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鄭州中醫(yī)骨傷病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南 鄭州 450016;2.河南省新密市中醫(yī)院,河南 新密 452370
突發(fā)性耳聾(Sudden Deafness,SD)是耳科常見病,是一種突然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耳聾??稍跀捣昼?、數小時或3天之內聽力突然下降,至少在相連2個頻率聽力下降20 dB以上[1],可伴有耳鳴、眩暈等。目前臨床上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藥物較多。本研究采用郁元芷麻湯聯合舒血寧治療痰瘀互結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30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研究對象均來自2013年6月至2016年9月就診于鄭州中醫(yī)骨傷病醫(yī)院、新密市中醫(yī)院門診或住院治療的SD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4~63歲,平均年齡(43.5±5)歲,均為單耳發(fā)病,左耳患病9例,右耳患病21例,病程6 h至8 d,平均為(5.4±2)d。治療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2±6)歲,均為單耳發(fā)病,其中左耳患病11例,右耳患病19例,病程1~9 d,平均為(4.4±3)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制定的《突發(fā)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及辨證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并參閱葛擷暴聾的辨證分型[3]。臨床多表現為:聽力在數分鐘、數小時或三天之內聽力突然下降,至少在相連2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以上[1];或伴有耳鳴、眩暈、嘔惡;苔膩舌質黯或有瘀點,脈滑數或脈細或弦。
1.3 納入標準 ①突發(fā)性耳聾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辯證屬痰瘀互結型;③病程<25d者;④除靜脈用激素外,以舒血寧為單一靜脈用藥,并輔助以高壓氧治療;年齡18~65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聯合其它靜脈用藥;未痊愈不能堅持足療程用藥者;排除藥物源性耳聾及其它非感音性神經性耳聾;合并嚴重心、肺、肝、腎疾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舒血寧(國藥準字Z14020748,山西振東泰盛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支5 mL,含銀杏提取物17.5 mg)20 mL+5%葡萄糖50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10 d。均同時給予氫化可的松(國藥準字H12020887,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每支20 mL:100 mg)300 mg靜脈滴注,連用3 d,第4天減至200 mg,連用3 d,再減至100 mg,連用4 d;口服甲鈷胺(國藥準字H20041003,海南斯達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每片0.5 mg)0.5 mg,每天3次,口服維生素B1(國藥準字H44020620,廣東恒建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每片10 mg)10 mg,每天3次。輔助高壓氧治療10 d。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郁元芷麻湯,院內制劑組成:天麻、姜半夏、川芎、元胡、鉤藤、白芷、細辛、制南星,加工成水丸,每次9 g,每天3次,飯后2 h溫開水送服,連用10 d;服藥期間忌服用濃綠豆水、生冷、油膩、辛辣之品。
1.6 觀察指標 ①療程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聽力水平恢復情況比較;②伴隨癥狀耳鳴恢復情況比較;③眩暈恢復情況比較。
1.7 療效判定標準 聽力水平根據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定的標準[1],分4級。痊愈:受損頻率聽閾恢復至正常,或達到患病前水平或達到健側水平;顯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dB;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改善不足15dB。耳鳴治療效果判定根據患者的感覺狀況,痊愈:耳鳴消失;顯效:耳鳴程度明顯減輕,時間減短或響度降低不影響情緒和睡眠;無效:和治療前對比無改善或加重[4]。眩暈療效評價分級,顯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眩暈發(fā)生次數非常少;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較大改善,眩暈發(fā)生次數比治療前有所減少;無效:患者癥狀沒有改善,眩暈癥狀發(fā)作次數和治療前無差異[5]??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兩組聽力水平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73.3%,治療組總有效率86.7%,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聽力水平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 兩組耳鳴伴隨癥狀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56.5%,治療組總有效率87.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耳鳴伴隨癥狀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兩組眩暈伴隨癥狀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45.8%,治療組總有效率70.8%,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眩暈伴隨癥狀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突發(fā)性耳聾是一種突然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覺神經性耳聾。性別、左耳、右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異,隨年齡增加發(fā)病率亦增加,患病年齡在40或40歲以上者居多[6]。其發(fā)病急,進展快,治療效果直接與就診時間有關,應視為耳科急診;突發(fā)性耳聾的病因、病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報道較多的病因假說有微循環(huán)病變、病毒感染、代謝障礙、迷路積水、自身免疫疾病等方面[7],其中以病毒感染學說和內耳循環(huán)障礙為主[8-10]。①病毒感染學說:許多病毒都有可能與本病有關,如腮腺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流感病毒等。突發(fā)性耳聾的病因可能為病毒引起的急性耳蝸炎或急性耳蝸前庭迷路炎,病毒性神經炎較少。②內耳供血障礙學說:內耳的血液供應來自迷路動脈,迷路動脈從椎基底動脈分出,迷路動脈雖然可通過鼓岬和骨半規(guī)管的裂隙與頸內外動脈分支相交通,但這些分支較細,所以迷路動脈基本上是內耳血液唯一動脈。由于基底動脈,迷路動脈系統,常常出現解剖變異,加之內耳微循環(huán)系統的調控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它除受自主神經系統及局部調控機制的影響外,也受血壓、血流動力學的影響,這些均增加了內耳供血系統的脆弱性。動脈硬化、高血壓、血液粘稠度增加,可因迷路的某一終末支出現血栓和栓塞形成而導致突聾。頭部外傷可因脂肪栓塞而引起突聾。此外受寒、熱、焦慮等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血管痙攣、組織缺氧、水腫、血管內膜腫脹,進一步導致血流緩慢、瘀滯,內耳終器終因缺血缺氧而遭到損傷;再者病毒感染也可通過影響局部的微循環(huán)而損害內耳,如病毒與紅細胞接觸引起血球粘集,內耳的血管內膜因感染而發(fā)生水腫,造成官腔狹窄或閉塞;病毒感染使血液處于高凝血狀態(tài),致血栓容易形成。
西醫(yī)治療突發(fā)性耳聾主要使用激素、血流變學治療、減輕內耳積水、抗氧化等全身給藥的方法[11]。糖皮質激素是治療本病的首選,其它藥物的選擇尚無統一標準。本研究西醫(yī)治療方案選用糖皮質激素、血流變學治療、神經營養(yǎng)劑等,符合本病的治療原則[12]。氫化可的松為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抑制免疫、抗休克和提高機體耐受性,減輕細胞損傷的作用[13],從而減輕內耳積水。甲鈷胺、維生素B1可營養(yǎng)神經[14]。舒血寧主要成份是銀杏葉提取物(含總黃酮醇苷、銀杏葉內酯),可活血化瘀、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對本病有一定療效,但其化痰通絡之力不足。
中醫(yī)學將其歸屬于“暴聾”、“突聾”、“風聾”、“卒聾”范疇。手足少陽、手太陽經脈繞耳循行,腎開竅于耳,故臟腑的病變和暴聾聯系密切。趙肅資等[15]認為突聾的病理機制主要是“阻、塞、閉”,活血化瘀通絡在其治療中至關重要[16-17]。郁元芷麻湯活血化瘀、祛痰通絡,是治療痰瘀阻滯型頸椎病頭暈,頭痛的常用方劑。方中天麻熄風、平肝、通絡;姜半夏祛濕、化痰,暢中焦而斷痰源共為君藥;川芎、元胡、鉤藤、白芷、細辛活血化瘀,熄風通絡;制南星燥濕祛痰共為臣藥;粉葛根甘寒生津佐制諸藥的辛烈之性;并與白芷、細辛、川芎等佐使諸藥直達頭面諸經。
綜上所述,郁元芷麻湯結合西藥治療痰瘀互結型突發(fā)性耳聾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fā)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濟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50(6):443-44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2-196.
[3]魏妍慧,王也男,李彥華.從瘀血辨證論治突發(fā)性耳聾[J].新疆中醫(yī)藥,2003,21(5):9-11
[4]羅克強,胡岢,張華,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突發(fā)性聾伴耳鳴、眩暈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2(2):67.
[5]齊妍.探討中醫(yī)治療眩暈的臨床效果[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7,21:95-96.
[6]梁永輝,突發(fā)性耳聾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福建醫(yī)藥雜志,2009,31(4):91-93.
[7]Ban J H,Jin S M. A clinical analysis of psychogenic sudden deafnes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6):970-974.
[8]孫亮.突發(fā)性耳聾的病因及預后因素研究進展[J].海南醫(yī)學,2013,24(13):1967-1969.
[9]李學佩.神經耳科學[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1:156-158.
[10]貝政平,舒懷,周梁.眼耳鼻咽喉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69-274.
[11]余力生,楊仕明.突發(fā)性耳聾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雜志,2008,43(11):870-874.
[12]楊娜.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療效觀察[J].醫(yī)學倫理與實踐,2016,29(14):1915-1916.
[13]國家藥典委員會.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第二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
[14]初晶莉.硫辛酸.維生素B1、維生素B12聯合治療糖尿病末梢神經炎86例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23):127-129.
[15]趙肅資,周維镕.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突發(fā)性聾[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1994(6):189-190.
[16]彭桂原,李云英,楊黎,等.金針聯合藥物治療氣虛血證突發(fā)性耳聾36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15,56(23):2036-2038.
[17]梁俊薇,寧云紅.清肝通竅湯對突發(fā)性耳聾豚鼠血漿5-HT水平的影響[J].中醫(yī)藥信息,2013,30(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