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躍榮
(貴州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開發(fā)局一〇四地質大隊, 貴州 都勻 558000)
水東鉛鋅礦床位于六盤水裂陷槽北東面,黔中隆起南西緣,該區(qū)屬于上揚子中東部鉛—鋅—銅—銀—鐵—錳—汞—銻—磷—鋁土礦—硫鐵礦—煤—煤層氣成礦帶中的普定—習水Pb—Zn成礦帶。
礦床出露地層有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Z2dy),寒武系下統(tǒng)牛蹄塘組(1n)、明心寺組(1m),石炭系下統(tǒng)大埔組(C1d)、石炭系上統(tǒng)馬平組+黃龍組(C2m+h),二疊系中統(tǒng)梁山組(P2l)、棲霞組(P2q)。鉛鋅礦為斷裂控礦,含礦圍巖為上震旦統(tǒng)燈影組白云巖,下寒武統(tǒng)牛蹄塘組對熱液起到屏蔽作用(見下頁圖1),對燈影組及牛蹄塘組詳述如下:
震旦系上統(tǒng)燈影組(Z2dy)為鉛鋅礦的賦礦圍巖。根據(jù)巖性分為兩段:
1)第一段(Z2dy1)。
主要出露在岔河—大寨一帶,巖性為灰白色中—厚層細晶白云巖,晶洞不發(fā)育,在區(qū)內(nèi)未見鉛鋅礦化,厚大于50 m。
2)第二段(Z2dy2)。
灰黃色、灰色、灰白色薄至中厚層細晶白云巖,發(fā)育硅質條帶及團塊,局部見不連續(xù)的砂質條帶,該段中上部是本區(qū)鉛鋅礦的重要產(chǎn)出層位,表現(xiàn)為斷層附近地層中見透鏡狀,脈狀鉛鋅礦,體現(xiàn)了含礦熱液側向運移的特征。該段厚度270 m。
寒武系下統(tǒng)牛蹄塘組(1n):黑色薄層含炭質頁巖、炭質頁巖,粉砂質粘土巖,與下伏燈影組呈假整合接觸,厚21~60 m。
2.2.1 褶皺
礦床位于張維背斜穹狀南翼,核部地層為燈影組、牛蹄塘組、明心寺組,軸部傾角較緩,一般2°~5°,軸向為北東向,翼部地層僅出露有大埔組、黃龍組+馬平組、梁山組、棲霞組,巖層產(chǎn)狀緩,傾向北西,傾角一般4~12°。背斜局部地段形成次級褶曲,其層間滑脫空間為鉛鋅礦成礦提供了容礦空間,當?shù)V體遠離褶曲的軸部時,礦體的厚度變小,品位變貧、硅化減弱甚至尖滅。
2.2.2 斷層
區(qū)內(nèi)斷層構造發(fā)育,主要為北東向斷層和北西向斷層(見下頁圖1)。
北東向斷層:該組斷層規(guī)模大,斷層錯斷最新地層為三疊系,最晚活動時間為燕山期。
1)水東斷層。發(fā)育于圖區(qū)南東側(見下頁圖1),從南西至北東沿冼米溝—水東—姑娘山一線展布,其切斷所經(jīng)過的所有北西斷層,傾向158°,傾角65°,走向控制長月7 km,屬正斷層,破碎帶寬數(shù)米至數(shù)十米,垂直斷距大于145 m,斷層破碎帶內(nèi)主要見斷層角礫巖、碎裂巖,破碎白云石化較強烈。該斷層可能是該區(qū)的導礦斷層。
2)帕那斷層。發(fā)育于圖區(qū)中部,南西斷在冼米溝一帶交于水東斷層,向北東沿帕那—易沖一線展布,切割所經(jīng)過的所有北西向斷層,傾向145°,傾角55°,破碎帶寬11~18 m,鉛垂斷距大于50 m,屬正斷層。
圖1 納雍水東鉛鋅礦地質簡圖及Pb+Zn組合異常圖
3)鄧家寨斷層。發(fā)育于圖區(qū)北部,從南西至北東沿羅家寨—鄧家寨—大鋅廠一線展布,破碎帶主要見棱角狀、次棱角狀斷層角礫巖,角礫大小不等,一般在0.50~30 cm之間,角礫膠結緊密。傾向北西,傾角65°,斷層性質為斷層。斷層破碎帶硅化較強,大鋅廠一帶見鉛鋅礦化,暗示該條斷層可能為導礦斷層。
2.2.3 北西向斷層
北西向組斷層較發(fā)育,主要分布于燈影組地層中,斷層未錯斷明心寺組地層,北西斷層規(guī)模小,斷距小,斷層主要傾向北東,多近于直立,為一系列的階梯狀張正斷層,破碎帶一般寬僅幾米,北東向斷層兩側破碎帶時迅速變寬,可達20 m左右,斷層的鉛垂斷距一般2.5~22 m左右,破碎帶內(nèi)發(fā)育斷層角礫巖,呈棱角狀、次棱角狀,見碎裂白云巖。破碎帶蝕變發(fā)育,見強硅化、弱白云石化,弱黃鐵礦化,靠近北東向斷層,斷層角礫巖間充填棕色閃鋅礦,呈角礫狀、脈狀構造,遠離北東向斷層,硅化變?nèi)?,礦化減弱或尖滅。北西斷層為本區(qū)容礦斷層。
鉛鋅礦體主要賦存于北西向賦礦斷裂中,均嚴格受斷裂控制,同時受有利巖性控制,呈透鏡狀,脈狀產(chǎn)出,產(chǎn)狀與斷層大致一致。
礦石礦物為閃鋅礦、方鉛礦。脈石礦物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黃鐵礦等。礦石具有半自形晶粒、他形晶粒狀、交代殘余結構。礦石具角礫狀構造、脈狀構造、星點及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土狀及蜂窩狀構造。后者屬氧化礦石形成的構造。星點狀構造:閃鋅礦、方鉛礦在白云石中零星分布。致密塊狀構造:閃鋅礦呈緊密結合之塊體。脈狀構造:閃鋅礦、方鉛礦與白云石沿層理或節(jié)理充填,一般脈寬1~8 cm,長1至幾米。土狀、蜂窩狀構造:為次生氧化礦石具有。
圍巖蝕變主要為白云石化、硅化,次之為黃鐵礦化、方鉛礦化等,圍巖蝕變以斷裂破碎帶最為強烈,遠離斷層蝕變減弱。白云石化主要沿斷裂充填在破碎白云巖之間,蝕變帶往往大于礦化帶,分為兩期,早期為白云石的重結晶,晚期則與礦化同期,成脈狀、團塊狀與白云石、石英、鉛鋅礦共生。硅化最少有兩期,早期主要為表現(xiàn)為斷裂破碎帶中的網(wǎng)脈狀石英,晚期則與礦化同期。黃鐵礦化與礦化同期,與鉛鋅礦共生在一起。
通過研究認為,以天橋,會澤等為代表的川滇黔接壤區(qū)鉛鋅礦床主要形成于晚三疊—早侏羅世[1](226~192 Ma;黃智龍等,2004;Zhou et al,2013a,e,2015),即印支—燕山期,水東鉛鋅礦床位于黔中隆起與六盤水裂陷槽接觸帶之北東側,其成礦時代應與沿六盤水裂陷槽北東緣分布的天橋,那雍枝等鉛鋅礦床成礦時代相同,認為成礦期亦為印支期—燕山期。
由圖1可知本區(qū)存在Pb+Zn組合異常,異常具三級濃度分帶,有明顯的濃集中心,異常強度大,異常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控制明顯,暗示了異常為熱液沿斷裂上升所致。
在全面研究礦床的成礦地質特征、成礦構造、成礦特征的基礎上,結合成礦地質背景特征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初步建立水東鉛鋅礦成礦模式,認為在構造動力的驅動作用下含礦流體沿六盤水裂陷槽北東緣北西向深大斷裂和北東向導礦斷裂向上運移,受到屏蔽層牛蹄塘組炭質泥巖阻檔,在相對固定的巖性條件下(燈影組白云巖),形成斷層破碎帶中透鏡狀礦體,熱液側向運移,在斷層旁側燈影組中形成似層狀、透鏡狀礦體[1]。
[1]金中國,周家喜.貴州普定五指山地區(qū)鉛鋅礦床成礦模式[J].2017,36(5):1169-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