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道宇
楊焯忠
楊焯忠,楊氏制硯第十二代傳人,生于1964年10月。廣東省“活力非遺”十大致敬人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端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中國收藏家喜愛的硯雕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硯文化研究基地導師。肇慶市專家博士協(xié)會會員、肇慶市拔尖人才、肇慶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秘書長、肇慶學院兼職教師、政協(xié)端州第七屆委員會委員、端州端硯協(xié)會副會長。
從藝30多年努力從事硯雕創(chuàng)作,在傳統(tǒng)基礎上創(chuàng)新,有30多件端硯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金獎?!缎腋V東硯》被人民大會堂收藏,《錦繡河山硯》被中宣部收藏,并有多件作品被博物館收藏。參與奧運特許商品《中華瑰寶》的端硯設計制作。曾在國家核心期刊發(fā)表多篇有關端硯的論文,編寫《端硯制作技藝》教材應用于教學。
技藝特點:刀法運用方面常用獨特斜口刀雕硯,所刻線條以流暢厚重見長。用刀運轉靈活,處理細微之處一刀見效。鏟面時能寬能窄,效率較高。運刀時利用頓挫、抑揚、輕重、緩急、粗細、光糙等處理藝術效果。形成了獨特的楊氏刀法。
為進一步發(fā)揚和傳承端硯技藝、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積極參與工藝美術的各項事業(yè)活動,被肇慶學院聘為兼職教師,為“端硯制作技藝培訓班”授課并指導實踐,傳授端硯技藝。熱心指導培訓青少年工藝美術工作,為推動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楊焯忠是一位擅長以歷史故事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硯雕藝術家,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現(xiàn)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編者注) ,與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等被評為“活力非遺——2013年度致敬人物”。他的端硯作品,技法傳統(tǒng),卻意境雄渾,人物生動傳神,有著可讀的歷史典故外殼,以及物象后面對世事的洞明……
喜歡那些有自己制硯風格的制硯者,比如將詩、書、畫、印、硯本來是獨立成科的藝術,相互滲透交融,熔鑄于一爐,形成自己獨辟蹊徑、自樹一幟的藝術體系而著稱的陳洪新、張慶明。他們的硯作,以詩意入硯,書法入硯,印藝入硯,盡顯純熟的技藝從而形成了自己清晰的面孔。但是,現(xiàn)在很多的制硯者,卻并不看重這個,為此,盡管他們刻了很多硯,可在藏家的眼中,面目依然模糊。
令人高興的是,楊焯忠的硯作,不但自覺地建立起了自己清晰的面貌,而且富有內(nèi)涵。他有自己精神扎根的地方——歷史典故,作為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也有自己的制硯風格——繼承傳統(tǒng),因石構圖,因材施藝,卻依然表達廣大的人生與高古的人文情懷。
楊焯忠說,在今天,雖然硯臺的實用功能已經(jīng)逐漸淡化,但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端硯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仍擁有著經(jīng)久不息的生命力。人文情懷是硯之根脈,也是端硯文化不斷往前發(fā)展的動力。他是這樣理解端硯也是這樣制作端硯的,例如他的《赤壁夜游硯》,以“文赤壁”為題材,表現(xiàn)北宋一代文豪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誤以為此處為赤壁,并寫下傳頌千古的“三赤”歷史。雕刻方面以高浮雕手法,刻畫古松故里,利用石皮雕琢繚繞的云霧,以硯石的硼脫紋表現(xiàn)連綿的山巒,把具天青、火捺、金線、銀線等石品花紋的硯堂喻波光粼粼的江水,并精心雕刻了蘇軾邀上幾位文友故交乘船清賞懷古,頗具詩意,賞硯者仿佛聽見他扣弦而歌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琴聲和歌聲。又如他的《借東風硯》,以“武赤壁”為題材,表現(xiàn)三國赤壁之戰(zhàn)孫劉聯(lián)軍“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故事。周瑜憑諸葛亮借東風相助,火燒曹營,大敗曹操,創(chuàng)造以小勝多,以弱勝強的神話。硯堂巧借蕉葉白和火捺石品喻風起云涌的天空,硯池作江面,精雕嚴陣以待的戰(zhàn)船,渾然天成,細刻諸葛亮身披道袍,散發(fā)仗劍,作法祈求東南風以助火攻的場面,構圖鮮明精巧,人物傳神洗練,令人擊掌叫絕。
楊焯忠 踏雪尋梅硯 石材:有凍巖;規(guī)格:42×25×4cm;石品:碎凍、浮云凍、火捺
由此可見,楊焯忠確實是一位以“內(nèi)涵”取勝的高手,尤擅以歷史典故為依托展現(xiàn)個性的硯雕藝術家,這在《紫氣東來硯》更為突出。是硯以老子出關的故事為題材,把硯堂造成層層云彩喻作一團紫氣冉冉飄移,富有動感,細刻老子倒騎青牛慢慢出關,生動形態(tài)令人想象老子的居后不爭、以退為進的處世態(tài)度……楊焯忠不喜歡那些匠氣太重、過于雕琢的硯作,篤信“因石構圖,因材施藝,天人合一”,他最滿意的個人作品之一是《踏雪尋梅》,利用硯石上天然的“浮云凍”喻大雪紛飛,輔之以寥寥幾筆,一樹寒梅,顯現(xiàn)高潔情懷。
楊焯忠說,他心目中的硯作精品,當以工藝為橋梁,引導石品與人心產(chǎn)生共鳴,妙在“弦外之音”,余韻不盡。讀楊焯忠的硯,你會覺得,其硯作的價值,不在于他所雕出來的部分,而恰恰是隱藏在他想雕卻沒有雕的地方。也許,這就是工藝品與藝術品的區(qū)別,也許,這就是他端硯里的人文情懷。
楊焯忠 錦繡河山硯 石材:斧柯東;規(guī)格:268×166×26cm;石品:天青、青花、金線、火捺、石皮
細細品賞楊焯忠的硯作,靜靜聆聽楊焯忠的講述,講述他的少年,講述他的硯作,你恍然突然置身于1974年暑假的某一天,不得不給自己片刻的喘息……
一個10歲左右的少年,背著他的小書包,跟隨父親從黃崗的賓日村乘船沿西江順流而下,來到了硯坑紫云谷。這個面龐黝黑,一雙靈動的大眼睛骨碌碌地轉的少年,便是楊焯忠。父輩們在老坑洞口安營扎寨,開坑采硯石,他就在洞口做暑假作業(yè)、“學功夫”和“撿石頭”。每當大人們允許他進老坑洞時,他會高興得蹦起來。幾乎每個假期他都在硯坑度過,硯坑不但帶給了他少年時無憂無慮的快樂,更讓他與硯石結下了不解之緣。有時他撿到一些師傅們廢棄的石料,就帶回家模仿著他們學雕硯。在楊焯忠的記憶里,可以雕刻的石頭是少年時最好的玩具。
這個懵懂少年,一天天長大。上初中時,楊焯忠居然雕出了一方做工精細的端硯,還賣了160元錢。當時的160元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幾個月的工資,這個成就,令他激動得整夜無法入眠,雕端硯的激情,在他血液里突然燃燒起來!
結果,父親卻大罵了一頓楊焯忠。楊焯忠說:“我父親有個心愿,叫我讀好書,以后出來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做個教師??墒牵覍Φ癯幪信d趣了,禮拜天,寒暑假就偷偷地學雕端硯。硯雕出來了,雖然很精美,但父親卻不準我拿去賣,他說你要好好讀書,不準學做硯。后來,我只好偷偷通過叔叔拿到后來我的師父程文那里去賣……也許太癡迷硯雕吧,也許是因為自己確實不是讀書的料吧,高中畢業(yè)還是考不上大學,父親的心愿未能完成,父親也就拿我沒辦法了,最終同意我正式拜師學制硯?!?/p>
楊焯忠先拜父輩為師正式學做硯,為楊氏制硯第十二代傳人。很快,楊焯忠盡得家傳的獨特斜口刀法,所刻線條以流暢厚重見長。楊焯忠掌握了獨特的楊氏刀法后,操刀時因經(jīng)常有想法,用刀便更加運轉靈活,處理細微之處一刀見效。他鏟面時能寬能窄,效率較高,運刀時利用頓挫、抑揚、輕重、緩急、粗細、光糙等來處理藝術效果,令人眼前一亮。
楊焯忠正是憑此嫻熟而獨特的楊氏刀法,進入了肇慶市端硯廠,師從程文,真正開始了他的硯藝生涯。由于他是當時端硯廠少有的“高文化”人才,又勤奮刻苦,加上對端硯有著獨特的悟性與靈性,深得師傅的器重。
學無止境,楊焯忠深知只有掌握豐富的藝術知識,才能在端硯行業(yè)站得住、立得穩(wěn)。他還先后參加了西江大學等高等學府舉辦的美術培訓班,不斷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藝和審美水平。后來,楊焯忠又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鏗為師,還創(chuàng)辦了一家頗具規(guī)模的端硯企業(yè)——“華龍軒”。
硯田耕耘30多載,楊焯忠潛心創(chuàng)作,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先后有40多件端硯作品獲得國家級、省級金獎。他的《清明上河圖硯》被北京國際飯店收藏,《幸福廣東硯》被人民大會堂收藏,《錦繡河山硯》被中宣部收藏,《觀星望月硯》被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收藏,并有多件作品被博物館收藏。他參與奧運特許商品《中華瑰寶》的端硯設計制作,曾在國家核心期刊發(fā)表多篇有關端硯的論文,編寫《端硯制作技藝》教材應用于教學之中。再后來,他通過到大學進修和自身的努力,成為了肇慶學院的一名兼職教師,為“端硯制作技藝培訓班”授課并指導實踐,傳授端硯技藝,算完成了父親一直希望他做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的未了心愿。
講述自己三十年的歷程,楊焯忠仿佛從一個長長的夢中醒來。往事就像一場黑白的無聲電影一樣,在楊焯忠的腦子里一次次重現(xiàn)?,F(xiàn)在的楊焯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端硯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對于端硯,依然癡迷,更多了一份責任。他說,端硯行業(yè)能否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是關鍵……
肇慶市第四中學是楊焯忠的母校,硯村里的孩子,都在這所學校里求學。母?;I建端硯文化教育基地時,楊焯忠由始至終熱心地出謀獻策。
端硯文化教育基地落成儀式上,楊焯忠代表校友發(fā)言,他語重心長地說:“……希望母校也能用我這個兼職老師……我們有理由相信,四中成立端硯文化教育基地能培養(yǎng)更多后備人才,為擦亮中國硯都品牌出一分力,為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