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鋒
課堂往往會因為出現沒有預約的生成而精彩,但這種“動態(tài)生成”常常來自于教師課前的預設。教師憑借專業(yè)的敏感和前瞻能力,對課堂情景及種種不定因素進行預測,預備好相應的方案、策略、方法等,正所謂有備無患。因此,有必要對預設這個概念的涵義進行重新審視,從而使預設讓生成性課堂教學更精彩。
一、做足靜態(tài)下的預設——預約生成
為了生成的精彩瞬間,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在課前做足靜態(tài)下的預設。不同的教學設計,產生的教學效果必然不同。
1.解讀文本:從重形式走向重解讀。
要使學生有感悟、能體驗、受感動,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能體驗、受感動。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需要教師去響應、對話、引領。
2.關注學生:從重環(huán)節(jié)設計走向重學生研究。
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預設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練習會出現什么錯誤等,還包括在此基礎上教師怎樣肯定、鼓勵、引導等。提前將學生、教師、情境歸入視野,假想出現的不同情況,尋找對策進行處理,對某個教學點預備多種方案。
3.留有彈性:從“西洋畫”走向“中國畫”。
西洋的油畫畫布上布滿油彩,而中國畫常有大塊的“留白”,可以從兩種畫法的不同中悟出教學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應真正“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二、啟動動態(tài)中的預設——鮮活生成
教學前的預設是相對靜態(tài)的,再好的預設也不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學習狀態(tài),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面對如此之多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不能拘泥于預設的教案不放,教師必須獨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時納入于臨場動態(tài)中的預設,促使鮮活課堂的進一步生成。
1.平等對話:營造心理空間。
如,《春天在哪里》的教學片斷:教師讓學生欣賞《春天在哪里》,然后提出:“春天,大地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誰愿意將觀察到的說一說?”幾個學生發(fā)言之后,教師點評:“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把春天給大地帶來的變化都說出來了?!碑斀處煖蕚浣Y束這個問題的討論時,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怎么沒感受???”教師先是一愣,既而冷冷地說:“看起來你課前沒有認真仔細地觀察,你應向發(fā)言的同學學習!你坐下!”然后教師繼續(xù)實施自己設計的教學方案,那個學生直到下課也沒有再發(fā)言。其實,“我怎么沒感受”道出了那個學生的心聲,他不是沒觀察,而是用心去感受了。如果這位教師能把這個學生的話聽完,明白其原因,再靈活地評價、引導,這樣,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保護了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課堂教學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在無焦慮狀態(tài)下進行“頭腦風暴”般的思維互動與激發(fā),才能使得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為學生得到發(fā)展的過程,讓師生在這樣的氛圍中互動,從而真實、精彩地去生成。
2.以學定教:注重現場調整。
如,在教學古詩《山行》時,有一個學生問:“老師,‘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生為什么不用‘深淺的‘深呢?” 沒想到另一個學生說:“老師,用‘深淺的‘深也可以?!泵鎸煞N完全不同的意見,教師把問題反而拋給了學生。大家各抒己見,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后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個意外的環(huán)節(jié)使得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沒能如期完成,但是這節(jié)課學生的收獲比教師預期的還要大,因為學生已經學會了分析,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了。
3.點石成金:緊抓瞬間機遇。
如,一位教師教學《林海》一文,當學生讀到“大興安嶺這個‘嶺字,可跟秦嶺的‘嶺字大不一樣”一句時,把“大不一樣”讀成了“不大一樣”。這位教師有著極其敏銳的“課感”,他捕捉了這個稍縱即逝的生成點,即時通過對“大不一樣”和“不大一樣”的品味,達到了對課文內容深化理解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