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錡(上海戲劇學(xué)院 舞臺美術(shù)系,上海 200040)
“蘇李泣別”向來是中國古代詩畫的重要母題?!稘h書》卷五十四《蘇武傳》載,漢將李陵(前134—前74)在公元前99年投降匈奴后,被單于遣到海上(湖濱),試圖說服持漢節(jié)牧羊的蘇武(前140—前60)投降匈奴。雖然蘇武并未聽從李陵的建議,但兩人舊情不改,“陵與武飲數(shù)日”,最后李陵“因泣下霑衿,與武訣去?!焙髞?,李陵又與蘇武有兩次會面,一次是李陵告知蘇武,漢武帝(前156—前87)已然駕崩;另一次是漢昭帝(前94—前74)登基后,蘇武歸國之前,李陵送別蘇武,置酒祝賀,起舞高歌,泣下數(shù)行。[1]2464—2466蘇武與李陵的故事為歷代士人傳頌,是因為既頌揚了儒家的價值觀,即士人的氣節(jié),但又不失人情世故的常理,從情理兩方面而言,都值得人們感慨與回味。
以蘇武為主題的繪畫大致起自北宋,興盛于元代,在明清兩代逐漸式微。晚明畫家陳洪綬(1598/99—1652)曾畫有兩件同名的《蘇李泣別圖》。其中一件由翁萬戈先生定于1635年(圖1),[2]因畫的題款與《冰壺秋色圖》的相近,字形亦類,從技法來看,也是1635年左右所作。后一件的落款為1646年。二畫相隔十一年,它們之間既有相似,又有差異。本文通過研究比較此二畫的異同,進而探討蘇武主題的畫史脈絡(luò)。
圖1 明代,陳洪綬,1635,蘇武泣別圖,127X48.26cm,軸,絹本設(shè)色,加州大學(xué)伯克利美術(shù)館藏
陳洪綬1635年的《蘇李泣別圖》(圖1)畫的應(yīng)是蘇武和李陵的第一次會面。在畫中,陳洪綬用方折的線條勾勒人物的輪廓,顯示出他較早期的風(fēng)格。蘇武身穿破衣,一只手揪著自己的胡子,從左上角斜視著李陵。這可能是陳洪綬較多用作表達離別的姿態(tài),在斯坦福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中,有一件尚未定名的1643年的贈友之作,主題類“虎溪三笑”,其中的“陶淵明”也采用了類似的姿勢。作為職業(yè)畫家,陳洪綬很有可能使用了粉本。另外,蘇武頭上的斗篷,與陳洪綬1650年所畫的《陶淵明故事圖》中“歸去”一段中陶淵明的覆頭衣,以及1651年所畫的《隱居十六觀》中“醒石”一頁是一致的,這四個類似的形象也能反映出陳洪綬的筆法逐漸流暢的過程。(表1)
表1 陳洪綬繪畫中不同年代的四個類似人物
與蘇武坦然的目光正相反,畫中的李陵手掩面部,目光向下,作“泣下霑衿”狀。李陵身著的服裝,帽子接近元人的鈸笠冠。人物的佩劍,可在陳洪綬約1633年創(chuàng)作的《水滸葉子》木刻版畫,“圣手書生蕭讓”一頁中找到。背后的團花紋樣,也出現(xiàn)在《水滸葉子》中,“沒羽箭”張清的服飾上。(表2)類似的圓形圖案,在元代任仁發(fā)(1254—1317)的《張果見明皇圖》中也能見到。最早似乎可以追溯到南宋金處士的《十王圖》。但紋樣內(nèi)容則接近明代晚期流行的織錦“八達暈”的形式。[3](表3)李陵在匈奴迎娶公主,又就任右校王,因此被陳洪綬設(shè)計成為文武官職融合的一個角色。陳洪綬畫中的這一形象,與晚明的戲曲和版畫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
表2 與1635年版本中李陵服飾相關(guān)的圖像
表3 與1635年版本中圓形紋樣相關(guān)的圖像
表4 與1635年版本中侍從A服飾相關(guān)的圖像
圖2 金代,張瑀,《文姬歸漢圖》中的蔡文姬形象,絹本淺設(shè)色,29X127cm,吉林省博物館藏
李陵的身后有兩個侍從,畫面中間的侍從A腰間掛著類似“蹀躞七事”的小囊和短刀,體現(xiàn)出游牧民族的特征。這位侍從整體服飾與明代武士形象接近,身前有三個結(jié),表現(xiàn)出身著戰(zhàn)袍的樣式。上半部的云肩,體現(xiàn)了其與邊塞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在吉林省博物館所藏的金代張瑀(活動于13世紀(jì))的《文姬歸漢圖》中,騎馬奔馳的蔡文姬也身著云肩,此處是陳洪綬將云肩和斗篷合一的一處設(shè)計。(圖2)這位侍從所著的百褶裙,與明代錦衣衛(wèi)的飛魚服類似,也見于《水滸葉子》中的“金槍手徐寧”,而徐寧在小說中擔(dān)任東京的禁軍金槍班的教師,故人物所著的服飾的樣式接近官服。(表4)
另一位侍從B的衣著更接近仆役。他懷中抱著一把古琴,可能暗示李陵在蘇武面前“起舞高歌”,也體現(xiàn)高山流水,惺惺相惜之意。這位侍從頭頂?shù)娘L(fēng)帽,與仇英(不詳—1552)《山水人物圖冊》中,《明妃出塞圖》一開中侍從所戴的風(fēng)帽一致。更可以見于陳洪綬本人在1639年創(chuàng)作的《張深之正北西廂記》“解圍”中的副將所戴,而“白馬將軍”則頭戴鎧甲。此種風(fēng)帽可能有兩個含義,異邦形象和隨從之位。(表5)
1635年的版本可謂是充斥著無處不在的細節(jié)。侍從A手舉一面旗幟,畫面是一只身體為龍形的彩色鸞鳥及鮮紅的太陽,被表現(xiàn)為匈奴軍旗的象征。由于考古實物的稀少,明代的旗幟很難考察。約創(chuàng)作于天順年間(1457—1464)的明代寶寧寺水陸畫《太歲天子太煞博士日游太陰諸神眾》中,便已出現(xiàn)了龍旗。[5]《張深之正北西廂記》“解圍”中的副將,則持有類似的旗幟,只是圖案和裝飾不同,1635年版本中的皮毛似乎更接近邊地。明代《三才圖會》中的物象“麾”,其上龍的形狀,與該畫中的形象也很接近。[6]實物的龍旗則出自清代康熙年間。[7]另根據(jù)學(xué)者宋后楣的研究,類似的“鳳鳴朝陽”圖像,出現(xiàn)于明代中期之后,主要的含義是表彰賢臣。[8]陳洪綬在此使用這類流行圖像,脫離了它本身的含義,只是為了體現(xiàn)某種圖騰的視感,而豐富的細節(jié)和色彩可以取悅觀者。(表6)
表5 與1635年版本中侍從B服飾相關(guān)的圖像
表6 與1635年版本中旗幟相關(guān)的圖像
值得注意的是,在旗子上綴有飄動的各色羽毛,旗頂有兩枚雉雞的羽毛,陳洪綬在勾出邊緣的同時,也染出了雪白的淺色邊緣。這樣刻意對各種毛皮的描繪,接近于生活在東北一帶的金人的形象。旗幟上的羽毛,與前舉仇英的《文姬歸漢圖》中的匈奴人帽頂?shù)挠鹈愃?。陳洪綬的《蘇李泣別圖》中侍從A的一縷頂發(fā),以及旗幟旁邊的環(huán)狀花紋的毛皮,也正與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所藏的《明妃出塞圖》一致。[9]反過來說,大阪本的氣息也確實很接近明代。這種團狀羽毛連綴的形式,頗為接近《三才圖會》中對于“旌”的描繪,有軍事的特點。(表7)人物的頂發(fā)未見于張瑀的《文姬歸漢圖》的描繪中,卻與元刻《事林廣記》中下雙陸棋的元代官員的發(fā)式接近,也可能接近漢人眼中剃去額發(fā)的金人,[10]無論如何,這一細節(jié)表明了明人眼中的異族形象。(表8)
圖3 [明]陳洪綬,1646,蘇武泣別圖,84.2X96.2cm,軸,絹本設(shè)色,程十發(fā)舊藏
總而言之,1635年,《蘇李泣別圖》的繪制比大多數(shù)類似作品更加精工,甚至在旗幟后面飄動的羽翼上,陳洪綬也用金線勾畫了圖案,他在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的時候,應(yīng)是有條不紊的,畫作體現(xiàn)出他深厚的文史功底,甚至帶有表演性質(zhì)。另外,作品中強烈的戲劇感,也體現(xiàn)出晚明時代重視物質(zhì)文化的繁華景象。
在陳洪綬1646年所作的《蘇李泣別圖》中(圖3),蘇武和李陵的衣著和姿勢,基本繼承了1635年的版本。可以斷定,此畫是在前畫基礎(chǔ)上的重繪。但1635年版本中的兩位隨從已經(jīng)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八只羊,三只是白色的山羊,一只是斑點色的無角母綿羊,在蘇武和李陵的山石后面,趴著兩只黑色的山羊。三只白色山羊都以平面化的側(cè)面形狀出現(xiàn),但斑點母羊,以透視短縮法的樣貌出現(xiàn)。母羊的周圍,尚有兩只斑點小羊,一只正在跪乳,一只則伏于荊棘之前回首望天,它們應(yīng)是斑點母羊的羊羔。更有甚之,在蘇武背后的山石上,出現(xiàn)了一面剝落的狐貍皮,用粗筆繪制的坡坨后則排列著四棵荊棘。近處的巖石用雨點皴和墨色染,其上用細筆畫滿了黑色的枯草,顯得十分蕭瑟陰沉。
這件作品上有陳洪綬的長題,曰:“受畫者,得畫于丙戌之暮春;作畫者,贈畫于丙戌之暮春。為王晉卿集歌姬辭客,華堂高會以賞之,當(dāng)不可;為盜賊攜帶,戰(zhàn)艦中賞之,必可得也。武則天集晉人及王氏父子墨跡至數(shù)千百軸,而煨盡于黃巢之手;此物鷦鷯,不敢與李賊比,翻然丁劫運則同耳。丙戌(1646)暮春十六日夜,識于青藤書屋,與九弟為行洪綬之具。洪綬。”由題跋可知,該畫作于1646年暮春三月的紹興,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在清兵威脅之下,陳洪綬對家國覆滅的擔(dān)憂和自嘲。作畫的原因是為九弟送行,查《寶綸堂集》,有詩《賀彥翔九弟得第三侄》,[11]69陳洪綬本人僅有一兄,九弟可能是陳洪綬之族人陳彥翔。其時情形已經(jīng)危急,九弟可能正要離開紹興一帶。
表7 與1635年版本中皮毛相關(guān)的圖像
陳洪綬在題跋中強調(diào)了北宋的傳統(tǒng)。因米芾(1051—1107)《西園雅集圖記》第一句便言道:“李伯時效唐小李將軍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絕妙動人;而人物秀發(fā),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fēng)味,無一點塵埃氣,不為凡筆也?!盵12]傳李公麟曾畫過《蘇武忠節(jié)圖》。文天祥(1236—1282)曾有詩《題蘇武忠節(jié)圖》并序,曰:“苗守袖出李龍眠畫《蘇武忠節(jié)圖》,求余題詠。撫卷凄涼,浩氣憤發(fā),使人慷慨激烈,有去國思君之念矣。遂賦三詩書于卷后。時丙子(1276)三月二日也。文天祥執(zhí)筆于清邊堂之寓舍。”[13]43024—43025而這件有文天祥題詩的《蘇武忠節(jié)圖》一直流傳到了明代,因楊榮(1371—1440)有《題蘇武忠節(jié)圖》詩,在后記中提到,他曾見過李公麟之作,以及文天祥在其上的題識,還道出了當(dāng)時的收藏人是河南左布政使旴江饒君。[14]與此同時,陳洪綬的題跋還暗示了前后兩件《蘇李泣別圖》的不同的命運。一件是在太平歲月,富貴中人收藏賞鑒,另一件則是在戰(zhàn)亂歲月中,流離之人倉惶攜帶。這兩件作品既然被賦予不同的命運,它們在創(chuàng)作時,也應(yīng)具有不同的方式。
相比前一件《蘇李泣別圖》,這件作品的尺寸由較長的構(gòu)圖,改成了較扁的構(gòu)圖。雖然筆法顯得更為流暢,但從內(nèi)容來看卻顯得頗為粗疏,完全失去了1635年版本中精心描繪各種細節(jié)的雅趣,甚至連蘇武衣服上的破洞都沒有過多地呈現(xiàn),也全無精細的設(shè)色。但圖中充斥著更多使人不安的異地元素,如熊皮、荊棘、羊群和貧瘠的北方地貌。另外,陳洪綬又畫出了跪乳的羔羊,似有“歸漢”之望,因與《漢書·蘇武列傳》中的蘇武“羝乳乃得歸”對應(yīng)。[1]2463李陵帽子上增加的紅色羽纓,曾出現(xiàn)在元人的服飾中,與清人的戎服也或有所關(guān)聯(lián)。(表9)
雖然缺乏1635年版本的精描細繪,1646年之作的意義卻非常重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這是陳洪綬唯一的兩件取自同樣題材和稿本的作品。第二,這一年正是陳洪綬和南明的重大轉(zhuǎn)折期。第三,1646的《蘇李泣別圖》中的斑點羊,其類似的形象曾出現(xiàn)在趙孟頫(1254—1322)《二羊圖》及相關(guān)的傳統(tǒng)之中。陳洪綬畫中很明確地分出了綿羊和山羊,而斑點的綿羊與黑色的山羊,與趙孟頫的《二羊圖》中的形象完全一致(圖4),我們在藏于上海博物館的趙雍(1289—1369)的《長松系馬圖》中,也能見到一致的短縮法斑點馬造型。(表10)另外,從畫中的羊來看,此時的陳洪綬似乎并不擅長動物畫,姿態(tài)和造型相比人物都偏弱,畫羊的技法應(yīng)是學(xué)自前人。正如毛奇齡(1623—1716)在《陳老蓮別傳》中所言,認為陳洪綬“羊犬法趙承旨。”[15]246而陳洪綬則曾自承,他的畫藝主要學(xué)習(xí)宋元諸家,上溯唐人,他在《論畫》中提到:“老蓮愿名流學(xué)古人,博覽宋畫,僅至于元?!逼渌?xí)的元代諸位大家為:“王、倪、吳、高、趙”。[11]21因此,下文嘗試除單純比較兩件作品之外,來進一步考慮畫中之羊的深層次意涵,以及追溯陳洪綬前后二作變化的文化史原因。
表9 1646年版本中的各處細節(jié)
陳洪綬擅長人物畫與花鳥畫,他畫作中的其他動物大多出現(xiàn)在晚年。對動物形象的熟悉,應(yīng)與陳洪綬在一生中所積累的繪畫知識有關(guān)。陳洪綬1651年臨近去世之前所作的50頁的《博古葉子》版畫中(圖5),也顯示了他有能力畫出各種動物,包括羊、牛、馬和雞,其中“卜式”一頁中出現(xiàn)了四只羊(圖6)。我們從這些山羊的造型中,很容易追溯到南宋陳居中(活動于12世紀(jì))的《四羊圖》。
在陳居中的《四羊圖》中,三只羊在游戲,但在一邊的陂陀上,有一只黑臉的山羊凝視著它們。這是南宋畫無疑,因王阮(不詳—1208)曾有《題四羊圖一首》,其中道出了立羊的不群之意:“三羊游戲芳草間,一羊輒登枯樹根。安得添我作牧人,為公鞭此一余故戲為寫生,雖不能逼近古人,頗于氣韻有得?!蓖衔灿性┟鞒醯亩U僧良琦(生卒年不詳)的題跋:“余嘗讀杜工部畫馬贊云:良工惆悵,落筆雄才,未嘗不嘆世之畫者難其人也。晉唐而下,姑未暇論,至如近代趙文敏公,書畫俱造神妙,今觀此圖,后復(fù)題曰:雖不能逼近古人,氣韻有得。非公夸言,真妙品也。好事者其慎保諸。吳龍門山礁良琦寓玉峰遠綠軒題,時為洪武十有七年(1384)秋七月十九日也?!逼渲械闹傩?,根據(jù)李鑄晉先生的研究,即元末人顧瑛(1310—1369),但此時顧瑛已經(jīng)去世,遠綠軒是他的寓所。[21]229畫心前上方有乾隆的題跋:“子昂善畫馬,仲信卻求羊。三百群辭富,一雙性具良。通靈無不妙,拔萃有誰方?跪乳畜中獨,伊人寓意長。甲辰(1784)新正月御題。”
表10 《二羊圖》、《長松系馬圖》和1646版本中的斑點羊
圖4 元代,趙孟頫,《二羊圖》,卷,紙本墨筆,25.2x48.4cm,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圖5 [明]陳洪綬,《博古葉子》“卜式”,1651,木刻版畫,16X8.7cm,翁萬戈藏
圖6 [南宋]陳居中,《四羊圖》,冊頁,絹本淺設(shè)色。22.5×24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表11 《四羊圖》和《二羊圖》中羊的形象
很明顯,這三段題跋均未體現(xiàn)確切含義,乾隆的題跋更是將畫羊的意義歸于跪乳的美德。趙孟頫自稱寫生,可能是在生活中確實觀察過羊的形態(tài),但另稱自己摹古,卻語焉不詳。李鑄晉指出,《二羊圖》在流傳過程中,曾失去部分題跋。據(jù)文獻載錄,另外八段散佚的明代早期的題跋,全都與蘇武有關(guān)。這些題跋載錄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卷二中:
首先是四則具姓名的題跋。袁華(1316—1384)曰:“趙文敏公為仲信寫二羊,展卷間,如行河滉道中,與旃裘索帶之牧羝奴,逢水草而棲止。昔稱廊廟材器,稽古人妙者,信矣!汝陽袁華書于鰲峰寓舍?!?良琦、袁華和顧瑛的友人張大本(生卒年不詳)題跋曰:“昔李伯時好畫馬,遇大比丘戒墮馬胎,乃畫一切佛,得三昧。松雪翁亦善畫馬。今披此圖,又善畫羊,觀龍門所題,想亦含此意。又惜其丹青之筆,不寫蘇武持節(jié)之容,青海牧羝之景也,為之三嘆。東郭牧者張大本,寓昆山客館,與琦龍門同觀。書此?!?另有一洪武年間的官員偶武孟(生卒年不詳)所題的跋:“王孫長憶使烏桓,因念蘇卿牧雪寒。落盡節(jié)旄無復(fù)見,寫生傳得兩羝看。義陽偶武孟?!?/p>
接下來是四則無姓名的題跋,李鑄晉認為可能是方外之人,從押署看像是齋號。第一則題跋為戒得人:“水晶宮中松雪翁,玉堂歸來金蓋峰。樓船如屋載珍繪,四壁展玩青芙蓉。江都之馬滕王蝶,彩筆臨摹最親切。如何此紙意更新,不寫驊騮寫羝羯。昔余游宦灤河?xùn)|,大群濈濈晴沙中。長髯巨尾悅?cè)艘?,幾回立馬當(dāng)春風(fēng)。只今撫卷頭如雪,復(fù)為王孫畫愁絕。也知臨筆感先朝,不寫中郎持漢節(jié)。戒得人?!薄安粚戲戲t寫羝羯”道出了趙孟頫畫羊的特殊性,“不寫中郎持敗群?!盵13]31118應(yīng)是這件作品的題畫詩。這只山羊畫得非常精致,采用了透視短縮法,它的造型與趙孟頫《二羊圖》中的綿羊也十分接近,都有回頭的姿態(tài)和氣球狀的身體。但陳居中畫的是山羊,而《二羊圖》中的斑點羊是無角的綿羊。如果我們將這些前人作品聯(lián)系起來看,可見陳洪綬畫中之羊可能受到兩個途徑的影響,即南宋陳居中的傳統(tǒng),以及元代趙孟頫的傳統(tǒng)。而趙孟頫的《二羊圖》除了綿羊外,畫中山羊的扭曲形體,也應(yīng)受到陳居中畫派的影響。(表11)
《二羊圖》在晚明時期流傳于民間,曾引起了頗多士人的關(guān)注,因其在明末清初的一些書目中均有記載,如郁逢慶(活動于17世紀(jì))的《郁氏書畫題跋記》(序文成于1634)卷七,[16]李日華(1565—1635)《六研齋三筆》卷二,[17]汪珂玉(1587—不詳)的《珊瑚網(wǎng)》(序文成于1643)卷八,[18]顧復(fù)(生卒年不詳)的《平生壯觀》(序文成于1692)。[19]最晚則出現(xiàn)在卞永譽(1645—1712)的《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十六中。[20]其中郁逢慶和李日華都是浙江嘉興人,活動于浙江一帶的陳洪綬很可能目睹此畫。另據(jù)李鑄晉先生考,《二羊圖》在16世紀(jì)曾流入浙江嘉興的豐道生(活動于16世紀(jì))、項元汴(1525—1590)之手,17世紀(jì)時由方亨咸(活動于17世紀(jì))、卞永譽、宋犖(1634—1713)收藏,并流入乾隆內(nèi)府,并由七十四歲的乾隆題跋于甲辰年(1784)。[21]235—236
目前《二羊圖》的部分題跋已經(jīng)散佚,畫心末端有趙孟頫自題:“余嘗畫馬,未嘗畫羊。因仲信求畫,漢節(jié)”則表現(xiàn)了羊的象征意義。東竺山人曰:“吳興毫素妙如神,暫寫柔毛便逼真。沙漠已空人去遠,春風(fēng)塞草幾回新。東竺山人至(日夜)?!崩デ疬z老曰:“居延歲晚朔風(fēng)寒,荒草茫茫木葉干。山羜自肥羝自老,也知曾屈子卿看。昆丘遺老。” 這兩則題跋也提到了蘇武的典故。而根據(jù)李鑄晉的研究,良琦、袁華、張大本、偶武孟、戒得人、東竺山人至昆丘遺老七段題跋,可能都作于1384年。
再后是石城居士的題跋:“松雪翁胸中妙奪造化,故戲筆寫羊,即得其真,宛如勅勒川上,風(fēng)吹草低而見之也。石城居士為友橘金先生題?!弊詈髣t是李日華的題跋:“子昂肖物之妙,無所不造極。此二羝乃其偶作,而宛然置人于黃沙白草間。評者紛紛征蘇卿事,我恐此妙趣正復(fù)當(dāng)面蹉過也。吾深嘆其亡羊。春波,竹懶,李日華?!崩钊杖A雖不同意將其歸于蘇武背景之下,但他也認為這與邊塞的黃沙白草有關(guān)。
除此之外,王士稹(1634—1711)曾有題畫詩《趙承旨畫羊》:“三百群中見兩頭,依然禿筆掃驊騮。(去曷)來清遠吳興地,忽憶蒼茫敕勒秋。南渡銅駝猶戀洛,西歸玉馬已朝周。牧羝落盡蘇卿節(jié),五字河梁萬古愁?!盵22]也是為《二羊圖》所作的題畫詩,他可能在宋犖處曾見此畫。
散佚的八段題跋都圍繞著蘇武和邊地背景展開,并沒有如乾隆所認為的道德涵義。究竟趙孟頫是否有暗指蘇武,或只是后人的過度解讀,我們需要進一步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石渠寶笈續(xù)編》中曾載錄了八段題跋的散佚:“謹按,是跡據(jù)僧良琦跋,乃顧瑛家所藏也,又見真跡日錄,及書畫匯考,亦首載琦跋,復(fù)有袁華、張大本、偶武孟、無名氏、東竺山人、昆邱遺老、石城居士、李日華八人詩識,今俱佚。蓋為市賈割去,另為一卷矣?!盵23]乾隆是否見過這些題跋的原文并不可知,但至少可見,清宮知道這些散佚題跋的存在,甚至知道是被同時割去,另為一卷,這是頗為奇怪的。而根據(jù)卞永譽(1645—1712)在《式古堂書畫匯考》的載錄,這些題跋應(yīng)是一直保留到清代,在乾隆執(zhí)政前期可能仍然存在。而所有關(guān)于蘇武的題跋全都在進入乾隆內(nèi)府之前全部失去,只有不具有指涉的良琦的題跋得以保留,不禁令人懷疑這些題跋可能是在進獻前有意識地去除的。
乾隆對待蘇武的態(tài)度是復(fù)雜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卷傳南宋李迪的《羝牧圖》(圖7),乾隆丙寅年(十一年,1746),乾隆宴請群臣并展示此圖,討論蘇武事跡,并于畫幅題寫“冰天漢節(jié)”即御書一首。詞臣梁詩正(1697—1764)、汪由敦(1692—1758)、勵宗萬(1705—1759)、張若靄(1713—1746)、裘曰修(1712—1773)、陳邦彥(1678—1752)和董邦達(1696—1769)均有唱和題跋。42年后的乾隆戊申年(五十三年,1788),乾隆再度取出《羝牧圖》,命董誥(1740—1818)書《御制蘇楊論》一篇,將蘇武羈留匈奴十九年的事跡,與乾隆三十二年(1767)前往緬甸議和,羈留緬甸二十一年不降的楊重英(不詳—1788)的事跡對比,并認為蘇武身為使節(jié),在匈奴娶妻生子,在臣節(jié)之上,楊重英優(yōu)于蘇武,漢室對蘇武的恩典是過優(yōu)的。言下之意,蘇武的名聲大過了他的實際品德?,F(xiàn)將題跋錄于其下:
蘇武留匈奴十九歲而還,楊重英留緬甸二十一年而還,念其事相類,作蘇楊論。
武在匈奴餐旃嚙雪,勢不能久,向已有說,然其娶妻生子,漢書章章可考。重英在緬甸其誓死不降,與武同而無武娶妻生子事。今呼路人而詢之,曰重英與武孰優(yōu)?必甲武而乙重英,彼故不知武之為何。如人何如事,徒以膻薌久而食之熟耳。則司馬遷所云,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語誠不爽,緬甸之歸順也,總督富綱猶責(zé)其弗獻重英,予以為過于羅索。既而其長隨,以重英及其時被遮之兵弁,自暹羅所獲粵民致之邊及入邊,重英謂同歸之。兵曰,今生還本朝,即伏國法,亦瞑目,是可哀矣。問其在緬有無易衣娶妻生子事,則皆以為無。而重英本抱病來,因遂,故以其志可憐憫,命給道員銜,仍將錄其子。夫重英究為在緬偷生,茲仍加薄恩,所為仁義無施,教忠之道也若。武之為典,屬國漢之恩為過優(yōu)矣,而猶有嘆其被賚薄者是何耶?且以重英所為,較武有過而無不及,武乃奉使而重英則不過后軍被拘留也。若曰因附青云而得名之傳,則其傳與不傳,固不足為貴耳。
乾隆戊申孟冬,臣董誥奉敕敬書。
乾隆對蘇軾故事是敏感的,他曾希望這樣的賢良故事,能為本朝臣下樹立忠誠的榜樣,但終究還是感到冒犯和不適。李鑄晉認為《二羊圖》在乾隆晚年入藏,乾隆于1784年七十四歲時題跋《二羊圖》,比《御制蘇楊論》早4年,但事實上《二羊圖》進入清宮的時間要早得多。他在壬辰年(1772),六十二歲時曾有一件《御筆開泰說并仿明宣宗開泰圖》(圖8),郎世寧風(fēng)格,并請鄒一桂(1688—1772)補畫了樹石,其中白褐色的羊與《二羊圖》一致,而與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在宣德四年(1429)《三陽開泰圖》中的羊完全不同(圖9),可見乾隆故意避開了仿自《二羊圖》的事實。而郎世寧在1746年更有一件《開泰圖》(圖10),其中羊的形象也與《二羊圖》一致,我們由此可以將《二羊圖》入宮的下限提前到1746年之前。
圖7 宋代,李迪,《牧羝圖》畫心、《御制蘇楊論》題跋,卷,絹本淺設(shè)色,畫心25X72.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8 明代,朱瞻基,《三陽開泰圖》,1429,軸,紙本設(shè)色,211.6X142.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9 清代,郎世寧,《開泰圖》,1746,軸,紙本設(shè)色,228.5x138.3 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10 清代,弘歷,《御筆開泰說并仿明宣宗開泰圖》,1772,軸,紙本設(shè)色,127.7x63 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御筆《三陽開泰圖》則畫于乾隆乙巳 年(1785)( 圖 11),即題跋《二羊圖》的一年后。乾隆書長篇《開泰說》于后,曰:“因一效仿子昂法并書,向作開泰說以迓新韶?!?這件作品中也有《二羊圖》中斑點綿羊同樣的羊,與1772年的作品一樣,都有御筆長文論開泰。1785年畫中的第三只羊也與1772年版本類似,這是乾隆對《二羊圖》含義的又一次詮釋。(表12)乾隆早年雖作出開明的姿態(tài),但雍正朝已經(jīng)大興文字獄,而自乾隆十五年(1740)起,文字獄再度大行其道。他一再地將二羊的含義加以改變,以及對蘇武故事的敏感,反而證明了羊和蘇武的密切關(guān)系。
既然明代的士人和清代的乾隆,都將羊和蘇武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趙孟頫及更早期的視覺文化中,羊與蘇武的關(guān)系又如何呢?
圖11 清代,乾隆,《三陽開泰圖》,1785,卷,紙本墨筆,28.2X133.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表12 《二羊圖》、《三羊開泰圖》和《御筆開泰說并仿明宣宗開泰圖》中的羊
圖12 趙孟頫二題傳唐代韓滉《五牛圖》
李鑄晉提到,趙孟頫曾三題傳為唐代韓滉(723—787)所作的《五牛圖》(圖12),其中第二段為:“右唐韓晉代公《五牛圖》,神氣磊落,希世名筆也。昔梁武欲用陶弘景,畫二牛,一以金絡(luò)首,一自放于水草之際。梁武嘆其高致,不復(fù)強之。此圖殆寫其意云。子昂重題。”李鑄晉指出,這一題跋應(yīng)是“二?!?,而非“五?!?。我們可以認為,這段題跋實際反映了趙孟頫對動物畫的看法,即以動物來比喻時人。此種視覺文化在元代也頗為流行,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任仁發(fā)(1254—1327)的《二馬圖》(圖13),以肥瘦二馬比喻清濁二官;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所藏的龔開的(1222—約1304)《瘦馬圖》均為其例(圖14)。另一方面,宋孝宗曾在《題刁光胤畫冊》中有一則《五羊圖》詩曰:“霜風(fēng)不動節(jié)毛塵,同沐中原水草春。蘇武還朝典屬國,一時高爵豈庸人?!盵13]]26869文天祥也有《詠羊詩》:“長髯主簿有佳名,羵首柔毛似雪明。魯牽引駕車如衛(wèi)玠,叱教起石羨初平。出都不失成君義,跪乳能知報母情。千載匈奴多牧養(yǎng),堅持苦節(jié)漢蘇卿?!盵24]詩中先將羊的美德盡數(shù),最后再歸結(jié)于蘇武??梢哉f,羊與蘇武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在元代之前就已經(jīng)形成了。
圖13 元代,任仁發(fā),《二馬圖》,卷,絹本設(shè)色,28.8X142.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14 元代,龔開,《瘦馬圖》,卷,絹本設(shè)色,29.9X56.9cm,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值得注意的是,在畫史的載錄中,趙孟頫也曾畫過蘇武主題畫。明人謝復(fù)(1441—1505)有《題趙子昂<蘇武牧羊圖>》一首:“誰寫漢中郎,風(fēng)流趙子昂。雪中持漢節(jié),海上牧羝羊。氣與風(fēng)霜勁,忠爭日月光。君為宋家子,揮翰亦堪傷。”[25]441謝復(fù)晚年筑室于西山之麓,活動于浙江嘉興一帶。清代吳其貞(1607—1678后)《書畫記》卷六中,也載有趙松雪《蘇李泣別圖》絹畫橫披一幅,并曰:”畫蘇武、李陵作別,有號泣狀,有一羊立于前面,有留戀之態(tài)。左右車夫人馬皆似候起程意思。用筆工細,而有秀嫩之妙,非松雪妙手,孰能到此,為超妙入神之畫。惜多有剝落,幸人馬皆無恙。此圖在杭城觀,于紹興朱子式手即為姚友眉購之,友眉又度猶子也。聰明穎悟書窗之暇,留心玩物尤甚,于書畫及見物時是非洞然洵風(fēng)雅中人也。時癸丑(1673)十月廿八日?!盵26]我們發(fā)現(xiàn),《書畫記》所載的圖式,一羊立于前,與陳洪綬1646年之圖頗似,回頭的姿態(tài)也可能與《二羊圖》有關(guān)。而此畫流傳的地點,也在陳洪綬活動的杭州和紹興一帶,吳其貞又是晚明時代人,可見這個時期的《二羊圖》和傳為趙孟頫的蘇武畫,正在江南一帶廣泛流傳。
在趙孟頫所處的元代前期,正是蘇武圖像頗為流行的時代。為趙孟頫文集作序的好友戴表元(1244—1310),即有《題蘇李泣別圖》二首和《蘇李圖》。另程鉅夫(1249—1318)、王惲(1227—1304)、袁桷(1266—1327)、范梈(1272—1330)、鄭元祐(1292—1364)、 楊 維 楨(1296—1370)、 許 有 壬(1286—1364)、陳樵(生卒年不詳)和劉詵(生卒年不詳)都有類似詩歌傳世。[25]440—442這些元代士人中不乏高官者,但由于蒙古統(tǒng)治者對漢文化的不敏感,文化氣氛反而比清代寬松許多。趙孟頫雖未有任何一首蘇武的題畫詩,但從羊畫的傳統(tǒng)看,其《二羊圖》確與蘇武的邊地傳統(tǒng)有關(guān)。
繼續(xù)回顧元代之前的畫史,在唐代時,羊的形象出現(xiàn)在祥瑞畫和山水畫中,或被稱為“雜題”。羊畫得到發(fā)展的時期,大致在五代北宋。自唐朝滅后,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漢族始終造成壓力,邊地的意義開始變得特殊,牧羊的場面開始與邊地形象有所關(guān)聯(lián),蘇武的畫題也更受到歡迎?!兑嬷菝嬩洝肪砩系摹澳芨裆掀肥迦恕敝?,記載一位蜀人周行通(生卒年不詳),攻畫人物、鬼神、蕃馬、戎服、器械、氈帳、鷹犬、羊雁之類及川原放牧。他擅長的畫題就包括《李陵送蘇武圖》《奪馬圖》《三困圖》《射雕圖》和《陰山七騎圖》,均為邊地畫。[27]專業(yè)的邊地畫家即在此時開始成熟,而畫羊從一開始就與蘇武畫有所關(guān)聯(lián)?!缎彤嬜V》卷十四《畜獸二》中也載一位五代人羅塞翁(生卒年不詳),善畫羊,曾有《牧牛圖》《海物圖》。[28]海在古漢語中有外來之意,可見此人也應(yīng)擅長畫邊地主題。
蘇武的主題尤其興盛于北宋的徽宗畫院。根據(jù)賴毓芝女士的研究,在北宋晚期曾出現(xiàn)了對外來事物,尤其是對金國視覺文化的興趣風(fēng)潮。[29]這可能是蘇武畫及邊地畫興盛的原因之一?!懂嬂^》卷六亦載,戰(zhàn)德淳(生卒年不詳)以“蝴蝶夢中家萬里”為題,畫蘇武牧羊假寐以見萬里意,通過徽宗畫院考試。[30]《畫繼補遺》卷下載一位宣和時期的畫院待詔黃宗道:“工畫番騎,雖不逮環(huán)虔戡鈐,亦得族帳部落放牧景意。平常多作《李陵陷番》、《蘇武還漢》等圖,傳于世。”又載:“陳居中,亦工畫番騎人物,可亞(黃)宗道?!盵31]根據(jù)余輝的研究,南宋畫院常作有諜畫。[32]畫《四羊圖》的陳居中,既是邊地畫家,又是諜畫家。可見蘇武主題的繁榮,是由政治的局面、視覺的興趣以及與之而生的邊地畫家共同造就的。
以下再舉兩件實物說明問題。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卷傳五代周文矩(活動于10世紀(jì))的《蘇李泣別圖》(圖15),畫面左上方有“文矩”落款,卻似不合宋制,應(yīng)屬后人所作。畫后的題跋均為元明士人所書。按順序為李孟(1255—1321)、程鉅夫(1249—1318)、孟遵(生卒年不詳)、虞集(1272—1348)、史經(jīng)(生卒年不詳)、元永貞(書于1316年)、默齋、昝弘、默軒、張夢辰(以上諸生卒年不詳)、胡儼(1360—1443)、謝南(生卒年不詳)、范公亮(書于1383,生卒年不詳)的題跋。引首有明代程南云(1403—1424)所書“牧羊圖”三字篆書。
題跋者中有不少元明兩朝的朝廷官員,除擔(dān)任高官的李孟、程鉅夫、虞集之外,孟遵據(jù)載在元英宗(1303—1323,1320—1323在位)至治二年(1322)始任秘書卿,[33]《元史》《泰定帝一》中載泰定二年(1325)時元永貞任禮部員外郎。[34]在元永貞之前的題跋,可能在一次集會中共同題于1316年,因元永貞自稱“門下客”,又是在集體場合題跋者的最后一位。另外虞集的題跋曰:“歸心已絕重唏噓,使節(jié)能還萬死余。六合一家無外患,皇華杕杜兩舒余?!?帶有群臣頌揚的語調(diào)。而題跋的元代士人均為朝廷官員,此畫很可能是元內(nèi)府所藏之物。
圖15 傳五代,周文矩,《蘇李別意圖》,卷,絹本設(shè)色,33.3x89.9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批題跋書于明代初期的1383年之前。史載張夢辰曾活動于洪武乙丑年(十八年,1385)。[35]胡儼在《明史》有傳,他永樂年間曾入翰林院,及任國子監(jiān)祭酒。[36]程南云曾被征修《永樂大典》,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又任南京太常卿。因此該畫也可能是從元內(nèi)府進入明內(nèi)府的作品。因《明史》《太祖本紀(jì)二》曰:“(洪武元年八月庚午)徐達入元都,封庫圖籍,守宮門,禁士卒侵暴?!盵36]21明內(nèi)府較完整地接受了元內(nèi)府的藏品。該畫后經(jīng)過華夏(15世紀(jì)末到十六世紀(jì))、項元汴(1525—1590)、朱之赤(活動于17世紀(jì))、耿昭忠(1640—1687)、索額圖(不詳—1703后)、阿爾喜普(生卒年不詳)收藏后進入乾隆內(nèi)府。
從風(fēng)格和畫意來看,此畫應(yīng)是南宋陳居中一系畫家所作。首先,題跋的上限是元初,而元明諸人在題跋中卻一再提及“畫工”二字。如史經(jīng)所云:“畫工寫出子卿操。”謝南所云:“畫工傳此本,寫出千載意?!本鶡o一言提到周文矩,謝南的題跋在元末之后,文矩二字應(yīng)在明代所添。
第二,拖尾的右下角有一方“天水郡圖書印”,鈐蓋于“趙彥和”之下。而趙彥和是南宋士人。南宋人王灼(1081—1160)有詩《醉中走筆次趙彥和韻》,其中有句:“不識王孫貴,朱門亦許過?!盵13]23319可見趙彥和為宗室,查《宋人傳記索引》,彥字輩是趙廷美一系的七世后裔。[37]郭?。ɑ顒佑?126前后)也有詩《九月二十日率趙彥和、王平叔、劉誼夫游棲巖寺,彥和有詩次其韻》,[13]18638王灼和郭印都是四川士人,當(dāng)時趙彥和可能身在四川。《溪岸圖》有“天水郡收藏圖書印”,有學(xué)者認為這個印曾屬于南宋收藏家趙與懃(活動于12世紀(jì)末—13世紀(jì)),其收藏《溪岸圖》在周密《云煙過眼錄》中也有載錄。[38]趙姓的郡望是天水,筆者以為,最有可能的是,“天水郡”諸印是部分趙宋的宗室使用之印。(表13)
第三,再結(jié)合畫面來看,陂陀的畫法處理手法屬于南宋陳居中一派。李陵紅色袍子上的團花紋,與南宋金處士的《十王圖》一致。李陵作漢人裝扮,頭戴無幘冠,冠下似系帶,在邊地畫中顯示出漢地的傳統(tǒng),他的衣著與《中興四將圖》畫卷開端的士兵基本一致,是為南宋將士衣著無疑(表14)。李陵腰間有一皮毛的弓套,這似乎畫得不合常理,因南宋佚名的《中興四將圖》和元代劉貫道所作的《元世祖出獵圖》中的弓套是正確的畫法,而北宋仁宗時期官修的《武經(jīng)總要》卷十三中的弓套也與前二圖一致(圖16)。[39]蘇武腰間所攜的皮帽,與南宋陳居中《平原射鹿圖》,傳五代胡環(huán)《出獵圖》《回獵圖》中似又略有不同。(表16)
表13 《歸去來兮辭》、《溪岸圖》和《蘇李別意圖》中的天水郡印
表14 《蘇李別意圖》和《中興四將圖》中的服飾對比
表15 《蘇李別意圖》中的細節(jié)對比
圖16 《武經(jīng)總要》卷十三《器圖》中的弓袋
圖17 傳南宋,陳居中,《蘇李別意圖》,絹本設(shè)色,25.2X121.4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表16 傳陳居中《蘇李別意圖》中織物紋樣比較
表17 傳陳居中《蘇李別意圖》中馬鞍紋樣比較
因此,這卷傳周文矩的《蘇李泣別圖》,是我們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蘇武畫實物,可以呈現(xiàn)元代之前蘇武畫的格式,其中出現(xiàn)了邊地風(fēng)光和描繪羊群。在畫面的左邊,有一位身披斗篷的牧羊人形象,可能是蘇武形象的重復(fù)出現(xiàn),因為二者的形象完全一致。另外,畫家對羊群的描繪頗為寫實,畫中共有12只羊,其中有角的公羊是2只,符合牧群中公羊比例少于母羊的一般規(guī)律。
筆者以為,這最可能是一位陳居中畫派的南宋畫家,因此畫中的細節(jié)與金畫,其他的邊地畫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異。雖然畫中并無趙孟頫的題跋,但他見過此卷的可能性很大。因程鉅夫是舉薦趙孟頫的官員,趙孟頫也常與虞集等往來。更何況,元朝沒有文字獄的恐慌,程鉅夫等仕元官員也紛紛為蘇武吟詩作賦,蘇武畫自南宋入元,反而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除了對蘇武的忠誠和蘇李的友情的稱頌之外,對邊地風(fēng)光的描繪和欣賞,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另藏有一卷傳為陳居中的《蘇李別意圖》(圖17),被認為是14世紀(jì)的作品。畫有蘇武和李陵告別,以及漢使與匈奴官員商談,似為李陵送蘇武回漢之畫面。這不禁讓人揣測,蘇武故事也與蔡文姬故事一樣,曾有數(shù)本分別敘述。
這件作品與波士頓美術(shù)館所藏的《文姬歸漢圖》一樣,畫中的馬背上都有類似的女真文印記。據(jù)彭慧萍女士的研究,因女真創(chuàng)文字為太祖天輔三年八月己丑(1119),此畫的母本之上限,為12世紀(jì)之后。[40]從目前各版本《文姬歸漢圖》的聯(lián)系來看,這一畫作應(yīng)是摹仿自南宋的母本,女真文字與波士頓美術(shù)館所藏的冊頁《文姬歸漢圖》馬臀上的燙字一致。畫面中馬背上織物的紋樣,與波士頓《文姬歸漢圖》殘頁中極為相似。與畫中漢使對話的匈奴官員服飾上的紋樣,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姬歸漢圖》中第十三拍中,蔡文姬所著服飾紋飾一致,似帶有中亞風(fēng)格。(表16)在馬鞍的繪制上,紋樣也接近中亞風(fēng)格,與波士頓本的《文姬歸漢圖》第十三拍頗有相似之處。(表17)從側(cè)面也說明了波士頓本和臺北本同源于南宋初期的《胡笳十八拍》。
表18 傳陳居中《蘇李別意圖》中其他細節(jié)比較
圖18 傳元人,《林原雙羊圖》,絹本設(shè)色,26.2X27.3cm,四川省博物院藏
另在傳陳居中的《蘇李別意圖》中,前來迎接蘇武的官員身著有仙鶴補子的文官一品服飾,[41]但人物卻均為髠發(fā),此畫應(yīng)是在明代所摹,且可能出自民間畫家之手。值得注意的是,畫中的李陵也身著云肩,體現(xiàn)出與陳洪綬畫中相仿的認識。此畫雖頗為精工,但羊群中竟然沒有山羊,全為綿羊,其中一只斑點綿羊的形態(tài)與《二羊圖》頗為相近,可能學(xué)自《二羊圖》傳統(tǒng)(表18)?!抖驁D》的形象,也曾出現(xiàn)在一件傳元代的冊頁《林原雙羊圖》中,體現(xiàn)了這一圖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圖18)
最后,陳洪綬1646年的《蘇李泣別圖》,與此畫之間頗有淵源。尤其是陂陀和荊棘的形式,以及陳洪綬畫中的枯草與傳陳居中之作的相似,都很明顯地表現(xiàn)出明代此類畫作的傳承(表19)。畫卷前有明代許初(活動于16世紀(jì))書“陳居中畫蘇李別意”篆書,其后題跋人時韶與凌馴則不可考。但時韶在題跋中提到“予侄允修得此圖”,不知是否指浙江歸安畫家杜大成(字允修,活動于16—17世紀(jì)初),他與陳洪綬是同時代人,陳洪綬畫中的相似之處,或出于親見這件畫作。同時,傳陳居中的這件作品雖然表現(xiàn)了南宋以來的邊地景致,許多細節(jié)似乎取自更早的畫本,這也體現(xiàn)出明代前期蘇武畫的逐漸衰弱。
表19 陳洪綬1646年《蘇李泣別圖》與傳陳居中《蘇李別意圖》中坡坨與荊棘比較
從畫史和作品的分析來看,對羊群的描繪,是邊地畫,尤其是蘇武主題畫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明代之后,隨著國境線的向北移動,類似宋金元的蘇武主題,包括對羊的描繪逐漸地弱化,或是成為市井之間的民俗畫題。特別擅長邊地畫的名家也不再多見。陳洪綬1646年的《蘇李泣別圖》,可謂是一件具有宋元風(fēng)格的晚明佳作,與1635年版中反映的晚明視覺文化乃是大相徑庭。而陳洪綬在1646年的版本中改變了風(fēng)格,與不同的人生境遇是密切相關(guān)的。
若我們回到陳洪綬的兩件蘇武畫創(chuàng)作時期的境遇來看,可以感受到二畫因此而產(chǎn)生的差異。
對陳洪綬而言,1635年可謂是最為平靜的時期。他的心情舒暢溢于創(chuàng)作。陳洪綬時年38歲,當(dāng)年為兩位友人,蕙翁先生和叔祖作壽序,為岳父來斯行(1567—1634)作傳。四月初七贈詩給友人趙公簡(生卒年不詳)賀壽,其中有句:“天亦不薄我,置于丘壑間,茅屋容我靜,酒徒遂我頑,投老太安穩(wěn),難得兩鬢斑,浮名豈不慕,欲慕實所艱?!睈芤庵榱饔谠娋洹M甑氖?,陳洪綬又與社友采菊賦詩于溪山,并題《冰壺秋色圖》云:“蓮子皆靜于溪山,因向同社諸君子曰:時值三秋佳境,欲偕諸公至秋香深院采菊賦詩,以集三秋樂事,相與談文章而謀野韻,以適此興如何。”后又云道:“善至三叔為慶開翁老伯大壽,索畫于余,余就圖此,而偕諸公共入華堂拜祝,大醉于秋花秋樹之間,海棠四照之時,飲酒如天河腹頁。”《冰壺秋色圖》中是一派秋天的祥和畫面,琉璃瓶上包袱的裝飾又名“包福”,是一件洋溢著喜慶和吉祥氣息的拜壽之作(圖19)。學(xué)者馬嘯鴻(McCausland)則指出,16世紀(jì)的30年代,是陳洪綬的職業(yè)作坊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而《冰壺秋色圖》也是一件職業(yè)的贈友之作。[42]從這件作品中我們可感受到陳洪綬生活的安定和平靜。
圖19 明代,陳洪綬,《冰壺秋色圖》,1635,尺寸不詳,絹本設(shè)色,倫敦英國博物館藏
唯一可稱得上帶有惆悵之意的,是陳洪綬為非深交之友潘無聲(不詳 —1635)所寫的序,言到:“不守牖下而老死得行歌山澤,沉湎聲色殆三十年而終,無聲幸矣?!彼坪躅A(yù)感到了未來命運的多悖。[43]49—52即便是前后幾年,雖然仕途不暢,但陳洪綬年富力強,并終日與友人悠游,也未見有大的波折。
在1646年版本創(chuàng)作的前兩年,陳洪綬的命運已經(jīng)發(fā)生了難以忍受的逆轉(zhuǎn)。從年譜來看,他的愜意生活結(jié)束于明朝滅亡的1644年。這一年三月崇禎(1628—1644)自盡于北京,陳洪綬的好友倪元璐(1594—1644)自縊殉節(jié)。陳洪綬聞知國變后,在紹興哭泣狂呼,被指為狂士。他當(dāng)時蹴居于紹興青藤書屋,作有詩句云:“五行未下濳然淚,二祖園陵說廢墟?!北粗橐娪谘员怼5谕荒昃旁?,他拒絕了友人勸說的南京科舉,作七言絕句三首,其中第二首有句云:“此已生而不若死,尚思帝里看花游。”道出內(nèi)心的矛盾之情。他在除夕又有詩一首,其中有句:“今日薙頭蒙笠子,偷生不識作何因?!边@些詩句都有未絕生念之意。[43]71—81
不幸的是,時局每況愈下。1 645年四月,史可法(1601—1645)殉國,六月二十七日魯王朱以海(1644—1662)監(jiān)國于紹興。在這一年的六月,陳洪綬連接失去五位師友,他的恩師劉宗周(1578—1645)在紹興絕食而死,友人祁彪佳(1602—1645)在紹興投池死,祝淵(1614—1645)絕食死,王毓著(生卒年不詳)投河死。另黃道周(1585—1646)戰(zhàn)敗被執(zhí),于1646年殉國死,周亮工(1612—1672)在這一年降清。六月,陳洪綬在友人張岱(1597—1679)家侍飲魯王,委婉地拒絕了魯王畫扇的要求和馬士英(約1591—1646)的邀官。[43]81—89這一年可謂是陳洪綬對明朝的時局徹底絕望之時。
1646年,清兵南下,紹興淪陷,魯王入海。陳洪綬在三月底為友人畫《葛洪移家圖》,頗有歸隱之意,《蘇李泣別圖》也是在此際為九弟畫成。五月,他將兒子義楨、楚楨、芝楨、道楨避亂山中。并作詩云:“國破猶存妻子念,曉風(fēng)殘月送孤舟?!钡莱隽艘蚣依鄱鵁o意自殺的意思。清兵到來之后,陳洪綬被俘虜,并被迫作畫。雖然在毛奇齡的《陳老蓮別傳》中載錄,陳洪綬是在酒與美女的引誘下,才勉強作畫,[15]245但他并未殉節(jié)是不爭的事實。但友人的慷慨就義,自身的價值取舍,都讓陳洪綬不得安寧.他自1646年夏五月開始,“每經(jīng)前朝讀書處,時以不忠不孝為念,甚至面赤耳熱,羞慚無地?!?在陳洪綬讀的前朝之書中,最使他羞愧的可能是有關(guān)蘇武的詩文。但蘇武的長期堅持也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六月,陳洪綬終于在靈鷲峰云門寺剃度為僧,改號悔僧,或更名悔遲。這些別號都顯示了內(nèi)心的矛盾和羞愧,正如趙孟頫一樣,他未能成為現(xiàn)實中的蘇武,但在精神上保留了士人的氣節(jié)。
綜上所述,陳洪綬在1635年與1646年際遇的劇變,以及清兵將要占領(lǐng)紹興的緊迫局勢,導(dǎo)致他在1646年重作《蘇李泣別圖》。兩件作品雖然采用同樣的底稿,但出自完全不同的兩種畫史傳統(tǒng)。1635年版本的直接源頭,是晚明的戲曲、版畫以及視覺文化,是一件具有濃厚的物質(zhì)文化氣息的代表作。1646年版本的粗狂逸筆,與陳洪綬大多數(shù)商業(yè)作品不同。畫中各類動物的出現(xiàn)和邊地的陂陀荊棘,與本文列舉的南宋蘇武畫及其摹本很接近,因此1646年的版本是一件復(fù)古邊地風(fēng)格的蘇武畫。
另外,陳洪綬在1646年版本中添加的羊群,是蘇武主題畫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蘇武主題畫在宋元時代興盛,畫中之羊一般出現(xiàn)在畫面場景中,但由于元代視覺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形成了類似趙孟頫的《二羊圖》這樣去除背景元素而富有張力的畫面。經(jīng)由趙孟頫在《五牛圖》中的題跋,元畫中象征性的視覺文化,乾隆對《二羊圖》《牧羝圖》含義的一再弱化和修改等原因來看,至少自南宋后期始,畫中之羊已經(jīng)無法擺脫與蘇武故事的關(guān)聯(lián),這正是《二羊圖》中八段牽涉到蘇武的明人的題跋在進入清宮之前散佚的原因。
最后,晚明時期,《二羊圖》在江南一帶的流傳,傳趙孟頫的《蘇武忠節(jié)圖》在紹興、杭州一帶的盛行,宋元蘇武畫的摹本的流傳,是陳洪綬在1646年版中添加的羊的形象源頭。作為職業(yè)畫家,陳洪綬有過許多精彩的人物故事畫,但1646年的《蘇李泣別圖》卻是反映他的真實世界的一件作品。而1646年版本和1635年版本的比較,則深刻地反映了畫中之羊和蘇武之象的藝術(shù)史脈絡(luò)。
[1] [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翁萬戈.陳洪綬[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7(上):72.
[3] 吳山.歷代裝飾紋樣[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9(4):185.
[4] 徐光翼.中國出土壁畫全集[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2(3):231.
[5] 山西博物館.寶寧寺明代水陸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7,124.
[6]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M].器物四.清乾隆槐蔭草堂刊本:6.
[7] JoneE.Vollmer& Jacqueline Simcox. Emblems of Empire: selection from the Mactaggart Art Collection[M].Edmonton:University of Alberta Press,2009:pp160—161.
[8] Hou-mei Sun. The Symbolic Language of Chinese Animal Painting[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 pp105—118.
[9] 浙江大學(xué)古代書畫研究中心.宋畫全集[G].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8(7-2):114—127.
[10] 余輝.金代人馬畫考略及其他:民族學(xué)、民俗學(xué)和類型學(xué)在古畫鑒定中的作用[J].美術(shù)研究,1990(12):31.
[11] [明]陳洪綬.陳洪綬集[M].吳敢,點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2]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G].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21):41—42.
[13] 北京大學(xué)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G].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4] [明]楊榮.文敏集(外三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98.[15][清]張潮.虞初新志[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16] [明]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M]//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4):629—630.
[17] [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M]//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紫桃軒雜綴[M].郁震宏等,點校.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192—193.
[18] [明]汪珂玉.珊瑚網(wǎng)[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5(下):907—908.
[19] [清]顧復(fù).平生壯觀[M]//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4):987.
[20]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M]//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shù)類[G].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829):20—22.
[21] 李鑄晉.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M].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8.
[22]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G].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4.
[23] [清]張照等.石渠寶笈續(xù)編[M]//秘殿珠林石渠寶笈[G].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5):1567.
[24] [清]張英,王士禎.淵鑒類函[M].北京:中國書店1985(18):15.
[25] [清]陳邦彥等.御定歷代題畫詩類[G]//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G].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1435).
[26] [清]吳其貞.書畫記[M]//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8): 112.
[27]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M]//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1): 196.
[28] 宣和畫譜[M].王群栗,點校.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2:153.
[29] 賴毓芝.想象異國:傳陳居中《文姬歸漢圖》研究[J].故宮學(xué)術(shù)季刊2007(1):15—88.
[30] [宋]鄧椿.畫繼[M]//圖畫見聞志·畫繼[G].長沙: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5:378.
[31] [元]莊肅.畫繼補遺[M]//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2): 916.
[32] 余輝.南宋宮廷繪畫中的諜畫之謎[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5):23—30,157.
[33] [元]王士點,商企翁.秘書監(jiān)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161.[34][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3):660.
[35] 孫曉飛.海叟集校注[D].廣西大學(xué)2008年6月碩士論文,第135頁。
[36] [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14):4127—4129.
[37]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宋人傳記索引[G].臺北:鼎文書局,1987(4):3531—3540.
[38] [元]周密.云煙過眼錄[M]//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2): 138.
[39] [宋]曾公亮,丁度.武經(jīng)總要(外二種)[M].沈陽:遼沈書社,1988:663—664.
[40] 彭慧萍.錯綜的血親:對波士頓本《胡笳十八拍》冊作為劉商譜系祖本質(zhì)疑[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1):12—27,156.
[41]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395.[42]Bridges to heaven : essays on East Asian art in honor of professor Wen C. Fong[G].edJerome Silbergel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180.
[43] 黃涌泉.陳洪綬年譜[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