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北分界線,秦淮以南都是種水稻、吃大米的。
秦嶺淮河兩側(cè)的中國人南北意識之強可謂有目共睹,小到豆腐腦甜咸、大到國民性格異同,
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
不少國家的國民會把本國劃分為南方、北方,并將自己按格填空或歸于南方人,或自視北方人,比如意大利、德國以及150年前的美國,兩情歡悅時南方嘲笑北方,或者北方揶揄南方,不但無傷大雅,反而增添不少樂趣,若是實在相看兩厭,則極有可能一拍兩散、大打出手。
對于這種國民心理我們稱其為“南北意識”,這些國家南北方的界線多數(shù)由歷史習(xí)慣形成,并不存在顯著的天然地理分界線。
但中國是個例外,一條橫亙東西的秦嶺山脈,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天然形成了中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帶),甚至還有學(xué)者將秦嶺繼續(xù)向西延伸,與昆侖山脈(包括阿尼瑪卿山)或祁連山脈相接,將南北分界線貫穿整個中國。
群雄逐鹿
秦嶺淮河登上歷史舞臺
以中國國土面積之廣袤,理當有更豐富的區(qū)域劃分,只按南、北理解不同區(qū)域的關(guān)系,稍顯單薄,但我們今天的討論只限于中國東部傳統(tǒng)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
今天秦嶺淮河兩側(cè)的中國人南北意識之強可謂有目共睹,小到豆腐腦甜咸、大到國民性格異同,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如此強烈的南北意識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嗎?
分割中國的為什么是秦嶺、淮河,而不是別的山脈、水系呢?
中國歷史上作為南北分界最先出場的是淮河,它發(fā)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脈,之后流經(jīng)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1000公里,兩岸寬闊、水勢平緩,其支流眾多、水網(wǎng)交錯,大小湖泊星羅棋布,與相對干燥少水的中原迥異。
2000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人晏子,率先提出了淮河南北的差異,楚王曾故意刁難晏子,聲稱齊國人在楚國為盜,晏子則偷換概念“編造”了淮河南北的不同,作為對楚王的反擊,(事實上橘和枳本來就是兩個物種)“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這句話居然說得本應(yīng)更了解淮河的楚王無言以對,但是嚴格來說,當時的古人并沒有多少南北意識,反而東西意識要強烈得多,秦嶺也正是在東西對立中出場了,秦嶺主體位于陜西南部,向西延伸至甘肅境內(nèi)的白石山,向東則囊括河南省的伏牛山,全長超過1600公里、范圍非常廣大,我們熟知的太白山、終南山、華山(南峰)、嵩山(峻極峰),或為秦嶺主峰,或為秦嶺支脈余脈。
與諸侯國密集的華北平原不同,高大、綿長的秦嶺山脈有著更加充沛的水資源,山間溪流密布、水源眾多。在南北兩側(cè)發(fā)育出了兩條大河,長1532公里的漢江、長810公里的渭河,漢江、渭河又分別注入長江、黃河,成為中國兩大母親河各自最大的支流,秦嶺水資源的充沛可見一斑。
背依秦嶺
秦漢兩大王朝相繼崛起
依靠秦嶺水資源的哺育,中國歷史上的兩大王朝相繼崛起。
公元前221年,秦嶺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國,自西向東掃滅六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出現(xiàn)了。公元前202年,秦嶺南麓漢江流域的漢中王劉邦,自西向東擊敗楚霸王項羽,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帝國“漢”誕生了。
函谷關(guān)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長安的中央王朝與關(guān)外諸侯的東西分界,而秦嶺則成為以西勝東的關(guān)鍵資源。從漢朝末年起,南北對立相較于東西對立開始有所增強,因為長達2000多年的“南部大開發(fā)”開始了,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長期戰(zhàn)亂導(dǎo)致大量人口南遷,南方經(jīng)濟初具實力,南方有了與北方對抗的資本,于是在公元220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正式開始。
但此時的南方實力仍要遠遠弱于北方,蜀、吳兩國清楚認識到了這種南北差距,他們決定聯(lián)合抗魏,并借助天險彌補實力的不足,蜀國的屏障便是秦嶺,秦嶺并不是一條主脊清晰的單薄山脈,其南北寬達200公里,群山綿延、風流云轉(zhuǎn),對于古人幾乎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為翻越秦嶺,古人在群山中開拓了少數(shù)幾條南北通道,包括著名的陳倉道、子午道等。這些道路并沒有減輕多少翻越秦嶺的艱難,唐代的李白在《蜀道難》中便描寫了這些古道之難,“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若是冬季大雪封山、一片銀裝素裹,道路更加難行。
淮河取代長江
南北意識在國人心中扎根
吳國與曹魏之間則沒有大山阻擋,它的屏障是長江,這里縱橫的水系、湖泊是不擅水戰(zhàn)的北方軍隊的噩夢,而北方日馳千里的華北平原,也成為南方政權(quán)退避三舍之地。但從軍事上講以長江為界會距離南方經(jīng)濟中心過近、缺少縱深空間,所以之后南北各朝的對立都極力從長江向淮河推進,直到南宋時,宋金以秦嶺淮河為界,淮河取代了長江。秦嶺淮河一線才以政權(quán)割據(jù)的形式初步確定下來。
隨后的100多年南北方相對獨立發(fā)展,南方經(jīng)濟、文化實力實現(xiàn)對北方的全面反超,南北方在農(nóng)作、語言、風俗、飲食等諸多方面加速分化。以秦嶺為例 ,秦嶺北坡山勢陡峻、斷層深谷密布,就像一堵“擋風墻”阻止了冬季冷空氣南下,讓漢中盆地、四川盆地相對溫暖;而南來的水汽又大部被截留在南坡,使得南坡降水更加豐富,森林也更加茂密、郁郁蔥蔥,主要生長馬尾松林、巴山松林、常綠闊葉林等。這樣的環(huán)境,為秦嶺南部茶、水稻、橘子等作物種植提供了基礎(chǔ),而北方則以不需要大量水源的小麥、蘋果、柿子為主。
在此之后,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統(tǒng),雖然消除了南北政權(quán)的對立,南北意識卻已在國民的心中扎下根,明代地理學(xué)家王士性在其著作中,經(jīng)明確按“江南諸省”“江北諸省”劃分中國(分界線又從淮河游移到了長江),清朝末年中國地學(xué)會的首任會長張相文,開始用現(xiàn)代科學(xué)分析中國的地理特征。1908年,他首次提出以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隨后這一提法被載入中國地理教科書,成為人盡皆知的地理常識。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蔣介石發(fā)表《廬山聲明》,“地無分南北”成為一句名言,也從側(cè)面印證了中國人的南北意識之濃厚。“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皆應(yīng)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今天的我們也知道了這條南北分界線的更多科學(xué)意義:
它與中國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線大致重合;與中國1月份平均氣溫0℃的等溫線大致重合;是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還是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以及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等等。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新月異的技術(shù)變革,打通了秦嶺、淮河的地理阻隔,憑借一條18公里長的終南山隧道,穿越秦嶺已經(jīng)縮短到僅僅10多分鐘,人的流動性、生活方式的融合也在加速,南米北面在大城市里早已經(jīng)瓦解,南船北馬也被高鐵、汽車、飛機取代,處于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應(yīng)該如何理解秦嶺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的意義呢?
我想雖然人的融合在加速,但對于動植物卻依然很重要,它仍是自然生物保護的天然屏障,其物種豐富程度堪稱中國最重要的自然遺產(chǎn)之一。朱鹮、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更是被合稱“秦嶺四寶”。
對我們?nèi)祟惗?,它也仍然保留著作為南北分界線最詩意的部分,它依然是那個“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的秦嶺淮河;它也依然是那個“駿馬秋風冀北,杏花煙雨江南”的秦嶺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