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玲 徐 偉 沈忠民 Gao Lingling & Xu Wei & Shen Zhongmin
(1.2.3.南京林業(yè)大學家具與工業(yè)設計學院,江蘇南京 210037)
案是中國傳統(tǒng)家具的一種,它的形狀和長條桌相似,不同點在于面與腿之間的位置,桌的腿頂格在面板的四端,而案的腿向案面內側縮進數(shù)十公分。除此之外,案和條桌的最大區(qū)別是所含的文化不同。在現(xiàn)代生活中,桌子體現(xiàn)的是一種飲食文化,而案則體現(xiàn)出的是傳統(tǒng)禮制文化。案的種類有很多按功能分有日常擺設用具的條案、有讀書寫作的書案、有作畫的畫案、敬供先人的供案等,其中供案的地位等級最高。
供案,又可以稱之為香案或祭案,在中國所有家具中最具有神圣色彩,它既可用于寺廟的宗教供奉儀式之中,置放香火、香爐等供具,又可用于宗族祠堂的祖先祭祀儀式中,置放祖宗牌位,祭品則放于相配對的供桌上。供案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且隨著時代歷史的改變,其形制、材質等不斷變化,以不同的方式反映著社會歷史背景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國供案的發(fā)展經歷了起源于商周、春秋戰(zhàn)國,變革于魏晉、隋唐,成熟于宋元、明清的過程[1]。
供案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俎”,俎是在祭祀場合用來放置祭品的器具?!掇o源》記載,“俎,禮器,古祭祀燕享,用以薦牲者,以木為器而漆飾之”[2]。俎在商周及之前的歷史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名稱,且與其造型特點密切相關:“梡俎”、“嶡俎”、“椇俎”、“房俎”分別是堯舜、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的稱謂?!皸p俎”是面板垂直于四腿的結構;“嶡俎”則多了棖距結構,用來連接前后兩腿;“椇俎”則在腿的結構上作彎曲造型;“房俎”的腿向外傾斜呈外八結構[3](圖1)。商周時期由于青銅器的高度發(fā)達,這時的俎多為青銅俎(圖2),其主要裝飾紋案為饕餮紋、蟬紋等,裝飾紋樣均為朱紅地黑花。
青銅俎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材質上發(fā)生了改變。這個時期的冶鐵業(yè)、髹漆工藝、彩繪工藝廣泛應用。漆器已經取代了青銅器,漆俎、彩繪俎(圖3)也相應增多,俎的種類和樣式也在不斷增多,其中曲尺形足是由殷商時期“椇俎”的彎曲形腿足演變來的,俎的面板呈寬——窄——寬且另兩個短邊端微微向上翹起的形狀。漆俎的裝飾色彩比較艷麗,主要以黑地為主加以紅色紋案,簡樸而又不失華麗。春秋戰(zhàn)國時期,案興起,案面比較寬,多用以飲食。
供案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產生巨大改變。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胡人的入侵,眾民族的交匯與融合和佛教的傳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思想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產生了巨大翻轉[4]。家具作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由低矮型向高型發(fā)展,供案的形制及文化內涵亦隨之改變。作為供案的“俎”無法適應“祭祀”形式和理念的變化,逐漸失去了其實際價值,取而代之的是用于飲食的案,從此祭祀俎消失在南北朝之后家具歷史長河中。
隋唐五代時期,供案也隨著高座家具的產生,由低矮型演變?yōu)楦咝?,形式比前朝更為多樣,有直足橫附式和曲足橫附式(圖4和圖5)帶有托泥結構,案面由原來的平板面發(fā)展為兩端翹起的翹頭或卷檐。造型上出現(xiàn)了壸門結構,裝飾上除秦漢以來傳統(tǒng)的紋樣外,出現(xiàn)了與佛教相關的紋樣,如蓮花紋、卷草紋、飛天紋、忍冬紋等。
坐式的改變,對于家具形制的改革、家具種類的多樣化等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除此之外,宋朝建筑上梁柱式的框架結構對供案形制影響深遠。宋之前供案造型上的壸門結構逐漸發(fā)展為木結構建筑上的梁柱式框架形式。宋朝期間供案的種類繁多,其中有兩種最為典型。一是兩側有翹頭的供案即為家具史上著名的翹頭案,這種案起源于書案,翹頭結構可以防止畫卷打開時或者靠邊放置時,滾落到地上,現(xiàn)在主要用來祭祀與供奉祖先。另一種供案形式是在案的表面鋪蓋上一種有圖案的布類材料,布料一般為紅色、黃色等,統(tǒng)一的布料遮蓋顯示一種莊重的儀式感。到了元代期間,供案又出現(xiàn)了新結構——羅鍋棖和霸王棖,這兩種棖子不再是直棖的單一形式,其著意于裝飾作用,又能加強形體的牢固。
明清是中國家具發(fā)展的鼎盛階段,供案的形制在此時已經成熟。明朝的供案主要為平頭案、翹頭案(圖6),材質使用珍貴木材,有鐵力木和花梨木等,花紋美麗,不需彩繪等修飾。此時供案最大特點是裝飾與結構相結合,如各種云紋牙子、欞格牙子、托腳牙子等各種牙子的線型變化以及在四周邊框之間的各種造型簡練、富有變化的券口形狀,這些部件即是供案的必要結構,同時又以線條、券口形狀的變化使得供案的造型打破單一無趣的感覺[5]。清朝的供案和明朝的供案在結構、用材和形制上大體一致,裝飾上受工藝美術的影響,求多求滿,漆雕加描金無所不用其極,陶瓷、琺瑯、象牙、貝殼等使用更是夸張至極[6]。
祭祀,指古代五禮之首的吉禮。《說文解字》:“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簡而言之,“祭”字代表的意思就是手里捧著肉來祭祀神靈。祭祀風俗起源于商周時期,那時候的人們相信鬼神之說,認為神靈主宰人類,能夠改變每個人命運,所以他們十分敬重鬼神。其中鬼神中的人鬼是代表著他們的祖先,是當時人們供奉的首要對象。這種對祖先的祭祀儀式一直流傳到了現(xiàn)代,形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
“祭”字下面是一個“示”字,從他人研究的“示”字的發(fā)展與演變中發(fā)現(xiàn),甲骨文中的“示”字與兩塊石頭堆積起來的臺面相似[7-9]。從文字的拆分看,祭祀活動離不開承載物體(祭品)的支撐臺面,這里的支撐臺面就是研究的供案。
從前文對供案發(fā)展史的研究可知,供案的形制來源于商周時的禮器俎。自從有了神的觀念,原始的祭祀也隨之產生。人追求活著或生活的第一行為是如何獲取食物,只有解決了飲食問題才能追求其他事物。所以在早先的人的意識里食物是最珍貴的東西,為了體現(xiàn)他們對祖先的誠意,他們將最珍貴的食物祭祀給祖先。然而,將供奉給神靈的食物放在地方是不敬的一種形式,故俎應祭祀需求而產生。俎的出現(xiàn)不是為了滿足活著的人的生活需求,而是為了表達一種對神靈的敬畏之情。
■圖1 梡俎、梡俎、梡俎、房俎
■圖2 商代獸面紋青銅俎
■圖3 春秋彩繪方柱形四足漆俎
■圖4 唐朝曲足案
■圖5 唐朝直足陶案
■圖6 明朝翹頭案
商周祭祀文化給俎賦予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同時也受古代制度影響,使得祭祀俎的形態(tài)和功能與禮儀制度、等級制度密切相關。古代祭祀的神圣意義使得俎不僅具有置放樽、豆等酒禮器以及承放祭祀牲畜等祭品的功能,還體現(xiàn)出當時社會的倫理觀、道德觀、社會禮制、宗法觀念等精神文化內容[10]。因此,原始人類對神靈的祭祀文化促進了禮俎的產生,同時,禮俎的形制和結構特征對原始祭祀的禮制文化的是一個重要的器物符號體現(xiàn)。
佛教是起源于印度的一種宗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迅速得以發(fā)展起來。其中的一條傳播途徑就是融入到當時的民間祭祀活動中。佛教的侵襲使得民間的祭祀文化交叉了佛教教義,而佛教的觀音菩薩、如來佛等也相繼成為了當時人們的用來祭祀祈福的對象,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祭祀文化。
魏晉南北朝之前,案就已經出現(xiàn),與禮俎并存,為了滿足當時人們的生活需求,作為飲食之用。佛教祭祀文化傳入漢朝后,隨著佛教寺廟祭祀活動和民間佛教祭祀活動的舉行,禮俎的功能退化,取而代之的是案,供案由此誕生。佛教的傳入,使中國的家具由低矮型向高型漸變,供案,作為佛教寺院的主要祭祀家具,尺寸也隨之增高[11]。除了高坐使得供案尺寸改變這一特點之外,佛教中佛祖的坐具也給供案的結構和裝飾上帶來了變化。如供案的束腰結構就是模仿佛座的下部向內收縮的形式;蓮花、火焰紋、飛天紋飾等具有佛教教義的圖案也在供案上廣泛應用,結合當時獨特的清秀風格加以改善,從而成為這一時期供案裝飾紋樣的藝術特點。
佛教祭祀文化的傳入使得人們日常飲食用的案代替了俎,成為祭祀用的供案,并且讓供案的尺寸、紋案等發(fā)生巨大改變;同時供案的變革也促進了佛教的祭祀文化從古代中國傳承至今。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是在漢代出現(xiàn)的如除夕、元宵、端午、重陽等,中秋賞月這一舉家團圓的節(jié)日開始于唐朝,唐朝之后的節(jié)日則沒有多大變化。伴隨節(jié)日的出現(xiàn),節(jié)日期間的一些民間風俗活動也隨之興起[12]。
祭祀活動得以傳承,除了寺廟的祭祀活動之外,還依賴于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活動,如除夕夜的敬供祖宗,清明節(jié)的祭祀祖先、中秋節(jié)的祭月活動還有祭灶神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祭祀活動中供案的形式、裝飾、材質隨不同地區(qū)的風俗活動形式不同而變化,然而這些不同形制的供案背后所傳承的精神文化是共通的,這些精神文化涵蓋了供案的內在價值,凌駕于它外在功能之上,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風俗,浸含著炎黃子孫的團圓友愛的民族愿望。
供案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家具,它的形制發(fā)展不僅受到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然而無論供案的形制發(fā)生多大的改變,其在祭祀活動中地位一直居高不下。供案是人與鬼神、佛等進行精神對接的唯一媒介,人們向神佛祈福,向祖先表達感恩與緬懷都是在供案的儀式中進行的。由古至今,隨著祭祀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供案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獨特而又神圣的存在。拋開供案本身的承物功能,其承載的祭祀文化為之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時供案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最為珍貴的一點是其表現(xiàn)出來的中華兒女渴望美好、幸福與團結的積極生活態(tài)度。
(責任編輯:肖 佳)
[1]陶鑫,徐偉.中國服飾與家具的共變交融關系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02):63-65.
[2]王文瑜,鄭建啟.中國古代幾案類家具設計發(fā)展研究[J].包裝工程,2015,36(12):115-118.
[3]許滿貴.博大精深的俎器文化探識[J].東方收藏,2017,(05):101-108.
[4]李建林.生活方式的變遷對我國家具功能形態(tài)的影響研究[D].湖南: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1.
[5]張筠梓.中國傳統(tǒng)家具結構裝飾部件藝術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14.
[6]鄭宇明.中國古代家具風格的發(fā)展與演變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10):82-83.
[7]季峰,張藝鳴.《說文解字》示部的文化闡釋[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7,31(01):53-56.
[8]趙云濤.試從《說文解字》示部字看我國古代祭祀文化[J].宜賓學院學報,2009,(07):108-110.
[9]田紅欣.《說文解字》“示”部字的分類及其反映的祭祀文化[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7,38(03):56-60.
[10]黃永健.先秦祭祀禮俎形制考——解析中國先秦時期禮俎家具的形制特征[J].裝飾,2013,(10):78-79.
[11]常成軒,楚慶.佛教家具對中國起居方式變革的影響探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06):102-103.
[12]郭玉亮.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