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營
籃球運動起源于美國,19世紀末傳入亞洲,現已成為亞洲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亞洲籃球錦賽和亞運會男籃比賽是亞洲地區(qū)最高的籃球賽事,1951年,男子籃球項目正式進入亞運會,至此已有17屆。1960年,亞洲男籃錦標賽舉辦,舉辦時間為兩年一屆,已經舉辦了30屆,它原是奧運會和男籃世錦賽(現改為男籃世界杯)的亞洲區(qū)資格賽,隨著國際籃聯(lián)改制,為了增強大洲之間的交流,提高地區(qū)男子籃球競技水平,國際籃聯(lián)將亞洲和大洋洲合并組成亞太區(qū),男籃亞錦賽也正式更名男籃亞洲杯,2017年8月21日,澳大利亞隊以79比56戰(zhàn)勝伊朗隊,獲得第1屆男籃亞洲杯的冠軍,亞錦賽不再成為進入奧運會和男籃世界杯的主要賽事。本文通過對男籃亞錦賽和亞運會進行研究,認真梳理亞洲各國家和地區(qū)男子籃球運動競爭格局,并對亞洲男子競技籃球發(fā)展特征進行了闡述,目的是為了促進我國更全面的了解目前亞洲男子籃球競技水平,為中國籃球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從表1可以看出,在亞錦賽和亞運會比賽中,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獲得了31枚金牌、32枚銀牌和34枚銅牌,共97枚獎牌,比東南亞、西亞和中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獲得的總獎牌數兩倍還要多,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獲得的金牌數、銀牌數和銅牌分別占總金牌數、總銀牌數和總銅牌數的69%、61%和74%,這充分說明了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男子籃球運動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實力強勁。西亞是獲得獎牌數第二多的地區(qū),共獲得了5枚金牌、8枚銀牌和8枚銅牌,共21枚獎牌,在金牌總數后落后東南亞4枚。伊朗獲得的獎牌數最多,共9枚,占西亞總獎牌數的43%。以色列在亞運會男籃比賽中獲得了2枚金牌和1枚銅牌,表現出較強的實力,其他西亞國家和地區(qū)如黎巴嫩、卡塔爾、約旦和沙特阿拉伯等也有所貢獻。東南亞獲得了9枚金牌、6枚銀牌和3枚銅牌,共18枚獎牌,除了泰國在1966年第5屆亞運會男籃比賽中獲得1枚銀牌之外,其余的17枚獎牌均由菲律賓獲得,這充分說明了菲律賓男籃在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中的統(tǒng)治力,從側面反映了其他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實力較弱。
與東亞、東南亞和西亞相比,中亞國家和地區(qū)籃球運動發(fā)展緩慢,在1995年第18屆亞洲籃球錦標賽上,中亞國家和地區(qū)代表隊首次參賽,哈薩克斯坦取得第5名,烏茲別克斯坦取得第7名。2007年第24屆亞洲籃球錦賽在日本舉辦,哈薩克斯坦歷史性地闖進該賽事的4強,最后獲得第4名,也是中亞國家和地區(qū)在亞錦賽上取得最好成績的隊伍。中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首次參加亞運會男籃賽事是在第12屆亞運會上,哈薩克斯坦獲得第5名。8年后,在2002年亞運會上,哈薩爾斯坦獲得了銅牌,這是迄今為止中亞國家和地區(qū)在男籃亞錦賽和亞運會上獲得的最好的成績,此后十余年,中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再也未登上亞洲男籃領獎臺。南亞是唯一一個沒有獲得亞錦賽和亞運會男籃賽事獎牌的地區(qū),但是在1951年第1屆亞運會和1975年第8屆亞錦賽,印度男籃都獲得了第4名,這也是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在亞錦賽和亞運會男籃賽事上獲得的最好成績,這充分說明了印度男籃在南亞地區(qū)具有很強的實力[1]。
從比賽類型來看,亞洲各地區(qū)在錦標賽上獲得獎牌數要遠遠多于亞運會,原因在于:(1)比賽舉辦時間。男籃亞錦賽是每兩年舉辦一屆,亞運會比賽每四年舉辦一屆;(2)運動員競技水平的保持。由于亞錦賽是每兩年舉辦一屆,亞洲各國家和地區(qū)籃球隊運動員陣容較為穩(wěn)定和完整,更能夠保持原來成績,或爭取更好的成績。四年舉辦一屆的亞運會,運動員競技水平狀態(tài)難以保持,更新?lián)Q代周期容錯率較低,因此,亞洲各國家和地區(qū)在亞運會上很難保持較好的成績。
表1 亞洲各國家和地區(qū)代表隊在
1.2.1 中國男籃統(tǒng)治力下降
1936年,中國男籃正式成為國際籃聯(lián)會員,并且參加了當年的夏季奧運會男籃比賽,隨后又連續(xù)多次參加世界男籃大賽。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中國男籃于1958年退出國際籃聯(lián),為此也錯過了連續(xù)6屆亞運會男籃比賽。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1974年恢復了國際籃聯(lián)的會員資格。同年,中國男籃參加了第7屆亞運會男籃比賽,取得了第3名。四年之后,中國男籃在曼谷登頂亞運會男籃之顛。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男籃人才不斷涌出,以穆鐵柱、張衛(wèi)平及“94”黃金一代的鞏曉彬、胡衛(wèi)東、孫軍、劉玉棟為代表,中國隊在第10-13屆亞運會男籃比賽中豪取4連冠,奠定了中國男籃在亞洲的霸主地位。兵敗釜山之后,中國男籃重整旗鼓,連續(xù)兩屆獲得亞運會男籃冠軍。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男籃取得第5名,這是中國男籃在亞運會男籃比賽中取得的最差成績。
中國男籃在亞運會男籃比賽中,一共獲得了7金2銀1銅,共10枚獎牌,總獎牌數僅次于韓國男籃13枚,金牌數為亞洲參賽隊最多。
在亞錦賽上,中國男籃更具有統(tǒng)治力,取得了16金1銀2銅,獲得冠軍次數冠絕亞洲。1975年,中國男籃第一次參加亞錦賽,便取得了冠軍,并在隨后4屆亞錦賽上,奪得第一個“五連冠”。1985年吉隆坡男籃亞錦賽,中國隊在組賽中狂勝印度尼西亞107分,這是中國隊在國際大賽中創(chuàng)造的最大分差。由于輕敵,中國男籃先后輸給韓國和菲律賓,僅僅獲得了第3名。痛定思痛之后,中國男籃在14-18屆亞錦賽上,再奪第二個“五連冠”。中國男籃再接再厲,在第19-22屆亞錦賽,連續(xù)4屆獲得冠軍。近些年來,中國男籃競技水平下降,在近十年六屆亞錦賽中,中國隊只拿到了2屆冠軍。在2015年2017年男籃亞錦賽上,中國隊都取得第5名的成績,這是中國隊在亞錦賽上取得的最差成績。
近些年,中國男籃在世界性大賽和亞洲地區(qū)大賽中,成績不盡人意。2016年,姚明當選中國籃協(xié)主席,開啟了中國男籃一系列的改革,推行雙國家隊制,旨在培養(yǎng)鍛煉更多年輕隊員,為2019年本土籃球世界杯和2020年東京奧運會儲備更多人才。面對競技水平嚴重下降,中國男籃任重道遠。
1.2.2 菲律賓隊實力強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憑借歸化球員,菲律賓男籃在亞洲具有極強的統(tǒng)治力,在1954年世界籃球錦標賽上,取得第3名的成績,其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籃球隊之一。1951年,菲律賓男籃參加第1屆亞運會男籃比賽,取得冠軍。隨后,在第2-4屆亞運會上,菲律賓男籃勢如破竹拿下冠軍,成為第一支四獲亞運會男籃冠軍的隊伍。自此之后,菲律賓男籃再也沒有獲得過亞運會男籃冠軍。2006年亞運會,菲律賓男籃首次缺席,8年之后,在仁川亞運會上,菲律賓男籃獲得第7名,創(chuàng)造了其亞運會男籃最差紀錄。菲律賓男籃曾在第1屆、第2屆、第4屆、第7屆和第13屆亞錦賽上獲得冠軍,奪冠次數僅次于中國。2003年亞錦賽,菲律賓男籃獲得第15名,取得了參加亞錦賽歷史上最差戰(zhàn)績,也是菲律賓男籃在亞洲獲得的最差戰(zhàn)績。
由于東亞和西亞國家和地區(qū)籃球競技水平提高,菲律賓男籃只有1985年亞錦賽上獲得冠軍,此后,雖然在亞運會和亞錦賽獲得獎牌,但一直與無緣冠軍。迄今為止,菲律賓男籃在亞運會和亞錦賽上共獲得了17枚獎牌,是東南亞地區(qū)獲得獎牌數最多的代表隊。盡管菲律賓歸化球員的腳步不停歇,實力有所增強,但由于國際籃聯(lián)將亞錦賽改制成亞洲杯,將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融入進來,菲律賓想再登上亞洲杯的領獎臺難上加難。
1.2.3 韓國隊競技水平穩(wěn)定
韓國男籃是亞洲的一支勁旅,在亞運會和亞錦賽上,總共獲得了38枚獎牌,是獲得獎牌最多的隊伍。韓國男籃在亞錦賽上共取得了2金11銀12銅,共25枚獎牌,是在亞錦賽上獲得最多獎牌的隊伍。1963年,韓國男籃第一次參加亞錦賽,取得了第3名。此后,韓國男籃參加了28屆亞錦賽,在1969年和1997年亞錦賽上奪得冠軍,只在2005年、2009年和2015年未登上領獎臺,2009年亞錦賽,韓國男籃獲得7名,這是其在亞錦賽上且在亞洲男籃大賽中取得的最差成績。同樣,韓國男籃也是在亞運會上獲得獎牌最多的隊伍,獲得了4金6銀3銅,共13枚獎牌。第一次參加亞運會比賽是在1954年,獲得了第4名。在參加全部16屆亞運會男籃比賽中,獲得了四次冠軍,分別于1970年、1982年、2002年和2014年,獲得冠軍次數僅次于中國隊。只在1954年、1958年和2006年亞運會上未獲得獎牌,其中在2006年亞運會,韓國男籃獲得了第5名,創(chuàng)造了其在亞運會最差戰(zhàn)績。近幾年,韓國不斷通過歸化球員提升自身實力,在2017年第1屆男籃亞洲杯上,盡管有大洋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男籃參賽,但其仍然獲得獎牌,這也說明了韓國男籃的強勁實力。
1.2.4 伊朗隊具有很強的統(tǒng)治力,日本隊和中華臺北隊實力較弱
伊朗男籃第一次參加1951年第1屆亞運會,便獲得了1枚銅牌。由于菲律賓男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強勢,以及中國、日本和韓國男籃的強勁實力,加之受到政治影響,伊朗男籃多次缺席亞運會和亞錦賽。55年后,以哈達迪、卡茲米、巴赫拉米和卡姆拉尼等為代表的伊朗黃金一代崛起,伊朗男籃于第15屆亞運會獲得第3名,隨后又在2007年、2009年和2013年獲得亞錦賽冠軍。在2017年第1屆男籃亞洲杯上,由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男籃參加,伊朗男籃屈居亞軍,但其依然是亞洲地區(qū)實力最強的國家。
1974年之前,中國男籃不是國際籃聯(lián)的會員,中華臺北隊以中國的名義參加了亞錦賽和亞運會,并在1954年和1958年亞運會及1960年和1963年亞錦賽中,均獲得了亞軍。此后,中華臺北隊再也未登上領獎臺。2013年亞錦賽,中華臺北隊取得了第4名成績,這是其在近十年亞錦賽和亞運會中取得的最好成績。為了提升自身實力,中華臺北隊球員紛紛來CBA聯(lián)賽打磨,加之歸化球員,中華臺北隊男籃實力有所提升,但面對東亞地區(qū)中國隊、韓國隊和日本隊的夾擊,其想沖出東亞困難重重,更何況登上亞洲男籃賽事獎領臺。
受到歐美經濟文化的影響,日本國內體育運動發(fā)展較好,日本男籃從未缺席過亞錦賽和亞運會。它曾在1965年和1971年亞錦賽獲得冠軍,于1951年和1962年亞運會上獲得亞軍,這是其在亞運會上獲得的最好成績。此后,隨著中國隊參賽和西亞的崛起,日本男籃再也未登上亞錦賽最高領獎臺。近幾屆亞洲男籃大賽,日本男籃成績不理想,其尋求通過海外留學生和歸化球員提升自身實力,但因國內球員水平較弱,西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水平提高,日本男籃再想獲得獎牌難上加難。
表2 亞洲各國家和地區(qū)代表隊在亞運會
由于歷史原因,受到美國影響,籃球運動傳入東亞地區(qū)較早,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籃球運動發(fā)展較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東亞國家和地區(qū)較亞洲其他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較快,良好的經濟水平為發(fā)展籃球運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中國籃球聯(lián)賽因其聯(lián)賽競技水平高,商業(yè)價值巨大已成為亞洲地區(qū)第一大聯(lián)賽,韓國和日本國內聯(lián)賽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競技水平逐漸提高,加之兩國利用身體優(yōu)勢,將“小、快、靈”技戰(zhàn)術打法發(fā)揮極致,男籃實力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2]。從表2可以看出,中國、韓國和日本男籃幾乎包攬了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獲得的亞錦賽和亞運會的金牌、銀牌和銅牌。在亞運會上獲得了11枚金牌、12枚銀牌和12塊銅牌,共35枚獎牌。在亞錦賽上收獲了20枚金牌、20枚銀牌和23枚銅牌,共63枚獎牌,這充分說明了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男子籃球運動發(fā)展水平高,實力強勁。
隨著“和平”成為世界發(fā)展的主題,西亞國家和地區(qū)的局勢穩(wěn)定及不斷和對外加強交流,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石油財富為其提供了可靠的經濟發(fā)展保障。隨著體育運動強弱成為世界大國的標志,西亞國家和地區(qū)寄希望于體育運動能夠為其帶來巨大影響力,利用經濟優(yōu)勢,通過“歸化”球員方式快速地提升籃球運動水平。近些年,西亞國家和地區(qū)花重金聘請歐美高水平籃球團隊幫助其提高實力,伊朗男籃三度登項亞錦賽,其已經成為亞洲地區(qū)頂級強隊,黎巴嫩、以色列和約旦男籃在亞錦賽和亞運會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西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全面崛起,改變了亞洲男子籃球原有的格局,通過不斷的賽事交流,提升了整個亞洲男子籃球運動水平[3]。
以菲律賓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男子籃球隊曾一度制霸亞洲,泰國男籃也曾登上亞運會領獎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受到美國體育文化影響,菲律賓大規(guī)模全方位地汲取美國競技體育模式,大力發(fā)展體育運動,希望通過體育運動贏得世界大國影響力。但受限于自身實力較弱,只能通過金錢歸化美國球員,當時整個亞洲籃球運動發(fā)展水平較低,因此,菲律賓男籃在亞錦賽和亞運會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亞錦賽上六進決賽四次奪冠,亞運會奪得四連冠,期間又多次參加世界性男籃比賽,并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其實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也曾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籃球隊之一。隨后,由于中國男籃獲得參加亞錦賽和亞運會資格,韓國隊和日本隊持續(xù)穩(wěn)定的表現,加之西亞國家和地區(qū)男籃的強勢崛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只能繼續(xù)通過歸化球員方式維持自身實力,近3屆男籃亞錦賽,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兩次奪得亞軍,擁有巨大的冠軍潛力。
和亞洲其他地區(qū)相比,南亞和中亞國家和地區(qū)籃球競技水平低,迄令為止,除了哈薩克斯坦在2002年多哈亞運會獲得1枚銅牌之外,南亞和中亞國家和地區(qū)其他男籃還未登上亞錦賽和亞運會的領獎臺。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中亞國家和地區(qū)籃球運動水平受到影響,加之中亞位于亞洲中部,雖然在人種和種族上有些優(yōu)勢,但地區(qū)經濟水平不高,無力花錢請歐美高水平教練團隊和承辦高質量的國內聯(lián)賽,致使國家籃球運動競技水平較低。同樣受到地理環(huán)境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南亞國家和地區(qū)較中亞國家和地區(qū)籃球運動發(fā)展更為緩慢,印度男籃曾獲得亞運會第4名成績,這是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籃球隊獲得的最好成績。2015年,印度籃球聯(lián)賽成立,共有8支球隊參賽,賽程只有兩周時間,大部分參賽球員多是大學生畢業(yè)生,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籃球運動競技水平較弱。
[1] 葉庭,趙一平.亞洲男子籃球錦標賽發(fā)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5:120-121.
[2] 王成軍.亞洲男子籃球發(fā)展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3,11:54-57.
[3] 李一新,戴志鵬.西亞男子籃球球員“歸化”現象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