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熹
在特殊教育學校里,加強和促進未成年殘疾學生的品行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由于這些孩子處于青少年時期,這個時期是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和逐步定向的時期,也是他們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過渡時期,但由于聾生的生理特點,他們對抽象的概念知之甚少,在理解上也非常膚淺。他們是非能力差,道德判斷水平低,然而他們模仿能力強,易于接受表面行為。為提高聾生的素質,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殘而不廢、自立自強的人,使他們能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成為社會建設的參與者,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運用適合聾生身心特點的方法來進行有效的品行教育。下面從聾生的特點來談談如何對他們進行品行教育。
一、聾生品行形成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
1.道德認識不足
有人格障礙的聾生在道德上犯錯誤往往與道德認識不足有密切聯(lián)系。這種道德認識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是非觀念模糊,缺乏正確的行為導向,不能正確地自我定向和用社會道德行為準則的要求來調控自己,同時也不能清楚地意識到所做出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
2.意志薄弱
有些品行不良學生在道德認識方面并非無知,他們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是清楚的,但是正確的道德認識不能戰(zhàn)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則表現(xiàn)為意志薄弱。這些人格障礙導致聾生往往缺乏具體的行動目標,在困難面前缺乏堅持性,產生退縮、猶豫、彷徨等心態(tài)。
3.信心不足
對自己的將來缺乏長遠打算,看不到自身的前途和命運,缺乏自主選擇的信心和能力,不能解決自己面臨的困難和挫折,缺乏解決問題的策略,缺乏承擔壓力和失敗的勇氣,這些往往會產生信心不足。
4.不滿現(xiàn)狀
聾生無法對自身的優(yōu)勢和劣勢進行正確剖析,僅靠眼睛的功能不可能全面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人格障礙聾生看到的是他人的成功和榮耀,而看不到他人奮斗與努力的過程,因此,他們以為成功是靠著某一次的“機遇”,做事就會好高鶩遠、眼高手低,干不好小事,成不了大事。
二、聾生品行形成障礙的原因
1.學校教育的影響
聾校長期封閉式的管理使學生長期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信息渠道不夠暢通,接觸外界事物較少,導致了他們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和認識事物。學校的德育管理往往是偏重于校內教育,而忽視校外活動,現(xiàn)行聾啞學校思品教材也缺乏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造成了道德教育與現(xiàn)實狀況的脫節(jié)。
2.家庭教育的影響
(1)嬌寵溺愛型
這種家庭往往把孩子生理上的殘疾歸咎于自己的責任,始終處于對不起孩子的負疚心理狀態(tài)下,不能把握對孩子的正確教育,設法用情感上的偏袒、物質上的滿足來彌補心理的不安和愧疚,久而久之會 助長孩子心理上的“殘疾”。
(2)淡漠遺棄型
與上面的家庭相反的是,因為孩子生理上的殘疾,使得整個家庭在旁人眼中是個“特殊家庭”,給家人的心理蒙上了陰影。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家庭始終無法對現(xiàn)實有清醒的認識和理智的分析,雖然行動上沒有遺棄孩子,心理上已遺棄了。
(3)簡單粗暴型
這種家庭不是不關心孩子,而是不懂得如何去正確教育孩子,同時又不注意自身的家教形象。父母行為粗魯、脾氣暴躁,都會對聾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1)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
社會的外部環(huán)境確實讓聾生看不懂、猜不透、摸不著,在學校受到的道德認識方面的教育在社會上行不通,缺乏認同面,顯示了學校教育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如社會生活中“一切向錢看”導致聾生追求物質享受、急功近利的思想。
(2)社區(qū)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
聾生一旦踏人社會,只有極少人真正地去關心他們,只能靠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生活、工作的不如意使他們對社會產生不滿,形成抵觸情緒。對缺乏辨別能力和是非觀念模糊的聾生來說,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風也是考驗,對他們的成長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3)不良朋友的影響
由于相同的生理障礙使得相互之間產生認同感,有時候這種影響力是老師講千句不抵聾人的一個手勢。社會上的聾人良莠不齊,而如果他們無法識別,交友不慎就很可能走上歧路。聾人犯罪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
三、培養(yǎng)聾生品行的策略
1.曉之以理,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聾生人格障礙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缺乏正確的道德認識,缺乏是非觀念。學校教育就要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第一,恰當?shù)靥幚憩F(xiàn)行教材,根據聾人的認知特點系統(tǒng)性地安排內容,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和時事政治進行講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第二,要拓寬學生的接觸面,把學校教育延伸到校外,為學校教育提供補充和輔助。
第三,平常的小事都蘊含著育人的內容,蘊藏著育人的契機,因此日常的管理活動應加強訓練,以鞏固和加深對道德認識的理解。
2.動之以情,產生良好的感情基礎
感情是信任的基礎。教育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交流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身的情感性質和特點將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馬克思的名言“用愛來交換愛”,就很好地對“動之以情”作出了闡釋。教育實踐證明:師生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良好的情感基礎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師、學生間真摯的情感,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親切感,從而樂于接受教師講解的道理,產生對道德觀念的認同感。
3.導之以行,建立明確的行為目標
第一,要為人格障礙青少年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明確前進的方向,培養(yǎng)自信心。
第二,要經常反饋調節(jié)。針對人格障礙聾生的教育訓練要堅持“小步子”為原則,要注重他們的行為過程,肯定在操作過程中的點滴進步,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給予及時地鼓勵和支持,同時也要糾正他們的不當行為。特別是在尚未影響事件結果的時候,予以指導調節(jié)。
4.持之以恒,調適健康的心態(tài)
持之以恒可以培養(yǎng)和鍛煉頑強的意志,對聾生的行為矯正具有積極意義。不良行為的轉變一般要經過醒悟、反復、鞏固、穩(wěn)定的過程。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行為,必須持之以恒,不要因為某一次教育的成功而認為已經矯正了不良行為。在具體的行為事件中,人格障礙青少年的行為矯正還會出現(xiàn)反復,要本著研究的態(tài)度進行跟蹤指導。
總之,在聾校的教育工作中,品行教育抓好了,向社會輸送品德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是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特教工作者的基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