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
很多高中語文教學忽視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所以對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策略進行實踐探索勢在必行。在此,以閱讀教學為例,從心理策略、過程策略、思維策略、評價策略等方面展開討論,力圖通過教學實踐來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研究背景
在一節(jié)高三時評課上,筆者讓學生自選了這樣的討論話題:教育應反對“霍布森選擇法則”。在熱烈的爭論和現(xiàn)身說法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近十二年的教育中,學生們居然很少敢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發(fā)出質疑。他們說,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有時老師提出的問題,看似開放、有所選擇,但多數(shù)是“霍布森選擇”,即小選擇、假選擇、形式主義的選擇。這導致了學生們越來越沉默。
鑒于此,筆者便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經過分析發(fā)現(xiàn):閱讀課上,學生在提問和質疑方面都有所欠缺,經常主動提問的學生占比只有20%左右,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形成主動質疑的習慣和思維。教師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很少給學生創(chuàng)造提問的機會,這使學生即使提出了問題也難以得到全面的回應。大部分學生認為,由于對文本的特質和主旨把握不準,故難以提出質疑。而語文教師卻認為,由于學生的語文水平受到文本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的影響,故很難提出相關問題??梢?,教師和學生在認知上的不同,也影響著質疑情境的設置和問題的解決。
基于此,筆者展開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疑情境創(chuàng)設的實踐策略研究。所謂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是指教師利用各種教育技術手段,整合教育資源,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設計教學思路,為激發(fā)學生質疑而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和教學事件。它以學生的“憤”“悱”作為刺激因素,把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問題環(huán)境中,營造一種質疑、探究、討論、和諧互動的學習氛圍。
二、質疑情境創(chuàng)設的實踐策略
1.心理策略:創(chuàng)設能疑、樂疑的情境
高中生的好奇心,不再是簡單的獵奇,而是仔細觀察和理性思考,所以教師要對其進行積極的肯定,以培養(yǎng)學生敢于說話,敢于懷疑書本,敢于反駁教師的勇氣。為此,教師要放下身段,與學生做朋友,要提高“沒有不同聲音的課堂是不正常的課堂”的意識,同時還要為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
比如,在學習《秦晉殽之戰(zhàn)》第一段的時候,筆者播放了牛在寒風中叫的聲音,一下子把學生的思緒帶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境。此情此景,促使學生產生了質疑:老師,為什么柩中會有牛叫的聲音?筆者首先對學生進行了肯定,表揚他是一位愛思考、敢質疑的好學生。這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過程策略:讓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習慣
習慣的培養(yǎng)非一日之功。對學生進行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問題的提出。將學生置身于集體對話的情境中,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提問的機會,直到學生提出的問題被解決為止,給學生樹立“一流的高手提出問題,二流的高手解決問題,三流的高手沒有問題”的意識。尊重、贊賞、認真對待每個學生提出的問題,就這樣一堂課一堂課地堅持下來,就會使學生敢于并樂于提出問題。
二是習慣的養(yǎng)成。第一周,教師要求每位學生就文本內容或結構提出一個問題,并讓學習小組記錄下來,但推進的過程并不是很順暢。第二周,教師繼續(xù)要求學生就文本提出內容、結構、手法等方面的問題,形成問題鏈,這一階段的推進過程較第一周順暢。第三周,幾乎不用教師強調,學生也能自己篩選問題并進行探究,自然地形成問題鏈。這時,就需要師生合作制定“好問題”的評價量規(guī)。
三是質疑過程的量規(guī)評價。在對質疑過程進行評價時,教師要把評價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評價的主人,并和學生共同商定量規(guī)評價圖表的內容選項,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評價的標準和方法。
3.思維策略:思維工具助力質疑能力培養(yǎng)
一是情境中的逆向思維法質疑。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尤其是對司空見慣、已成定論的觀點,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從問題的反面提出新假設、探索新論證。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時候,就在學生分角色進行課本劇表演的過程中,有學生質疑:藺相如送璧——取回璧——偷送璧回趙國,這是否有戲弄秦王的意思?首先,筆者肯定了學生這一大膽的想法;然后,引導學生一起收集相關評論。可見,鼓勵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質疑,能使他們擺脫思維慣性,提出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
二是情境中的集體發(fā)散思維法質疑。發(fā)散思維是個體思維沿著不同方向擴展,使觀念發(fā)散到各個相關方面。而集體發(fā)散思維就是充分利用身邊的無限資源,集思廣益,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獲得有創(chuàng)意的新穎觀點。例如,在《采薇》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運用佐藤學共同體學習方法,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朗讀最后一段,交流意象和詩歌情感的關系。筆者對學生的交流提出了三點要求:交流本組產生的疑惑;交流探討疑惑的過程;交流本組達成的共識。
有一組學生提出疑問:“楊柳依依”中的“楊柳”,和徐志摩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以及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還有王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幾句中的“柳”,表達的感情一樣嗎?另一組學生也提出疑問:“雨雪霏霏”中的“雪霏霏”,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有什么不同?可以換成“雪紛紛”嗎?兩組學生的疑問都是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通過組內同學相互激發(fā)、集體發(fā)散思維下產生的新問題,激起了學生繼續(xù)探究的熱情。
三是情境中的比較思維法質疑。在不同事物間找到相似或者在相似事物間找到不同,這就是比較思維。它需要設置情境,幫助學生找到最好的比較點。比如,筆者在設置“文人的生命體驗”專題時,把《歸去來兮辭》《蘭亭集序》《秋聲賦》等放在一起研讀,讓學生先總結出各篇的生命體驗,如陶淵明的“樂夫天命復奚疑”之感慨、王羲之的“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之感慨。這些對生命本體的思考,引發(fā)了學生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求索,進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活著,怎樣活著?為什么眼極冷而心極熱?可見,比較思維法質疑,可以幫助學生深刻領悟比較點,從而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三、結語
課堂上,教師要盡力給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平等、聚焦的情境;要堅持培養(yǎng)質疑的習慣,珍視學生的“問題”;要借助思維工具,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傊瑒?chuàng)設質疑情境,培養(yǎng)質疑精神,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有效途徑,應該成為高中語文教學關注的重點。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