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笛
緘默不語。五六子立于案側(cè),緊張地看著呈于桌上的作品。先生眉頭緊鎖,不怒而威。
“你們看這幅字,習得了顏體的蒼勁與古拙,卻忽視了其靜穩(wěn)如山,筆鋒間略顯浮躁。”說罷,先生朝其中一人看去,那孩子點點頭,一絲羞愧浮于面上。
指尖抵著掌心,微微有些發(fā)顫,我盯著地板,仿佛快要窒息一般。下一幅字,就是我的作品了。自攻行書以來,便覺得手腕像生了銹一般,始終無法將豪邁之氣揮灑于紙上。先生看了,搖頭嘆息,怒其不爭。
“這點,點得妙!”先生捻著胡須,竟贊嘆出聲。我聞言,驚詫不已?!澳銈冞^來,這點,點出了動感。字因這點,動如脫兔。這點,妙啊!”一旁的我,竟有點驚喜之余的慌亂。
“先生,可這整體的構(gòu)架還是很拘謹?。 庇腥速|(zhì)疑。
先生搖了搖頭,只言道:“一絕之處,足矣!”復又增上一句:“又怎可得盡善之物?”這就是先生,因其書法造詣高而受人敬仰,卻又因其審美之趣異而匪夷所思。
那日去先生家,觀側(cè)壁之上,掛著梵高《星空》的模本。一旁,正放著李志的《梵高先生》:“讓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西去而轉(zhuǎn)折的飛鳥/我們生來就是孤獨……”蒼涼的嗓音,勾勒著孤往之悲。再轉(zhuǎn)身看看先生,眼神無限落寞,心中不禁一顫。
不多時,大家陸續(xù)到齊,先生之語漸漸地靜了這悶躁的夏:“今天,我們不練字,來學賞字?!毕壬贸鏊謺摹短m亭集序》《千字文》,一行一楷,呈于案上。一動一靜,一靈動似水一沉穩(wěn)如山。一旁的我們嘖嘖稱贊。
先生一指點在一“之”字上,問道:“可看出什么?”我不禁疑惑,明明寫得很飄逸啊,何來不妥?“這字,獨看時雖好,但置于整幅之中,卻略大了些,壓住了作品的靈動之勢,乃一大敗筆?!甭勓?,我再端詳,竟有了些許感觸。課罷,先生留下一言:“余不嗜美,嗜美中不足之美;余不嗜玉,嗜瑕不掩瑜之玉。瑕瑜互見,瑜有真氣,瑕亦可愛?!?/p>
望著先生的背影,有些孤,有些傲,不由得想起《二十四詩品》中的一句話:“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睂徝勒撸饔诿蓝鴮て涿?,先生之謂也。
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姜有榮老師點評
本文獨出機杼之處在于構(gòu)思。先生有一雙慧眼,故能于弟子“整體拘謹?shù)臉?gòu)架”上發(fā)現(xiàn)出一“點”之妙;又有一份素懷,故能于自身“靈動似水,沉穩(wěn)如山”的作品中賞鑒出一“之”敗筆。如此構(gòu)思,既符合人物身份,也契合為師之道。更為絕妙的是,它從兩個維度上生發(fā)出了題旨。何為“機智”?就是虧他想得出來。此文得之。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