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影 劉欣悅
摘 要: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觀念逐漸擴大影響。大學生們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開始更多關注自身利益,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缺乏關心,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并不存在明顯的弱化現象,主要問題在于行為與認知上的不統(tǒng)一,自身的價值追求也就局限于自我、個體。在這種嚴峻的現實情況下,加強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應從制度建設、文化氛圍建設、德育效度、社會接軌等角度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時代特征;高校文化建設
新時代下,物質條件基礎飛速發(fā)展,日益膨脹,作為其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則催生出日新月異的時代精神為其保駕護航。然而物質與意識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發(fā)展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出現一方發(fā)展滯后從而影響了社會的整體發(fā)展。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其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發(fā)展現狀和前景直接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軌跡。習近平為在杭高校學生作報告時指出:“大學生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對親人負責,對周圍的人和更多的人負責,進而對民族、祖國、社會和人類負責,做一個有價值、負責任的人?!币虼?,研究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理論意義: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理應具備相關極具時代精神和馬克思主義內涵的思想理論的指導。通過對相關理論成果的整理和系統(tǒng)化形成科學有指導意義的思想理論體系,進而更加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相關思想理論的教育和引導,為具體實踐的實施做好理論的基礎和保障。
實踐意義:當下處于新時代下的社會轉型關鍵時期,意識形態(tài)文化領域的紛繁復雜,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產生不定量的沖擊和影響,要用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其進行針對性和有效性地引導,指導他們將專業(yè)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樹立整體觀和大局觀。
本論文將通過(1)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觀現狀分析;(2)增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
任意識的對策與思考——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研究。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得出一定結論,實現論文研究的意義。
1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分析
1.1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基本內涵
社會責任感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對事物及其發(fā)展有強烈的相關態(tài)度。屬于一種人格特質,而不是自然反應的一種行為。1由此而言,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指的就是新時代下的大學生群體其自身對社會責任感的主觀看法和實踐的意愿。責任意識更強調把外在的客觀要求內化為主體的自覺意識。簡而言之就是當代大學生對什么是社會責任感是否有清晰的認知,能否正確判斷客體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責任的要求,并有意愿和內動力讓自己的實踐活動符合社會責任的主旨精神。當代大學生所要具備的基本社會責任意識大致為以下幾點:自我負責意識、文化傳承意識、志愿者服務意識、社會關懷精神意識、環(huán)保意識等。
1.2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時代特征
不同的時代物質基礎催生出與之共生獨樹一幟的時代精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亦是如此,隨著時代變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總會被賦予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再是一味地從社會國家利益、國際關系、人類發(fā)展命運等大局觀出發(fā),更多地傾向于從滿足自身發(fā)展、維護自身利益出發(fā),追求更為個性化的價值理念。當然,這僅僅是整體比重上的傾斜,并不意味著往昔那種“犧牲小我,實現大我”,樂于為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覺悟不復存在。新時代的大學生確實對一些沉重嚴肅的話題不似以前那么在意,但也不是棄之于不顧,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上了更多的考量因素,形式上也更為多元化。以追求個人利益為大前提并不能簡單地給當代大學生貼上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標簽,兼顧國家社會利益的社會責任感也是當代大學生所不懈追求的“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當代大學生時刻都在大公無私與私利私欲之間徘徊猶豫,努力找到兩者之間的道德平衡點。
1.3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一,當代大學生自我責任意識突出,但自我定位不清,在將意識轉化為實踐時多有猶豫和動搖,不堅定,需要從外界獲得一定幫助。調查中,有9.32%的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是否是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在問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包含哪些內容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對大學生的意義所在時,個人自我方面的內容占有絕大多數比重。當代現實條件所迫,大學生們不得不更多地為自己的利益考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個人未來前途不明的情況下,大學生很難堅守肩負社會責任的初衷。幾十年前那種為“大我”毫無顧忌地犧牲自我的革命精神在當下顯得過于理想化不切實際,不能生硬地套用于當代。
第二,當代大學生在展現社會責任感時存在著一定的功利目的。在調查中,對于志愿者服務和服務基層類工作,大學生們在表達初衷是幫助他人服務社會以實現自我價值這種極具社會責任意識的回答的同時,也表示有學分或學校學院要求以及豐富自己履歷的“不純”目的,而且比重在半數以上,不少大學生直接表示就沖著功利目的才進行的相關活動。這與第一點的原因大同小異,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人的思想觀念產生扭曲,如:以自我為中心、盲目的競爭等觀念。2大學生把個人的發(fā)展和利益放在社會責任之前,至于這二者在權衡中所占的比重就要看大學生們社會責任意識的強弱程度。造成這一現象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為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而以一定的獎勵為“誘餌”,更大程度地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希望在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意識,扭轉初衷。
第三,當代大學生對肩負起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意識淡薄。當代大學生出于獵奇心理和對新潮的追求,對“洋節(jié)”的重視程度遠大于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略有些崇洋媚外、本末倒置之嫌,看似只是過個節(jié)而已,卻暗藏著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責任意識的缺失和淡漠。
第四,當代大學生對于網絡傳媒責任意識較弱。調查中,占比最大的29.75%的大學生表示最關注的是文體娛樂新聞,雖然關注國內外時事和社會熱點問題的比重與之相差不大,但也只能感嘆“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同時調查顯示6.81%的大學生會選擇做“鍵盤俠”以此為發(fā)泄,另有19.71%的大學生選擇不予評論,以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網絡上的熱點事件。正如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所說:“有兩種方式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士的——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如何才能避免當代的大學生“娛樂至死”,網絡傳媒的影響力需要好好利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五,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與其行為不統(tǒng)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假大空的口號誰都是朗朗上口,隨時隨地都能吟上兩句以表明自己良好的修養(yǎng)素質,往往做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套或是標準有所降低,這也就導致了當代大學生對于這個群體社會責任意識的整體狀況以及高校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狀況的評價都成對半開的情況,一半相對樂觀,另一半就顯得不太滿意,態(tài)度消極。這就凸顯了教育宣傳上的問題,太過理論空談化,在付諸于實踐時就顯得實效不大。
2.增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對策與思考。
2.1 高校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必要性
大學生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品質、生活習慣、自我調節(jié)能力等,都會影響到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3高校作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的重點基地,如若不加以重視,將很大程度上扼殺挫傷大學生們襁褓中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并把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任務列入教育發(fā)展的重點行列。4“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均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作為今后一段時間國民教育的首要重點任務來抓。高校作為大學生重點培養(yǎng)的基地,足可見注重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的必要性。
2.2 高校關于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措施——新時代精神下的高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策略
第一,完善大學生志愿活動與學分獎勵相掛鉤的制度,加強志愿活動的管理和思想意識的強化工作。斯金納在操作條件反射原理中指出,通過獎勵給予的對行為的強化是一種培養(yǎng)良好行動的有利手段。5賦予志愿活動以一定的獎勵措施雖然多少使大學生的參與動機不單純化,但無疑也是吸引大學生參與的重要手段。先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在活動期間宣傳相關理念,弘揚志愿精神,使志愿活動豐富多彩,內涵深刻,從而感染大學生,讓他們發(fā)自內心地參與其中,從內在樹立其志愿者服務意識與社會關懷精神意識。
第二,加強高校文化氛圍建設。大學生處在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他們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思想、行為都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6校園中,小到隨處可見的標語、垃圾桶的設置位置,大到整個校園的建筑設計,方方面面都要體現著環(huán)保和人性化,讓社會責任意識強的大學生能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能輕松地保持下去,稍弱的能在視覺的直觀刺激下反思并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要知道,當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成為常態(tài)(“中國式過馬路”),就會使負責的行為成為異類,讓人沒有堅守的勇氣和道德的約束。
加大高校有關傳統(tǒng)文化活動力度,當代大學生相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更熱衷于過洋節(jié),學生組織為了迎合大學生的取向往往會在洋節(jié)注入很大的心力去組織活動或裝扮校園,相比之下頗為冷落更有我們中國文化底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不正?,F象一定要努力去改變。當代高校學生活動很多,但真正排除娛樂性活動外真正有教育意義的卻為數不多。大多數高校對學生活動沒有系統(tǒng)化的規(guī)劃,活動多卻雜亂無章,無法達到效果的累積。建議每學期都制定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系列企劃,使活動形成體系,打造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題式教育,進一步樹立大學生文化傳承責任意識。
第三,加強高校思想理論教育的有效度與整體引導。當代高校所創(chuàng)設的大學生思想理論公共課(馬原、思修等)普遍都過于枯燥理論化,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學生表示對這類公共課感興趣,怎樣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是當務之急。讓教學方式多元化,多加入與學生的互動,教材不僅局限于書本,多利用時事熱點引發(fā)大學生的探討與思考,可適當將公共課轉化為專業(yè)課以提升學生的重視程度和相關思想理論教育的更系統(tǒng)化深層化。
加強高校新媒體建設,完善高校間互聯合作暢通。首先在獨立的高校內就要注重官方傳媒的管理,發(fā)揮其在大學生中的輿論影響力,正確引導大學生對國家政策、時事熱點、國際形勢的了解和看法,加強大學生“國校我”緊密聯系的責任感。其次要加強各大高校之間的交流互動,從而聯系起全國眾多的大學生,進行整體的教育規(guī)劃與引領。
提供更多大學生與社會銜接的機會。高校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前最后的庇護所,但如果完全隔絕了社會的影響和沖擊,溫室中的花朵將經不起風雨,要創(chuàng)設多樣的機會使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和困惑,才能向學校尋求相應的幫助來堅定自我,避免初涉社會在迷茫彷徨中丟了原有的堅持。
社會責任意識需要在實踐中獲得考驗和鍛煉,才能有所升華有所堅定。
參考文獻
[1]張帆.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2(4):33~34.
[2]王永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yǎng)成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碩士論文,2012,(5):25~26.
[3]魏進平,白星.淺論提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9):60~62.
[4]《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EB/OL],2010-01-18.
[5]石英.淺析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J].西北教育學報,2010,(3):65~67.
[6]謝志遠.增強大學生責任教育實效性的構想[J].教育評論,2010,(4):86~88.
作者簡介
黃佳影(1996-),女,江蘇南京人,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y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劉欣悅(1997-),女,江蘇南京人,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y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