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柳
筆墨丹青,是中國人的一種情結(jié)。中國畫的精妙之處,在于既能用散淡的數(shù)筆烘托意境,如水墨花卉,不執(zhí)著于形似,只追求神似,又能以整飭的畫工細細摹寫人與物,毫發(fā)畢現(xiàn),惟妙惟肖,如《清明上河圖》長卷,將北宋的民間圖景展示得淋漓盡致。歷經(jīng)千百年,當我們欣賞一幅古畫時,仍然能感受到觸動人心的力量;當我們聽到一位畫家的故事時,仍然會感動、贊嘆,這就是中國丹青的獨有魅力。
·壹·
毫端曲有靈
中國歷來有“書畫同源”的說法,象形文字的出現(xiàn),其實就是先民使用簡單圖畫來記錄事情、傳達訊息。在傳說中的倉頡造字故事里,黃帝的史官倉頡“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jié)繩之政”,可見上古時的象形字不僅是中國文字的起源,也可以看作是中國畫的雛形。
上古時期比較成形的繪畫形式,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前者是以石刻的方式,在巖石上繪制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手法包括磨刻、敲鑿、線刻等,也有以顏料涂畫的,風格簡潔、粗獷,善于勾畫物象,是后世壁畫的源頭。彩陶畫則是在陶器上繪圖,素材包括自然、動物以及一些象征符號,已經(jīng)達到了較高的水準,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空間。
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興起了一種畫在絲織品上的帛畫。帛畫是楚文化的產(chǎn)物,線條輕盈流暢,將神異與現(xiàn)實結(jié)合,畫中屢屢出現(xiàn)龍、鳳等靈獸的形象,體現(xiàn)楚地的巫神風俗,飄逸優(yōu)美。其中刻畫人物的技法,也被后世畫家所傳承。西漢時期,帛畫迎來了鼎盛發(fā)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5幅帛畫,造型精美復雜,是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民族融合,外來文化傳入,這些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轉(zhuǎn)型和發(fā)展。在這個精彩紛呈的時代,中國畫藝術(shù)同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佛教從域外輸入,豐富了繪畫題材,使得原本簡潔、明朗的繪畫風格趨于繁復、細膩,藝術(shù)性更高。佛教畫、山水畫以及取材于文學作品的畫作,都在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來。在傳世畫作中,可以看到畫家個人的志趣和審美取向。
自此之后,中國畫的品類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常見的有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宗教畫、風俗畫等,奪造化之功,畫世間百態(tài)。多種多樣的畫作類型,體現(xiàn)出古人的現(xiàn)實生活和精神追求。獨創(chuàng)性強、富有雅趣的文人畫,漸漸成了中國丹青藝術(shù)的主流。而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又有一些畫家吸收了西方的繪畫技法,將西方美術(shù)的寫實手法、用色方式融入中國畫中,中西合璧,讓中國畫煥發(fā)了新的生機。
·貳·
煙云紫翠浮
談到中國畫,許多人腦海中會馬上浮現(xiàn)出一副水墨山水圖卷。的確,在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中,“水墨”是繞不開的關(guān)鍵詞。而中國畫之所以只用簡單的墨色就可以描摹出天地萬物的圖像,要歸功于古人對用墨的講究。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運墨而五色具”。“墨分五色”的中國畫技法,理論來源就是這里。“五色”具體指的是什么,歷代說法不一,而比較通行的理解,是焦、濃、重、淡、清五種。以水調(diào)節(jié)之后,墨會呈現(xiàn)出深淺不一的顏色,所以即使不用彩色顏料,也能讓人感受到繽紛的色調(diào)。焦墨是研好墨汁后,讓它揮發(fā)半天左右,再來繪制畫中色調(diào)最深、最突出的部分,濃墨、重墨、淡墨、清墨則是加入更多的水來調(diào)制,最淺的清墨非常淡,如霧如煙。在中國畫家眼中,墨并不是單調(diào)的黑色,而是包羅乾坤,余韻悠長,盡顯含蓄雅致。
古人繪畫所用的顏料,大多有著極富美感的名稱。如能畫出綠水青山的石綠、石青,色彩鮮明的朱京(又名“辰京”),淺棕色的赭石以及花青、藤黃、胭脂等,色澤豐富,使用考究。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表現(xiàn)方式,除水墨之外,還包括工筆、寫意、勾勒、設(shè)色。設(shè)色,顧名思義,是將彩色顏料敷設(shè)在圖畫中,使之活色生香。在山水設(shè)色中,有水墨淡彩、淺絳、青綠、金碧、沒骨幾種。水墨淡彩以水墨為主,在個別地方裝飾其他顏色,用色少且淡,顯得低調(diào)內(nèi)斂,與水墨畫較為接近。淺絳是在水墨的基礎(chǔ)上,在畫中運用赭石色,以渲染山石,呈現(xiàn)出清新的暖色調(diào)。青綠山水以石青、石綠為主色,設(shè)色層次較為繁復,還細分為大青綠、小青綠,前者著色較重,而后者則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chǔ)上,再以青綠進行修飾。王希孟的長卷畫作《千里江山圖》,就運用了青綠山水的技法。金碧山水更為華麗,以泥金渲染山、石、云霞、樓閣等,莊重優(yōu)美。沒骨山水直接以墨塊、色塊展現(xiàn)圖景,不用墨線勾勒,畫面單純、明快。
丹青反映中國人的趣味,也滲入到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傳統(tǒng)社會中,與畫有關(guān)的日常器具就有扇子、屏風、瓷器等。古典詩詞里,“畫扇”“畫屏”意象反復出現(xiàn),在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昂问虑镲L悲畫扇”“淡煙流水畫屏幽”等傳世佳句中,都能看出丹青藝術(shù)是如何與日常生活、微妙情思相互融合的。
·叁·
丹青不知老將至
丹青之美,更在于畫家的個性與閱歷。
東晉畫家顧愷之,留下過很多的有趣的故事。相傳他曾花了整整一個月,為南京瓦棺寺繪制了一副維摩詰像。在為畫像點眸子之前,他提出了一個“不合情理”的要求:第一天來看的人,需要施舍十萬錢;第二天來看的人,要施舍五萬錢;第三天來看的則隨意。壁畫對外展出的那一天,居然“光照一寺”,法相莊嚴,大家紛紛向施舍箱中投錢,不一會兒就募集了百萬錢的巨款。顧愷之為人繪制肖像,也很有自己的主見。為名士裴楷畫像時,他在臉頰上多畫三根胡子來襯托他的俊逸才識;為荊州刺史殷仲堪畫像時,殷仲堪因有眼疾,覺得自己形象不佳,想要謝絕,顧愷之則認為,可以將瞳孔涂黑,再用飛白筆法輕輕掠過,這樣眼睛處便如輕云蔽日,別有氣韻。
唐代詩人杜甫曾寫過一首詩贈送給畫家曹霸,其中有兩句膾炙人口——“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寥寥十四字,寫盡了一位優(yōu)秀畫家的畢生努力。這位畫家沉浸在繪畫的世界中,專攻鉆研,就像古代那些追求真理的圣賢一樣,老之將至,亦不貪慕榮華富貴。
曹霸是魏武帝曹操的后裔,他聰慧過人,能文善畫,甚至有人將他與著名的“三曹”父子相提并論,說他是“文如植,武如操,字畫抵丕風流”。曹霸早年放棄入仕機會,專心研習書畫,不求聞達。聲名鵲起后,唐玄宗將他征召到長安,要求他修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修葺完成后,又令曹霸繪制駿馬圖。曹霸雖然得到了皇帝的贊賞和恩寵,并被封為左武衛(wèi)將軍,但他生性淡泊,不為富貴榮華所動,也不愿在權(quán)力中心久留?!鞍彩分畞y”時,曹霸因為一幅畫得罪了朝廷,被罷官免職。晚年他流離失所,以為人繪制肖像為生,窮愁潦倒。杜甫這首贈送給曹霸的詩作,說盡了他一生的悲歡離合,也道盡了藝術(shù)家的高尚風骨?!案毁F于我如浮云”是曹霸在被皇帝征召時留下的一句話,雖然不得不屈服于皇權(quán)的威嚴,離開清靜自在的作畫生涯,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內(nèi)心最執(zhí)著的堅守,正如他筆下凜凜生風的駿馬,傲骨猶在。
同樣飽嘗了人生悲歡滋味的畫家,還有兩宋之際的李唐。李唐善畫山水、人物,筆法渾厚蒼勁,創(chuàng)立“大斧劈”皴法,開啟一代之風,與劉松年、馬遠、夏圭并稱“南宋四大家”。李唐早年以賣畫為生,宋徽宗時進入宮廷畫院,然而好景不長,金兵入侵,李唐不得不踏上逃難的路途,想要去相對安定的南方。途徑太行山時,他被一伙強盜攔截,驚慌之余,緊緊抱住行囊不放。強盜以為行囊里有金銀財寶,便奪過翻檢,卻發(fā)現(xiàn)都是些畫筆、顏料,別無他物。強盜起了疑心,便把這件事情報告給頭領(lǐng)。那位頭領(lǐng)的名字叫蕭照,平時喜好丹青,在亂世中落草為寇。當?shù)弥矍暗睦险弑闶侵漠嫾依钐茣r,蕭照當場拜師,并一路護送李唐到臨安,師徒二人繼續(xù)以賣畫為生。
后來,李唐再度被召入宮廷畫院,而蕭照因為有名師指導,功力大增,也成了日后南宋畫院的領(lǐng)軍人物,他所作的《中興瑞應(yīng)圖》與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齊名,名滿天下。
丹青是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形神兼美,異彩紛呈。當我們細細觀賞一卷畫作時,我們就碰觸到了中國美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