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農村語文閱讀教學呈現低效高耗的現狀——教師勞神費力,效果不彰;學生不知所措,茫然無感?;诖?,閱讀教學必須加大學生的閱讀量,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倡導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更要提升語文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閱讀教學;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10
作者簡介:賀清華(1980—),男,湖南耒陽人,湖南省耒陽市太平圩鄉(xiāng)中學教師,一級教師。
一、教學雙方的現狀
1.學生方面
一是學生閱讀量少,對閱讀理解有畏難、恐懼心理。閱讀或淺嘗輒止、或囫圇吞棗、或半途而廢。二是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缺乏系統的閱讀理解答題訓練,沒有掌握閱讀理解答題技巧,無從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三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欠缺,往往詞不達意、語無倫次、邏輯混亂。四是學生課外閱讀層次較低,習慣于“快餐式”閱讀:對情節(jié)跌宕、趣味性強、娛樂大眾的言情武俠、盜墓玄幻、穿越靈異等題材興趣盎然;對于傳統經典、抒情與理趣兼?zhèn)涞纳⑽母械剿魅粺o味、棄如敝屣。學生在閱讀方法上是跑馬觀花、粗快而泛,缺少圈勾點畫、詞句摘抄和深入思考。
2.教師方面
一是教師教學方法陳舊,閱讀教學流于程序化,缺乏完整的閱讀教育體系。二是教師片面追求分數而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碎片化”教材、肢解語段,導致效果不彰。三是閱讀復習教學,教師習慣傳授程序化解題和模板答題技巧,禁錮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和閱讀體驗。四是閱讀示范課程“重形式輕內容”。教師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忽略了閱讀方法的指導與訓練以及對文本深入理性的思考。五是語文教師本身閱讀量少、閱讀的深度與廣度不夠、功利性強,對文化理解能力薄弱,缺乏應有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
二、應對策略的思考
(一)擴量提質——加大閱讀量,拓寬閱讀視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能力的提升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事情,只有加大閱讀量,才能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學生閱讀大量書籍能提高知識儲備,使表達變得更加精準、富有邏輯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倡學生主動、自覺地多閱讀課外書籍,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的閱讀目標。
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閱讀內容的指導,拓寬學生的視野。讀一本好書,猶如交上良師益友;反之,則不僅徒勞無益,更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必須給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篇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采取拓展與遷移的方式為學生推薦。例如,教授完小說《空城計》《孔乙己》之后,教師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和《吶喊》;學習完朱自清的《背影》《春》后,教師讓學生試著分析理解《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樣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二)授之以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睂W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方法,才能充分地獲取文本信息,進行自由而有效的閱讀。
1.常規(guī)閱讀的一般方法
一是學會抓重點,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區(qū)別對待。不同的文體的閱讀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抒情散文側重于對情景的賞析,詩歌需要品味韻律、意境、字詞、情感,小說則應該把握情節(jié)、品析人物形象、學習人物描寫方法。學生把握了不同文體的閱讀側重點,可以事半功倍地閱讀。二是教會學生通過文章中的關鍵字或者關鍵句去抓住文章的主要情感或主要思想。教師教會學生通過文章中主要人物或者次要人物的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或者傳神的詞匯去體會文章的情感或者主題。如教師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引導學生找出魯達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及語言等, 學生就能很容易地概括出魯達見義勇為、疾惡如仇的性格。三是重視知人論世。孟子提倡“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睂W生只有深入了解了文章作者的生活閱歷以及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才可能真正把握文章的內涵和情感。不了解蘇軾的仕途坎坷和好佛的心性,也就無法理解“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復雜情感。
2.掌握略讀和精讀的方法
略讀是快速閱讀文章,只求了解其內容大意的閱讀方法。略讀要求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可跳過某些細節(jié),不要在只言片語上糾纏,不要求理解所有細節(jié),只求抓住文章的大概,對閱讀者個人感興趣的內容有所了解。能有意識地了解文章的文體風格、主要觀點,甚至出彩的語句。
精讀是先進行粗讀,了解文章的大體意思之后再進行細讀、反復讀,一字一句地進行閱讀和分析,對重要精妙的詞、句、段有透徹的理解。要求學生能對文章爛熟于心,反復琢磨,細細咀嚼,務求了解于心,透徹明白,吸取精華。教師在進行精讀訓練的時候做到:①要明確任務與目標,進行有目的性的閱讀;②要教給學生圈勾點畫、批注等方法。賞析揣摩精妙之處,學習、理解煉字遣句、謀篇布局的精妙;③倡導摘抄與寫讀后感。要求摘抄自己喜歡的材料,積累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積累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這些積累的材料,將成為學生終身的營養(yǎng),也是其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部分。積累之余,教師倡導寫作讀后感。學生的生活閱歷、個性氣質有所不同,閱讀后的反思感悟也不一樣,而寫作讀后感,恰恰展現了學生的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
(三)見仁見智——倡導個性閱讀體驗
在閱讀課堂上,教師應該包容甚至是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特別是在詩歌的閱讀中,這種個性化的體驗尤為強烈。
杜甫《春望》一詩的頸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按照標準答案是:傷感時看到花都要流淚,遺憾離別時,聽到鳥叫都很揪心??墒怯械膶W生有不同的理解,覺得是作者傷感之時,覺得花都在流淚,鳥也心驚膽戰(zhàn)。此種理解,有點離經叛道,但細細分析,這首詩杜甫作于安史之亂,被叛軍囚禁長安,他既痛心國家山河破碎,又掛念家人安危,看到美好的花,都覺得它在流淚,更讓人覺得悲傷;鳥都驚慌不安,更體現杜甫被叛軍囚禁,而又不能聽從叛軍安排他的官職時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惶恐不安的心理,以鳥喻人。從此角度來看,也不無道理。而能夠理解到這一層的學生比只會背誦標準答案的學生更懂這首詩,更懂得杜甫。所以,教師給學生個性閱讀的空間,給他們包容與贊許,更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強化其閱讀體驗,促進其閱讀能力的提高。
(四)正本清源——提升教師語文素養(yǎng)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自己尚且“身不正”,又怎么能使學生“身正令從”呢?要讓學生喜歡上閱讀,教師自身應該充滿濃厚的書香氣息。
因此,教師必須廣泛地閱讀,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與教參。①廣泛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古今中外、經史子集的書籍,教師都要有所涉獵,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②關注當代文化思潮。教師應對當代的各種文化現象、文學流派有所了解。例如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豆瓣新書榜等都應該是教師的關注重點。③注重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語文教師要經常閱讀《讀者》《意林》《青年博覽》《演講與口才》《讀者文摘》等刊物,關注季羨林、錢文忠、余秋雨、易中天等文化名人的作品,吸收豐富的養(yǎng)料。
三、結語
總之,走出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困境絕非易事。它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需要語文教師包容學生的個性體驗;更需要語文教師努力提高自身文學修養(yǎng)、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黃少琴.因材施教,提高語文教學效果[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6):115.
[2]胡為平.問題式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