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璨
(德州市解放北路小學)
如今相當多的小學生對作文的感覺就是“動筆難,無話說”,所以習作成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一個突出難點。作文教學也引起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大家積極探索,嘗試了很多方法加以改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也在實施建議當中指出:“要積極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wǎng)絡的優(yōu)勢,豐富寫作形式,激發(fā)寫作興趣,增加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痹诖吮尘跋拢P者將思維導圖應用于作文教學,以期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輕松作文。
1.思維導圖的定義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博贊發(fā)明了思維導圖這一組織性思維工具。它結合了全腦的概念,充分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我們聚焦的主題關鍵詞清晰、突出地放置在中央圖上,由中央圖出發(fā)向四面發(fā)散,引發(fā)一些核心問題作為圖表的分枝發(fā)散開來,同樣的下一級分枝又圍繞著焦點問題展開,以此類推,各級主題分別在分枝上按層級的關系延伸開來。思維導圖充分發(fā)揮了大腦思維的“想象”與“聯(lián)想”的特點,充分挖掘大腦的創(chuàng)造力與記憶力潛能,體現(xiàn)大腦思考的基本方式。思維導圖即發(fā)散性思維的表達,它是人類思維的自然能力,是啟動大腦無限潛力的朗匙。
2.思維導圖的制作
(1)確立想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2)選取一張白紙,在白紙中央畫圖畫代表你的核心問題,用彩筆勾畫中心圖片,使其在腦海中印象深刻。
(3)在中央圖四周開始外發(fā)散地畫以及分枝,接下來在一級分枝下繪制二、三級分枝。在繪畫分枝時盡量多畫幾支空白分枝,每個分枝可選擇不同的顏色進行描繪,以方便展開聯(lián)想及想象。
(4)在每分枝上填上關鍵詞、或者句子。
選擇關鍵詞時,要盡量的簡單明了并且要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然后開始選取關鍵詞并按層級的逐級繪制分枝上,在組織各級關系時學生可以盡可能的發(fā)揮聯(lián)想及想象,把所有可能的情況全部寫要無限地激發(fā)思維能力,利用思維導圖,展開形象思維,使所表達出來的作品更加附有意蘊、內涵。
目前,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文章的結構不明,層次不清,敘述混亂。在問卷調查中顯示,布局謀篇是學生寫作文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尋找根本的緣由,是邏輯思維的組織能力欠缺,運用思維導圖則可以彌補這種缺憾。
1.對學生的意義
從小學生認知特點、思維特點、學習過程、自身元認知的發(fā)展四個方面來看,概念圖與其他元認知工具和策略相比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首先,對于孩子來說,形象和色彩的吸引力遠遠大于文字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在習作教學中,思維導圖正是通過圖畫的方式刺激孩子不斷的思考,始終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更加有效地提高習作水平。其次,人類的思維呈樹狀散開,概念思維圖就是將人類的這種思維結構以概念思維結構映射到視覺上再次表現(xiàn)出來,幫助孩子們在不同思維之間系上紐帶,增強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再次,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孩子明確思維的脈絡,整理出供自己或他人復習的整個思維過程,這樣孩子也更容易理解他們語言中的一些抽象概念,把握框架的組成。
2.對教師的意義
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材共12本,作文訓練貫穿每個單元,老師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梳理,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工具。通過這種思維可視化的方法,可將整冊、整個年級甚至是整個小學階段寫作訓練內容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教師對一個年級甚至整個學段的訓練內容是否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理念教師都能夠一目了然、心中有數(shù)。
首先,通過對思維導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參研教師在教材解讀方面可以更全面、更簡潔、也更深入了。其次,教師能夠準確掌握知識結構,并以可視思維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最后,教師能夠深挖教材的精髓,找到教材的靈魂所在。除此之外,教師的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
寫作文并不可怕,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掌握寫作的核心要素,使構圖的中心清晰,順著思維的脈絡逐層發(fā)展,達到寫作的效果。用思維導圖構思作文的步驟如下:首先,確定“中心句”。這是思維導圖的起點。將表達作文核心意思的句子或關鍵詞語,寫在紙的中央位置。以此為核心,讓思想向任意方向發(fā)散出去,自由地、自然地表達,繼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確認作文的主題。注意要做到“中心句”簡單明了。其次,使用“關鍵詞”。利用思維導圖這種方式進行習作的目的是為了孩子能夠準備的把握整體內容的精髓,方便作文時,能聯(lián)想起需要展開闡述的具體內容。因此,每層級標注一個關鍵詞。它更多地是將圖像與文字的功能融為一體。一個精準的關鍵詞會使作文導圖更加清晰明了。每一個詞和數(shù)字都像一個家長,產生與他密切相關的“孩子”。再次,擴張“外聯(lián)結”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習作訓練時,主要從“中心句”向外擴張,主要分枝一般有五至七個。連接中心圖像和主要分枝,然后再由主要分枝聯(lián)結二級分枝,再將二級分枝和三級分枝聯(lián)結起來,依次類推。樹枝的連接層,像一棵生長著的大樹,從樹干上生出枝條,讓孩子從四面八方更加發(fā)散,闡明寫作的思路。最后,使用符號、顏色、文字、圖畫和其他圖像,使其內容更加豐富。色彩和圖像能使大腦興奮,能給大腦的構圖增添活力。而且,使用多種呈現(xiàn)形式,可讓作文思維導圖更加生動,更容易記憶,也更容易觸發(fā)寫作思維。因此,使用的文字可以變化大小、顏色、字體,重要的字句可用較為醒目顏色的文字來表現(xiàn),盡量保持文本簡潔。此外,還可以使用可識別的符號如:畫叉、勾和各種圖形來標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記憶對于圖像的處理能力,是文字的1000倍左右。這樣更有利于孩子的個性也充分體現(xiàn)了個體的多樣性。
以四年級上冊作文《雙面老媽》為例,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篇習作雖然是命題作文,但緊緊切合生活實際,大部分學生都"有話可寫”。教材的總體要求是:一是要有真情實感,寫作文“有根有據(jù)”;二是能“有條有理”將事情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二是故事內容“有血有肉”,學生能將故事的“情”寫出來。因為筆者將解放北路小學四一班的孩子,分成兩部分,A為使用思維導圖進行習作訓練的孩子,B為進行常規(guī)習作教學的孩子。作文后,我將兩部分孩子隨機抽取八篇作文進行了對比分析。評析采用定量統(tǒng)計和定性描述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的重點落在本年度的習作目標上:即有根有據(jù)、有條有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
1.“有根有據(jù)”
從面上來看,作文選材都來源于生活,但很明顯的差異是在作文選材上,A項孩子選材面較窄,出現(xiàn)雷同的選材,如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生病的“我”;在我撒謊時,媽媽對“我”的批評。是而B項孩子選材面較廣。如學騎自行車時,媽媽對我的耐心的鼓勵;在我考到滿分驕傲時,媽媽對我嚴厲的批評;或陰雨天里,媽媽為我遮風擋雨,等等。
2.“有條有理”
從整體來看,兩部分孩子在寫作條理上沒有明顯差距。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有條有理介紹事情發(fā)生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3.“有血有肉”
大多學生基本都掌握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知道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對人物外貌、動作描寫、語言神態(tài)、心理活動等進行描寫。但是B項孩子在細節(jié)描寫上一般點到為止,不夠具體;A項孩子在做思維導圖時,就有明確的指向性,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從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來描寫(如圖2所示)。
4.有聲有色
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B項孩子,在詞匯豐富性、修辭運用上都大大優(yōu)于A項孩子。
一篇文章成功與否,與選材、布局有著密切的關系,經(jīng)過研究整理,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確定習作選材,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就應去選擇什么樣的材料。無論是敘事,記錄,還是喜歡材料,風景,都要根據(jù)中心意義選擇素材。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找到真正有意義的寫作素材;在學生謀篇布局時,思維導圖分枝的無窮發(fā)散性,一來促進學生用發(fā)散性思維進行細節(jié)構思,二來也可使習作更具體、生動。思維導圖以關鍵詞和關鍵圖像為樞紐,朝著多方向同時思考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形式是發(fā)散學生思維,打開寫作思路,凸顯個性差異,進行特色表達的重要方式。
思維導圖提供了一個無限放大的思維平臺,幫助學生厘清層級,明白彼此關聯(lián),讓學生在畫圖時從“主干”到“分支”,從“支架”到“血肉”平穩(wěn)過渡。當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整理出關鍵詞語,理清分枝關系時,思考過程就是思想的組織、提煉和深化,逐步形成基本的作文脈絡,使學生寫作起來更容易,更快樂。
思維是作文過程的靈魂,抓住文章的靈魂,寫作的內容才能有深度、有廣度。用思維導圖指導作文教學,引領學生在畫思維導圖時,不斷地發(fā)散思維,由一事件、景物、情感作為觸發(fā)點,擴散到熟悉的生活和知識領域,從而寫出更豐富、更能表達內心情感、更有內涵的文章。
目前,思維導圖在教育教學方面已經(jīng)有了非常廣泛的應用,許多教師經(jīng)過實踐,在數(shù)學、地理、生物、語文等各個學科教學使用中,都取得了比較成功的經(jīng)驗。但是在國內的作文教學中,成熟的經(jīng)驗并不多,大部分還停留在短期實驗階段,有的選擇了實驗班進行了短暫的對比研究,有的甚至只進行了一次兩次的研究實驗,雖然也有比較明顯的成效,但真正的深入研究和大面積的推廣,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值得我們去進一步實驗驗證。
[1]商海芳.思維導圖讓學生學習更投入.北京教育,2014,(03).
[2]于小紅.運用思維導圖,提高小學生寫作水平.考試周刊,2015,(07).
[3]何萍.思維導圖讓作文更輕松.科教導刊,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