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錦格
說起課堂,是教師再熟悉不過的了,它是學校教育活動中的主要場所,在這個特定的場所中教師會產(chǎn)生一連串的特定行為。新課程要求教師有新的課堂行為。教師行為決定了課堂氣氛,而這種氣氛又反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師生間信息交流和整體的教學效果。這是因為良好的教室氣氛具有極大的感染力,本身具有課堂效果的“助長”作用。我認為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必須要有下列的行為。
一、接納學生意見的行為
“人應該永遠擁有兩樣東西: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希望之燈,一扇長開的窗——接納之窗?!币粋€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接納學生的意見,是他的素養(yǎng),而他之所以能接納學生的意見,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因為人無完人,即使你是為人之師也不可能事事都是自己正確,接納學生意見,可以避免自己犯錯誤,也可以緩和課堂氣氛。上個世紀人民教育家、人民教師的楷模——斯霞老師始終堅持與學生平等相處,以極大的熱情接納了學生的意見。
正是在這種民主、平等、寬容的氛圍里,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樹立起來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起來了,孩子個性的幼芽健健康康地舒展開了。毫無疑問,斯霞老師這種接納學生意見的行為正是我們今天課堂教學中所應努力追求的目標。
二、贊美鼓勵學生的行為
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贊美。贊美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肯定。贊美可以讓枯燥的課堂變得趣味無窮,可以把課堂上不協(xié)調的聲音變成美妙的音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和上進心。江蘇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杭州“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精品課觀摩會”上上了一節(jié)閱讀教學課《天游峰的掃路人》。在這節(jié)課中,他對學生的贊美與鼓勵說了如下的話語——
①剛才你說孫悟空有一雙火眼,我說你有一雙慧眼。他們看到的是人,而你看到的是鳥。是啊,寫人不就行了嗎,怎么還寫鳥呢?而且還說鳥飛回原處。你真是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啊!
②(學生質疑:作者為什么要寫笑聲一直伴隨著回到住地?)笑聲不可能伴隨著回住地,為什么要這樣寫呢?你讀書真會思考,我認為你像個小小思想家。你叫什么名字?
③同學們提的這六個問題我覺得真了不起??!這是六個思想,六個智慧的火花!
④你真會評課,就像個小老師,而且講的話比老師的水平還要高。
⑤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為你感到自豪!
⑥給點掌聲。多美的話啊!真令人佩服。
……
人都是需要別人肯定和夸贊的。孫老師這些熱情如火的話語,每一位學生的心海都會蕩起漣漪,涌起波瀾的。這樣,整個課堂都會沉浸在一個甜蜜的氛圍之中,學生怎么會不主動、積極、熱情地參與學習呢?
三、正確向學生發(fā)問的行為
問題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沒有問題的存在,教學就無法進行。什么樣的問題,就決定有什么樣的思考,思考決定著學生的行動,學生的行動又決定著課堂的氣氛。正確向學生發(fā)問,有意要學生回答,能貫穿一條啟發(fā)性的線索,從而引發(fā)較多學生自發(fā)行為。
四、善于引導學生的行為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shù)膶W習目標,并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引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建立一個接納性、支持性、寬容性的課堂氣氛。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引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臥薪嘗膽》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勾踐需要臥薪嘗膽,我們要不要臥薪嘗膽?
生1:不需要。
師:為什么?
生1:因為我們不用報仇雪恨。
生2:我們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這么苦。
師: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的這句話: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yè),中國科學家臥薪嘗膽幾十年,終于將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入了太空。你們說,中國科學家有仇恨嗎?他們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頓飯前都要嘗一下苦膽呢?
生3:老師,我覺得我們需要臥薪嘗膽。比如,中國足球隊需要成為世界冠軍,就必須臥薪嘗膽。
師:中國足球隊需要的是臥薪嘗膽的精神!
生4:我也要臥薪嘗膽。
師:你又沒有仇恨要報,怎么也要臥薪嘗膽?
生4:我將來要成為一個科學家,現(xiàn)在就要臥薪嘗膽,刻苦學習。
師:為了實現(xiàn)自己遠大的理想,也需要臥薪嘗膽的精神!
……
在薛老師的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廣度。他將語文教學根植于學生鮮活的生活,力求讓學生“在課文中照見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課文的身影”,不失時機地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語文實踐情境,引領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詩意地生活”。
五、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
教師應當自覺地成為學生課堂學習、探究的伙伴,積極、和諧地融入學生課堂學習的各種活動之中,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通過教師的參與不斷引發(fā)學生新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例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草》的教學片斷:
師:誰愿意背給奶奶聽?(指一學生到前面)現(xiàn)在我當你奶奶。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您聽聽,好嗎?
師:好。背什么古詩?
生:背《草》。
師:草?那么多花兒不寫,干嘛寫草哇?
生:因為草有一種頑強的精神,野火把它的葉子燒死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生背)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聽不懂?
生:這句詩就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么“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是“一歲一枯榮”??菥褪歉煽?,榮就是茂盛。
師:你看俺孫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奶奶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哪有錢上學啊!
(眾皆忍俊不禁,教室里一片溫馨)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于老師把自己當成學生學習的伙伴,參與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全面檢查了教學效果,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這一切又都是在歡樂的氛圍中進行,很耐人尋味。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笔聦嵣?,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使自己的教學行為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學習氣氛,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課堂更加生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