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海
6月12日晚,由中國評劇院創(chuàng)排的大型原創(chuàng)評劇《母親》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禮堂傾情上演。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務實質樸的唱白,為觀眾帶來一場震撼心靈的藝術盛宴。
評劇《母親》是根據(j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戰(zhàn)爆發(fā)77周年儀式上講話中提到的北京密云英雄母親鄧玉芬的事跡創(chuàng)作的。是北京市近年來組織創(chuàng)排的一部紅色題材精品劇目,榮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和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入選201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
近日,記者走訪了中國評劇院,采擷出該劇創(chuàng)作和演出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
7月17日下午2點,記者冒雨來到中國評劇院采訪。院長侯紅開門見山向記者介紹,評劇《母親》自2015年7月首演至今,演出足跡遍及北京、河北、安徽等1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演出近200場,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觀眾在網(wǎng)上點贊說,評劇《母親》歌頌了英雄母親鄧玉芬媽媽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當代佘太君”亮相舞臺
在北京市密云區(qū)石城鎮(zhèn)張家墳村英雄母親廣場上,鄧玉芬的花崗巖雕像巍然屹立。2015年5月6日,評劇《母親》劇組在雕像前舉行了建組儀式?;貞浧甬敃r的場景,侯紅依然心潮澎湃。她向記者講述了以評劇《母親》的創(chuàng)作背景。
2014年7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77周年儀式上,以充沛的民族情感述說了一段往事: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北京密云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nèi)繎?zhàn)死沙場。
鄧玉芬是一位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1891年出生于北京密云水泉峪村??谷諔?zhàn)爭時期,她的丈夫和5個兒子先后為國捐軀,鑄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被當?shù)厝罕娮u為“當代佘太君”。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北京市文化局和中國評劇院組織國內(nèi)戲曲戲劇界頂尖的主創(chuàng)人員創(chuàng)排了《母親》。該劇由著名劇作家劉錦云執(zhí)筆,著名導演張曼君執(zhí)導,國家一級作曲家王亞勛、評劇作曲家劉文田以及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國家一級作曲家趙石軍等共同擔任本劇音樂唱腔設計。劇中母親角色由國家一級演員、評劇白派傳人王平飾演。
侯紅還向記者透露了一個秘密。她說,其實,劉錦云老師剛接到我們的創(chuàng)作邀請時,還有些猶豫。他說他喜歡有感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不愿意接受“命題作文”??墒牵斔诿茉瓶吹搅擞⑿勰赣H鄧玉芬的雕像后,立刻心動了。劉錦云說,鄧玉芬代表著中華民族堅韌、無私、英雄不屈、百折不撓的英雄母親形象?!拔遗c鄧玉芬有著相同的情感和感受,這種情感讓我與《母親》在題材上產(chǎn)生了契合與共鳴。”
劉錦云出生在河北白洋淀,出生第二年他父親就投奔八路軍打鬼子去了。他童年的記憶是那樣刻骨銘心:他看到過的第一面旗子,就是日本國旗。日本鬼子怎么掃蕩,怎么殘害百姓他都親身經(jīng)歷過。談到抗日,劉錦云感覺整個人都燃燒起來,內(nèi)心深處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也被激發(fā)出來。
導演張曼君接觸到這個題材后,很快就被人物原型的精神、氣節(jié)深深感動了,有了用紅色作品弘揚正能量的創(chuàng)作激情。主創(chuàng)團隊強強聯(lián)合,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走心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品”
帷幕徐徐拉開,天幕上佇立著一尊英雄母親鄧玉芬雕像。云蒙山長城腳下一位山村母親站在村頭懷抱一雙軍鞋,深情地望向山口,期盼丈夫與兒子回歸。這一場景立即把觀眾帶到了硝煙彌漫的抗戰(zhàn)年代……侯紅告訴記者,評劇《母親》公演后,能在社會上引發(fā)良好反響,得益于主創(chuàng)團隊把“走心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品”作為創(chuàng)作的追求。他們大膽探索現(xiàn)實主義的詩化表達:將堅實厚重的思想內(nèi)容與嶄新的藝術手法、別具一格的舞臺表現(xiàn)形式完美融合。
《母親》全劇分7個章節(jié),編導采用倒敘、插敘甚至意識流的敘事方式結構故事,以母親的回憶為主線,通過“出嫁”“小喜鵲被害”“換子”等幾個故事,讓母親的角色一次次由歷史時空中跳脫出來,伴著音樂和舞蹈的進行,在載歌載舞的歌舞形態(tài)中述說苦難的家史,抒發(fā)她思兒想兒、思念丈夫和親人的濃烈情感和沉痛的心情。“《母親》緊緊抓住人物的情,著力渲染母親的情以打動觀眾?!蔽幕吭囆g局副局長、巡視員姚欣充分肯定了這部抗戰(zhàn)背景劇作的藝術創(chuàng)新手法。
以詩歌抒情,揮灑人物情感是《母親》的藝術特色之一?!耙桓锾旌诤?,掌起燈兒望兒歸,二更里星星全,望兒不歸淚漣漣……”這首采用河北民歌曲調譜寫的主題歌《望兒歸》,在伴唱中以男聲、女聲合唱及獨唱、重唱等不同組合、不同聲部反復再現(xiàn),真切地傳達出英雄母親鄧玉芬思念親人那撕心裂肺的情感詠嘆。劇中出現(xiàn)的一首當年華北淪陷區(qū)廣為流傳的民謠“民國二十六年,華北起狼煙,小小的日本兒來到咱這邊,攪鬧我中原……”讓年長者思緒澎湃、泣不成聲;讓年輕一代感同身受、義憤填膺,增強了劇作的真實感、歷史感。
創(chuàng)作排練《母親》的過程,也是錘煉人才隊伍的過程。黨員王平扮演劇中女主人公鄧玉芬,她不負組織重托,精準地把握母親這一普通山村婦女質樸、豁達的人物性格,在發(fā)聲、唱腔、念白、眼神、面部神態(tài)、肢體語言的拿捏中,有效傳達出特定戲劇情境下人物內(nèi)心情感和情緒的細微變化,受到觀眾高度認可。鄧媽媽的5個兒子及小仔、喜鵲、八路軍小郭等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一水兒的年輕人。他們在演出活動中得到了藝術鍛煉。
在文化部相關領導看來,評劇《母親》最成功之處就是認真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對紅色革命文化題材進行了藝術化創(chuàng)作、塑造,是一部以優(yōu)秀文化教育人的好戲。
(本欄目由市委宣傳部精品辦、《北京支部生活》雜志社聯(lián)合主辦)
(責任編輯:閆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