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玲 丁崇煜
宋慧芳,女,54歲,陜西西安周至縣亞柏中學初中英語老師,2007年前已患十多年的哮喘病史,其面色浮腫青灰,夜間常咳嗽不止,日常說話也咳嗽,并伴通紅、胸悶、氣短、氣喘等癥狀,嚴重影響教學工作。常年吃中藥、西藥,病情未見明顯好轉。
2008年10月12日,宋慧芳經朋友介紹到西安健身氣功活動站參加“健身氣功·六字訣”的培訓班。我們考慮到她久病纏身,體質虛弱,且呼吸困難等問題,極力推崇她學習“健身氣功·六字訣”,以“呬字訣”為練習重點,采用逆腹式呼吸法。幾年來,她在輔導員的鼓勵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練功,氣短、咳嗽、心肺痛、哮喘等癥狀得到控制,并逐步向好的方面轉化。因此,通過實踐我認識到“呬字訣”對哮喘病有獨特的康復作用,故本文對其康復機理,從“呬”字訣動作做進簡要淺析與分享。
一、“呬”字訣梳筋理氣平衡陰陽
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歌訣:“肺交大腸胃交脾,心與小腸膀腎宜,心包三焦膽傳肝,血氣周流不停息”,即氣血沿經脈正常的循環(huán)往返,濡養(yǎng)周身,則人安康,相反則疾病。肺位于胸腔內,屬于上焦器官,其功能主氣與宣發(fā),并肅降及通過水道。肺與六腑中的大腸互為表里,肺經起始于中焦,向下聯(lián)絡與大腸,返回經胃向上穿過膈肌注于肺,經肩前沿手臂內則行至大拇指與食指。故“呬”字訣,在上肢動作的伸展中,有意識的抻拉手臂太陰筋經、厥陰筋經以及少陰筋經,通過梳理三陰筋經,達到調理手太陰肺經、手厥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外在環(huán)境,而改善軀干與肢體內外經絡的暢通性,促進心肺的經脈的氣血循環(huán)。在“呬”字訣吐氣配合下,通過呼出肺中濁氣,和吐音散發(fā)上焦瘀滯之氣,達到瀉肺之邪氣。相反,導引中兩掌對著云門穴內收,在意識的作用下向云門內補氣,又在隨后收腹擴胸的逆勢腹式呼吸中,吸納更多的自然之清氣,形成宗氣而達到培補正氣的目的。由此調理上焦臟腑,平衡其陰陽,對哮喘病癥起到康復保健或防范作用。
二、“呬”字訣開竅扶正保養(yǎng)上焦
《素問·皮部論》說“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這是六淫外邪侵犯人體的的傳注途徑。如外感風寒之邪由皮部入于肺之經絡,如不愈,可至肺臟而出現(xiàn)惡寒、咳嗽、哮喘等病癥。中醫(yī)認為:“有諸內,必形諸于外”。即人體內部生理機能的病變,可通過經絡系統(tǒng)反映到體表,如哮喘患者后背上端部位的皮肉實而粗厚,揉捏而疼痛,而此即是皮下絡脈及其下的經脈堵塞表現(xiàn)。人體胸椎上部分布的經絡,中間有督脈,其兩側是兩條足太陽膀胱經,這些經脈是全身陽氣最強的經脈,臟腑之陽氣主要來源于它們,然哮喘患者此處并不暢通而瘀堵?!皡洹弊衷E中,兩肘夾肋手掌回收于云門穴,同時肩胛內收上提,頭后仰約45°,胸廓放松而充分舒展的動作,在導引中后背胸椎上端的大椎、陶道、風門、肺腧、魄戶等與肺有關的穴位,以及膏盲、神堂穴、心俞、靈臺、志室等與心相關的穴位,在動作練習中均得到反復擠壓、揉按的調理,如此即達到調節(jié)開啟后背上端諸陽經之穴,扶起心肺正氣之來源,確保了陽經之氣輸送于心肺,達到濡養(yǎng)上焦,對哮喘患者起到康復保健作用。
三、“呬”字訣改善組織增強呼吸功能
“呬”字訣動作中,肺的呼吸運動是在呼吸肌以較充分的擴張與收縮下,造成胸腔收縮壓與舒張負壓形成較大的壓差,也因正負壓的壓差大迫使肺臟產生較大的開合變化。當胸部反復的做緩慢舒張與收縮運動時,肺部纖維則呈現(xiàn)反復伸縮運動,其纖維彈性功能便得到改善,同時肺循環(huán)也得到了增強,閉合的肺泡在長期的胸廓運動中,不斷地得到更多的開放,使得肺的通氣量得到改善。此外,在“呬”字訣練習中,胸廓的肋間肌、橫膈肌等呼吸肌,在胸廓的收縮與舒張中肌力與肌肉彈性,也會得到增強,同時胸大肌、胸小肌、背闊肌、斜方肌等輔助呼吸肌的肌力,及其彈性也因此得到增加。如此,呼吸肌功能的改善,哮喘患者的肺擴量必然得到提高,呼吸性障礙的癥狀自然得到緩解,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總之,“呬”字訣是通過上肢運動,控制兩臂前伸與內收而開合于肺,由此加強頸項背部的經絡氣血循行,并促使胸廓呼吸肌的收縮與舒展,從而改善肺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達到對哮喘患者的濡、養(yǎng)、護、健四大功能。因此宋慧芳通過8年多的長期鍛煉,其哮喘病癥狀得到逐漸改善,身體恢復健康。現(xiàn)今宋慧芳生活快樂,精神健康,工作積極,對生活充滿熱愛,打心眼里感謝健身氣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