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松,田曉平,張婕茹,韓建斌,李 強,沈孝秀
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砂巖儲層儲量占整個渤海油田探明儲量的近60%,是增儲上產的重點層位。受區(qū)域地質背景、構造作用、沉積環(huán)境以及成藏模式的影響,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砂巖儲層橫向變化大,縱向上油水間互,油藏類型以巖性、構造–巖性油藏為主。KL油田新近系明化鎮(zhèn)組儲層具有富砂的沉積特征,砂巖含量較高,而且儲層疊置連片分布,連通性復雜,地震資料品質不支持進行常規(guī)的單砂體描述。對于這種富砂型儲層,對儲層的認識程度直接決定著后期的開發(fā)效果[1–2],因此,筆者基于KL油田的巖心、分析化驗、測井等資料,結合區(qū)域沉積背景以及地震相特征,綜合開展儲層特征研究[3],這對油田開發(fā)方案的編制及后期的生產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KL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構造上位于萊西構造帶西部、墾東凸起東部斜坡帶,北鄰黃河口凹陷,南接青東凹陷,東側以走滑斷裂帶與萊州灣凹陷相隔(圖1),為依附于郯廬走滑斷裂發(fā)育的呈東西向展布的斷塊、半背斜構造,具有良好地質構造位置優(yōu)勢,成藏條件優(yōu)越。KL油田的主要含油層系為新近系明化鎮(zhèn)組,油層段的平均砂巖含量高于35%,儲層發(fā)育,表現為“富砂”的沉積特征。
圖1 KL油田位置
KL油田明化鎮(zhèn)組儲層巖性以中細粒、中粗粒巖屑長石砂巖為主,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巖屑,石英含量25.0%~36.0%,平均30.9%;長石含量38.0%~50.0%,平均44.1%;巖屑含量16.0%~37.0%,平均35.0%。碎屑顆粒分選中等,磨圓度呈次圓次棱狀,粒度中值 20~490 μm。黏土礦物以伊/蒙混層為主,平均含量達81.4%,其次為高嶺石、綠泥石和伊利石??紫额愋鸵栽ig孔為主,巖石孔隙發(fā)育,分布均勻,連通性好,孔隙形態(tài)多為不規(guī)則狀;喉道為孔隙縮小型、點狀或片狀,以孔隙縮小型喉道為主,喉道分布均勻[4]。
KL油田明化鎮(zhèn)組共有220塊巖心樣品的分析資料,其中孔隙度為11.3%~43.2%,平均值35.5%;滲透率為3.0×10-3~10 547.5×10-3μm2,平均值2 531.6×10-3μm2。測井解釋油層孔隙度為 25.2%~37.4%,平均值33.1%;滲透率為95.2×10-3~4 075.5×10-3μm2,平均值 1 373.2×10-3μm2。根據巖心分析資料和測井解釋結果,KL油田明化鎮(zhèn)組儲層為特高孔、特高滲儲層[5]。壓汞資料分析表明(圖2),儲層毛管壓力曲線以粗歪度為主,排驅壓力 0.005~0.034 MPa,飽和度中值壓力0.046~12.665 MPa,孔喉半徑為1.822~17.960 μm。
圖2 KL油田明化鎮(zhèn)組壓汞毛管壓力曲線
根據巖心、壁心描述,綜合各種分析化驗和測井曲線等資料,結合區(qū)域沉積古環(huán)境研究綜合分析認為,KL油田明化鎮(zhèn)組儲層主要發(fā)育淺水三角洲沉積,分為淺水三角洲平原、淺水三角洲前緣和前淺水三角洲亞相[6–8],粒度概率曲線表現為明顯的兩段式,水動力以河流的牽引流為主。含油層段主要發(fā)育在淺水三角洲平原和淺水三角洲前緣;由于湖水的波浪作用比較弱,沉積微相主要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沉積及河口壩。淺水三角洲平原巖性為紅褐色泥巖夾細砂巖和中砂巖,微相劃分為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間。分流河道微相自然伽馬(GR)曲線為箱形、鐘形和鋸齒狀;自然電位(SP)曲線比較光滑,呈箱形、鐘形與低幅鋸齒形。
淺水三角洲前緣主要發(fā)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間微相,巖性為紅褐色、綠灰色泥巖夾細砂巖、含礫細砂巖,呈不等厚互層。該油田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微相GR和SP曲線呈鐘形、箱形和鋸齒狀,單砂層顯示出正粒序沉積層序特征。前淺水三角洲主要發(fā)育灰色、褐色泥巖夾薄層粉砂巖,GR曲線呈低幅齒狀。
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結構、連續(xù)性、振幅、頻率等分析不同參數組合所反映的地質意義,從而推斷可能的沉積相[9–11]。根據地震相特征,并結合沉積相和測井相,按儲層發(fā)育特征將研究區(qū)儲層分為三類(表1、圖3)。Ⅰ類:地震反射表現為強振幅,連續(xù)性好,測井曲線為鐘型或復合箱型,儲層較厚,夾層不發(fā)育,對應沉積微相為主河道;Ⅱ類:地震反射表現為弱振幅,連續(xù)性較好,測井曲線為齒化箱型,以薄互層為主,夾層較發(fā)育,對應沉積微相為天然堤;Ⅲ類:地震反射表現為空白反射,巖性以泥巖為主,對應沉積微相為河道間沉積。
表1 KL油田明化鎮(zhèn)組儲層分類
圖3 KL油田明化鎮(zhèn)組地震相特征
KL油田油層主要分布在明下段Ⅱ、Ⅲ油組,平均砂巖含量均高于40%,儲層發(fā)育,表現為“富砂”的沉積特征。各個亞油組之間均有穩(wěn)定分布的泥巖隔層,厚度8~15 m??傮w上,儲層發(fā)育,橫向分布穩(wěn)定,表現為疊置連片的特征。
KL油田砂體疊置連片分布,部分受巖性控制,地震資料品質較差。本次研究通過井震結合,精細分析地震相特征,優(yōu)選振幅屬性[7],對砂體邊界及分布范圍進行了精細刻畫。以KL油田明下段Ⅲ–3油組為例,通過最小振幅屬性刻畫出砂體邊界(圖4),認為兩個砂體存在不連通的風險,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結合地震屬性分析重新圈定了含油面積(圖5),分兩個單元計算了地質儲量。明下段Ⅲ–3油組新計算的含油面積較儲量申報階段的含油面積減小0.91 km2,儲量減少94×104t?;趦臃植嫉男抡J識,全區(qū)共計刻畫了6個油組的砂體分布范圍,量化了風險儲量近200×104t,并在開發(fā)方案中適當減少開發(fā)井數,提高了經濟效益,降低了開發(fā)風險。
圖4 KL油田明下段Ⅲ–3油組振幅屬性
圖5 KL油田明下段Ⅲ–3油組含油面積
(1)KL油田的主要含油層系為新近系明化鎮(zhèn)組,砂巖含量高,儲層發(fā)育,疊置連片分布,表現為“富砂”的沉積特征。
(2)KL油田明化鎮(zhèn)組儲層物性具有特高孔、特高滲的物性特征,含油層段主要發(fā)育淺水三角洲平原和淺水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微相主要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及河口壩沉積。
(3)根據地震相特征,并結合沉積相和測井相,按儲層發(fā)育特征將研究區(qū)儲層分為三類,并提取振幅屬性,刻畫出砂體邊界,重新確定儲量,為開發(fā)方案的編制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黃凱,金寶強,李久,等.海上中深層富砂三角洲儲層精細預測新方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6(5):44–48.
[2] 劉維永,周晶,趙春明,等.渤海復雜斷塊油田儲量評價技術[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3,27(1):46–49.
[3] 汪利兵,趙春明,曹樹春,等.渤海古近系辮狀河三角洲儲層描述配套技術[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3(3):65–69.
[4] 張義楷,孫立春.渤中26–3油田儲層特征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3(11):33–36.
[5] 國家標準局.DZ/0252–2023,石油天然氣儲量計算規(guī)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6] 姜在興.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3:282–293.
[7] 朱筱敏.沉積巖石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8:241–316.
[8] 姚光慶,馬正,趙彥超,等.淺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體儲層特征[J].石油學報,1995,16(1):26–31.
[9] 張秀敏,楊飛,鄭彬.白家海凸起侏羅系有效儲層地震屬性響應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0(8):58–60.
[10] 何軍,吳雪莎.地震相分析法在建南地區(qū)飛三段鮞灘儲層預測中的運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2009,23(6):39–44.
[11] 王勇,李鳳勛,丁潔瑩,等.準噶爾盆地西緣春光探區(qū)沉積演化及含油砂體分布特征[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5,2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