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令中 王麗 鄭愛春
摘 要:應對“刁學員”是施訓教師的“必修課”,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施訓者要具備過硬的“馭人之術”,更要有一定的“育人之道”,這十分不易。作者結合多年一線培訓的教學實踐,巧妙借用心理學知識,將“刁學員”區(qū)分為多血質、膽汁質、抑郁質三種類型,并分別提出應對之策,進而實現(xiàn)和諧的師訓關系。
關鍵詞:“刁學員”;心理學;應對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0-26
作者簡介:唐令中(1963—),男,湖南永州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地理教學及教師教育;
王 麗(1975—),女,湖南永州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及教師教育;
鄭愛春(1980—),男,湖南江華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及留守兒童教育。
一、“刁學員”的傳統(tǒng)應對方法及弊端
“刁學員”指在教學培訓中專門制造教學問題、不斷產生尷尬局面,甚至引發(fā)教學事件的學員。
要應對“刁學員”,方法很多,較常使用的有三種:一是“批評法”:施訓者借助教師的天然權威來管教學員,與“刁學員”針鋒相對;二是“鴕鳥法”:施訓教師對“刁學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三是“迂回法”:施訓者不在課堂上正面回應,待結業(yè)評分時予以差評。
上述方法能起到正風執(zhí)紀、嚴肅學風的作用,但是細加分析,均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批評法”而言,要求施訓者具有較高的學術權威和教學聲望,否則容易“逼迫”“刁學員”現(xiàn)場“反彈”;就“鴕鳥法”而言,雖然暫時平息了潛在的培訓矛盾,但是施訓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夠突出;就“迂回法”而言,因沒有當場指出“刁學員”的錯誤或不當之處,時過境遷,無法對號入座,有讓學員認為施訓者心胸狹隘之虞。故此,有必要對傳統(tǒng)應對方法進行改變和調整。
二、“刁學員”的應對之術——心理學知識的應用
心理學研究認為,通常情況下,人的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培訓實踐中,相對于粘液質學員而言,其他三種氣質類型均較常出現(xiàn)“刁學員”。
模擬案例:魏教師正在培訓中細致地講述《霧霾的危害與防治》一課,請學員們就防治策略發(fā)言。此時,李X學員與王X學員在課桌下竊竊私語,討論最近的“中國杯”賽事;張X學員立馬舉手表態(tài),認為霧霾問題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陣痛,當下中國應聚精會神謀發(fā)展,只有經濟發(fā)展了,國家才能強大,國防才能威武,南海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韓XX學員則在一旁靜靜地聆聽,不舉手、不出聲、不表態(tài)。
(1)愛“開小會”的多血質“刁學員”之識別與應對。一是多血質識別。由于這類氣質的學員神經活動強,喜歡交際,培訓憑興趣,學員間湊在一起就不停地竊竊私語。上例中的李X學員與王X學員即是。二是多血質應對之術——“沉默法”。針對這類學員的特征,施訓者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沉默片刻,培訓節(jié)奏的突然改變,將使“多血質”自我喚醒,重新回歸培訓;也可以通過點名發(fā)言的方式,從側面提醒“多血質”集中注意力。
(2)喜好表現(xiàn)的膽汁質“刁學員”之識別與應對。一是膽汁質識別。這類學員神經活動強但不均衡,情商高于智商。上例中的張X就是典型。二是膽汁質應對之術——“欲抑先揚法”??梢韵瓤隙ā澳懼|”的創(chuàng)想,利用其好表現(xiàn)的特點,讓其先行闡述,活躍培訓氣氛,待其錯誤較為明顯時,再恰到好處地指出,請其課后進一步深入思考。
(3)過于安靜的抑郁質“刁學員”之識別與應對。一是抑郁質識別。這類學員神經活動較弱,性情孤僻,自視清高,不主動參與討論交流,只希望做一個聽眾。上例中的韓XX就是抑郁質學員。二是抑郁質應對之術——“點將法”。施訓者可以通過點名發(fā)言,或開展一些團隊游戲,將其推一把,以提高“抑郁質”學員的參訓積極性。
三、“刁學員”的應對之道——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1)正確看,平和理性?!叭诵牟煌?,各如其面。”“刁學員”的出現(xiàn),不可避免,十分正常。施訓者應當首先調整自己的態(tài)度,不可有畏難和抵觸情緒,更不能有敵視想法,而需平等、客觀、理性地看待每一名學員的個性差異并加以妥善引導。
(2)換位思考,坦誠相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薄暗髮W員”出現(xiàn)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針對施訓者有意為之。施訓者應當放下身段,盡可能地換位思考,將對教育教學的真情厚愛投向每一堂課、每一名學員。
(3)教學相長,以德服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笔┯栒邞斪杂X融入到學員中,通過課上課下的互動,增進相互的了解,提升自己的授課水平,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藝術,用高尚的品德當好學員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唐令中,唐華榮.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學習指導[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張大均,馮正直,郭 成,等.關于學生心理素質研究的幾個問題[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