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 周穎
冊頁,顧名思義,即以書頁裝訂成冊的書刊裝幀形式。在其產生和傳播的過程中,取代了卷軸等形式,成為流行的書刊形式。即便是今天的電子書,也通常以冊頁的形式示人。對于冊頁的起源,學術界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國內許多裝幀的從業(yè)人員,對此卻不甚了了?!皟皂摗边@個詞并不譯自西方,但冊頁裝幀卻是源自西方。它在何時何地產生、為什么會產生并流行,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要點。
史料顯示,冊頁形式的書刊最早出現于古羅馬。在冊頁之前,便于攜帶的書刊主要采用卷軸的形式。相傳古羅馬的偉人尤里烏斯·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前44年)最早將卷軸改制成冊頁的形式,他當時用的裝幀材料可能為紙莎草紙。大約在耶穌誕生的時候,出現了一種皮紙質冊頁形式的筆記本,拉丁語稱為pugillares membranei。一般認為它發(fā)明于羅馬城及其附近地區(qū),后來很快向外傳播,傳至近東等地。古羅馬詩人馬夏爾(Martial,全名Marcus Valerius Martialis,38/41-102/104 年)提到冊頁形式的書籍,說它便于攜帶,方便在旅途中進行閱讀。馬夏爾還試圖將自己的作品制成冊頁的形式,說它用一只手拿著就可以閱讀。這種冊頁形式的書籍在當時尚未普及。已知最早的冊頁實物主要出土于埃及,年代在公元1世紀末至公元2世紀早期,即羅馬帝國統(tǒng)治的盛期?,F藏于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約翰·賴蘭茲大學圖書館(John Rylands University Library)著名的紙莎草冊頁書頁殘片“賴蘭茲圖書館紙草第52頁”(Rylands Library Papyrus P52),起先學術界認為其年代在公元125-175年,最新研究成果認為是在公元200年左右,該頁正反面分別以希臘文書寫《約翰福音》18:31-33與18:37-38的字句,因此俗稱為“圣約翰殘片”(St John's fragment)(圖1)。3-4世紀是冊頁在西方被普遍接受的時期。從現存實物看,在埃及,公元5世紀時冊頁和卷軸的數量比已達10比1,到公元6世紀,冊頁基本取代了卷軸。在西歐,8世紀晚期至9世紀經歷了“加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當時未能由卷軸改裝成冊頁形式的古代文獻,后來差不多都丟失了(圖2)。10世紀,在歐洲和近中東地區(qū),除了極少數的宗教典籍(如猶太教的摩西五經,Sefer Torah),卷軸已完全被冊頁取代。
圖1、“賴蘭茲圖書館紙草第52頁” (a、正面;b、反面)
圖2、阿密亞提努斯冊頁扉頁
圖3 、古羅馬蠟板和鐵筆復制品
冊頁英語稱為codex,該詞源于拉丁語詞caudex,本義是“樹干”或“木塊”,因此冊頁應源于某種木質材料的記事板。在冊頁興起之前,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常用一種木質蠟板(Wax tablet)記事,其基本形制是將等大木板一邊鉆孔,用繩帶連接起來,形成冊頁形式的多折板(Polyptych)(圖3)。有幾片板子,就稱為幾折板,最常見的是雙折板(Diptych)和三折板(Triptych),此外還有四折板(Tetraptych或Quadriptych)、五折板(Pentaptych)、六折板(Hexaptych)、七折板(Heptaptych)和八折板(Octaptych)等。這些木板邊緣加上木框,框內敷蠟,鑒于木框的厚度,木板合摞起來,便不易損毀框內的蠟層。在蠟板上書寫使用的工具稱為“尖筆”(Stylus,源自古希臘語,本義“柱子”或“用于在蠟板上書寫的柱狀物”),多為鐵制,也有黃銅、骨和陶制的,其一端細尖,用于在蠟板上刻寫,另一端為平頭或扇形,用于刮擦蠟面,涂平書寫。簡單來說,蠟板就是當時人所用的筆記本,而尖筆就相當于一端帶橡皮的鉛筆。冊頁書刊的形式顯然受到蠟板形制的影響。如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位于今意大利南部海岸,公元79年被火山灰淹沒)出土的五折板和八折板,其連接帶就體現出了后來冊頁書頁連接的形式。已發(fā)現的最早的冊頁,多為便簽和筆記本等非正式文書,其功能與蠟板也是相同的。
在西方,冊頁取代卷軸,與皮紙(animal membrane)取代紙莎草紙(papyrus)成為制作書刊主要的材料幾乎是同時發(fā)生的。在赫庫蘭尼姆,著名的“紙莎草別墅”(Villa of the Papyri)出土的書刊均為紙莎草卷軸形式(希臘文經典),而上埃及拿戈瑪第(Nag Hammadi)出土的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大約埋藏于390年,為早期基督教和諾斯替教經典),則均為皮紙冊頁。當然,也存在紙莎草紙質的冊頁,尤其是在冊頁剛剛興起的時候,例如2世紀早期,有不少冊頁書刊便是由紙莎草制成的。同時,冊頁興起時,也可見到皮紙質的卷軸。埃及的俄克喜林庫斯(Oxyrhynchus),就發(fā)現了2-3世紀的皮紙冊頁文獻。但總體而言,冊頁取代卷軸與皮紙取代紙莎草紙是相伴的。
皮紙是由綿羊、小牛、山羊、驢、羚羊等動物的皮經過抗腐處理制成的書寫載體材料,上等皮紙(vellum,源自拉丁語,本義“小?!保┲饕裳蚋峄蚺僦瞥?,頂級皮紙(uterine vellum)則是以胚胎或死胎小牛的皮制成的。與紙莎草紙相比,皮紙較為堅韌,便于洗刮,宜于對書寫進行擦改。鑒于早期冊頁多為筆記本之類的非正式文書,便于擦改的皮紙顯然比紙莎草紙更適合使用,更有益于讓冊頁實現蠟板的功能,并逐漸取代蠟板。加之皮紙成本通常較紙莎草紙遠為高昂,所以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早期擦改過的書頁絕大多數都是皮紙質的,以至于形成了書頁的一個品種,英語稱為palimpsest,改詞直接來自拉丁語,源自古希臘語,本義是“再次刮擦”,在當時用于指稱古希臘古羅馬人常用的蠟板記事方法。
從現存史料看,皮紙的淵源在埃及,有關古埃及人書寫于動物皮上的記載可追溯至古王國第四王朝(公元前2550–前2450年),已知最早的皮紙實物為古埃及古王國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早期的一件皮紙卷殘片。此后古埃及中王國(公元前2055-前1650年)、新王國(公元前1550-前1069年)時期均有皮紙實物遺存。兩河流域至少自公元前6世紀,也使用皮紙。早期希伯來人的猶太教文獻也常以皮紙為載體。猶太教傳統(tǒng)認為,摩西(Moses)當年記載摩西五經(律法書)用的就是一種特殊的皮紙,拉丁字母轉寫為Gevil或Gewil。除此之外,猶太教經書常使用一種皮紙,拉丁字母名稱為Klaf或qelaf,猶太教經典《塔木德》(Talmud)記述了它的制作和使用事宜。另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前425年)《歷史》的記述,早在公元前5世紀,愛琴海東岸的愛奧尼亞人(Ionians)就稱書籍為“皮”,該詞后來也被希臘化時代(Hellenistic period)的猶太人用來指稱他們的經典書卷。皮紙在西方的一個常用名稱叫Parchment,該名源自今土耳其西端的愛琴海岸的古城帕加蒙(Pergamon),它在希臘化時代是阿塔羅斯王朝(Attalid dynasty,公元前282-前133年)的首都,也是當時著名的皮紙制造中心。甚至有傳言認為,皮紙是由該王朝的統(tǒng)治者歐邁尼斯二世(Eumenes II,公元前197–前159年在位)發(fā)明的。據羅馬學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本名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年)《自然史》的記述,帕加蒙城與埃及的亞歷山里亞大城(Alexandria)在希臘化時期存在激烈的競爭關系,不僅在貿易上,而且在文化上。希臘化時期亞歷山大城有一座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圖書館,而帕加蒙也建立了一座大型的圖書館,藏書較多使用了本地產的皮紙。公元前2世紀時,埃及的紙莎草因過度收割而欠產,價格攀升,這是希臘一帶皮紙產業(yè)大發(fā)展最重要的原因。紙莎草紙雖然生產成本相對較低,但產地卻僅限于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地區(qū),這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至少在希臘化時代,面對地中海及近中東地區(qū)日益增長的書刊需求,紙莎草紙已出現了讓位于皮紙的趨勢。羅馬帝國盛期以來,新興的冊頁更多地選用皮紙而不是紙莎草紙,便在情理之中。
冊頁的興起還與基督教的早期發(fā)展同時。眾所周知,基督教由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Jesus of Nazareth,公元前4-公元30/33年)于公元1世紀早期創(chuàng)立于羅馬帝國東部今巴勒斯坦、以色列一帶?;浇痰亩柸宋铼q太人使徒保羅(Paul the Apostle,5-67年)約于公元37年以后的30余年間在地中海北岸一帶(尤其在希臘和小亞細亞)向非猶太人成功傳教。很大程度上,基督教是地中海東部地區(qū)的猶太教一神論和以希臘宗教為代表的多神教在希臘化時代整合的成果,它不同于希臘、羅馬等文化的宗教,也不同于猶太教。耶穌本人就是由猶太教長老交送羅馬總督處死的,而基督教與羅馬官方宗教的內在沖突,使得它在初傳的一段時間備受羅馬官方的迫害。不過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影響力卻有增無減,3世紀后期至4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的基督教教堂已超過1800座,基督徒增長至600余萬人,不僅有下層民眾,還有很多上層權貴,甚至軍隊中都有很多基督徒。羅馬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也開始改變策略,從迫害轉而支持、利用基督教。311年,羅馬皇帝伽列里烏斯(Galerius,305-311年在位)頒布《塞爾迪卡敕令》(Edict of Serdica),終止了先前對基督徒的迫害。313年,羅馬的兩位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306-337年)和李錫尼一世(Licinius I,308-324年在位,主要控制巴爾干地區(qū))聯(lián)合發(fā)布《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承認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325年,君士坦丁一世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Nicaea)召集主教舉行會議,制定并通過了統(tǒng)一的尼西亞信條,肯定了主教制度,使基督教會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信奉尼西亞信條的基督教于公元380年被確定為羅馬國教。
在羅馬帝國,冊頁于1-2世紀出現,3-4世紀逐漸流行,這與早期基督教的發(fā)展壯大的脈絡是一致的。在上文提到的早期冊頁代表例證中,“賴蘭茲圖書館紙草第52頁”明顯是基督教文獻,拿戈瑪第經集也是早期基督教和諾斯替教(Gnosticism)經典(諾斯替教興于公元2世紀的地中海地區(qū),受到早期基督教和新柏拉圖主義雙重影響),俄克喜林庫斯的冊頁遺物中可見到古希臘的文獻,但總體而言,冊頁興起與基督教興起具有明顯的關聯(lián)。
基督教的標志性文獻《圣經》的后半部《新約全書》,其文本成型于保羅傳教的年代至2世紀初的羅馬帝國東部,已知最早的冊頁正是同一時期和地區(qū)的遺物。早期基督教還有宣揚和澄清基督教教義的“教父文學”,其創(chuàng)作的黃金期是4-6世紀,正是冊頁取代卷軸的時期?;浇淌瞧帐佬宰诮?,不限于個別民族,也不限于宗教貴族的小圈子,其典籍和相關文獻所采取的書刊形式必須比先前流行的形式更具有傳播性。當時的人已有比較冊頁和卷軸這兩種書刊形式的言論。根據早期基督教“最后一位教父”圣依西多祿(Saint Isidore of Seville,560-636年)的說法,“卷”指的是一部書,冊頁指的是很多部書的合集。冊頁拉丁語稱caudex,有“樹干”的意思。圣依西多祿比喻說,一部冊頁書籍包含了很多部書,就正如樹干上長出很多樹枝,他顯然指的是基督教文獻的書刊形式。冊頁與卷軸相比,更宜于讀者檢索和閱讀書刊內容,而且不必兩只手同時拿住閱讀,宜于邊讀邊寫。在印刷術發(fā)明和普及之前,手抄幾乎是復制文獻的唯一方式?;浇套鳛楫敃r一種全新的普世性宗教,其經典采用冊頁而不是卷軸形式,顯然更能夠實現其傳播性。因此不難理解,羅馬帝國盛期以來,當基督教傳播,冊頁便興起;當基督教獲得統(tǒng)治地位,冊頁也變得流行,取代了卷軸形式。
《新約》最初是以希臘化時代流行的通用希臘語(Koine Greek)寫成,使用希臘字母,早期基督教“教父文學”均為希臘語和拉丁語文獻,使用的是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這兩種字母為拼音字母,比先前的文字更具有普適性和傳播性。4-6世紀,在冊頁取代卷軸的地中海東部地區(qū),出現了兩種適合書寫于皮紙上的希臘字母手寫體形式。一是安色爾字體(Uncial script),為不連筆的大寫字母,常用于《圣經》之類的冊頁典籍(圖4);另一種為草體斜體,常見于書信等日常文書。這兩種字體與基督教文獻的傳抄很有關系。
圖4、 西奈冊頁(Codex Sinaiticus)中的安色爾字體希臘文扉頁
與卷軸相比,冊頁的裝幀形式具有明顯的功能優(yōu)勢。冊頁比卷軸更宜于讀者檢索,卷軸就像磁帶,而冊頁就像電子碟片,后者不必像前者那樣連續(xù)地“進帶”或“倒帶”就能找到其中特定的信息。冊頁可以雙面承載圖文信息,而卷軸通常只有單面有信息。卷軸中間通常有軸,較占空間,且通常放入盒中儲藏,其頁面安排遠沒有冊頁緊湊。閱讀卷軸通常需要雙手握住,而冊頁則便于邊讀邊寫,便于讓人做讀書筆記和傳抄。
縱然冊頁比卷軸好用,但人們率先使用的是卷軸,而不是冊頁。卷軸作為人類最早的書刊形式,在各大文明流行了兩三千年。直至羅馬帝國,伴隨著皮紙的較多使用和基督教的早期傳播,冊頁才取代卷軸。希臘、羅馬等地有使用蠟板的傳統(tǒng),蠟板對冊頁的形式具有較大啟發(fā)作用。早期冊頁有相當一部分正是作為蠟板的替代品而存在的,用作記事本。帝國幅員遼闊,書刊材料很自然地就會選擇產地廣泛的皮紙,而不是作為埃及地方特產的紙莎草紙。皮紙比紙莎草紙便于涂改,這也有益于實現記事本的功能。帝國也是跨文化的,就猶如中國秦帝國的“書同文”,羅馬帝國流行兩種文字: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兩者作為拼音字母文字,比先前的文字更具有普適性。已知早期冊頁絕大多數都是由這兩種文字書寫的。羅馬帝國的跨文化性不僅表現在有兩套統(tǒng)一的文字系統(tǒng),更表現在基督教的誕生和早期傳播?;浇套鳛榫哂惺澜鐚傩缘娜蟾呒壸诮讨?,強調普世價值。至此,冊頁取代卷軸獲得了根本的契機。鑒于前述冊頁萌發(fā)的各種條件,當基督教在興起時,冊頁的功能優(yōu)勢便被充分發(fā)掘出來。在羅馬帝國的傳統(tǒng)中,像基督教這樣強調傳播的宗教和文化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冊頁而不是卷軸才能實現其傳播性,這是冊頁起源的關鍵原因。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dex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okbinding
[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x_tablet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chment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books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ek_alpha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