲穿,等待恰當時刻,可是這樣的時刻是等不來的。如果總是坐等時機成熟,急切渴望的機會,不知不覺間就很有可能與你失之交臂,因為你沒有把自己,置于能夠擁有這樣時刻的位置,從而有所成就。“到頭來,真正有意義的,不是人生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人生。”任何人都很難找到任由歲月付水流的借口,而是要找到激情并且迅速將其轉(zhuǎn)變?yōu)樾袆?,成功之路上起身開跑是最有意義的第一步。學(xué)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平衡工作和放松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珍惜可以利用的分分秒秒,就會很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走出了多遠。
太忙,說明你還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時間。如果有二十歲出頭,就應(yīng)該懂得的一個道理,那就是時間其實是個奢侈品,是最昂貴的奢侈品,但是很不幸常常被浪費掉。節(jié)省時間的最好辦法就是學(xué)會避免拖拉,這樣可能會給人生增加更多的一天天、一周周甚至一年年。要掌握克服拖拉癥的技巧,認真思考自己的日程上,是否還有可以減少刪除的項目,保留他人希望你能夠提供的東西,把沒有的直接省去,如果缺乏創(chuàng)意或因為忙不到點子上而不能放松,那就是在浪費時間和生命。舉個例子,很多人把太多時間花在或者說浪費在手機上,為此可以這樣試試:檢查手機上的應(yīng)用軟件,自問這樣兩個問題,不論經(jīng)常玩的游戲還是使用的社交平臺,能夠從上面得到直接滿足感嗎?這個軟件有助于自我完善不斷進步嗎?如果答案都不是“Yes”,那就立刻將其刪除。節(jié)省時間也可以很容易,把這個例子從手機上轉(zhuǎn)移到實際生活中也不難,利用這個方法簡化生活,就不會再有說太忙的借口了。
哀莫大于心死,所以這更算不上什么借口或理由。你告訴自己和他人,最危險的借口莫過于說目標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若是這樣的話,你就死定了。相信自己的優(yōu)勢而不是劣勢,不需要任何理由,要為自己的成就而不是失敗的恥辱感到自豪,情況失控的唯一原因,就是接受了無能為力的說法。人有必要同時擁有巖石和河水的特點,堅定而不固執(zhí),向不同觀點敞開心扉,但不會輕易讓步。面對生活推出的各種新的、不可預(yù)見的挑戰(zhàn),既牢記大目標,又不害怕隨時調(diào)整前進的方向。人生是條河,路過這樣那樣的風(fēng)景,同時也在不斷創(chuàng)造這樣那樣的景觀,但愿每個人都能在這樣的旅途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