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偉宏
追求人類更大的自由(節(jié)選)
李 方
人類歷來如此。不必說歷史上那些名聲顯赫的探險家,即便是跟隨在他們身后的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人,難道不也是聽從了內(nèi)心同樣的召喚嗎?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清楚自己要去向哪里,更不知道將會遭遇何種命運,但是他們出發(fā)了。沒有這種氣質(zhì),也許今天我們?nèi)匀簧钤谏掷铩?/p>
已故美國天文學(xué)家卡爾·薩根在《暗淡藍(lán)點》一書中,描述了觀賞旅行者號從太陽系邊緣拍回的地球照片時的感慨:“在龐大的包容一切的暗黑宇宙中,我們的行星是一個孤獨的斑點……我們要保護(hù)和珍惜這個淡藍(lán)色的光點——這是我們迄今所知的惟一家園。”這種略帶傷感的筆調(diào),乃是基于對人類目前總體生存狀況的認(rèn)知,無疑我們并不滿足于此,而是夢想總有一天……我們將獲得更大的自由。
自由是個讓人眼睛發(fā)亮的詞匯,然而它并不僅僅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某種關(guān)系,同時它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我們知道,人類正是通過逐漸克服自然的束縛和禁錮,從而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在航天時代,加加林是第一個克服地球引力束縛的人,因此他成為英雄。阿姆斯特朗等阿波羅11號乘員是第一批克服空間距離禁錮而登陸月球的人,他們也成為英雄。航天時代,人類將依次克服地球引力、大尺度太空旅行、建設(shè)新的家園等種種困難。今天我們已經(jīng)完成第一步,處于為第二步作準(zhǔn)備的階段,也就是已經(jīng)站在了通往太空的門檻上。
這樣,實際上也就可以回答載人航天反對派的質(zhì)疑了:我們有必要通過這樣做以贏得更大的自由,或者說生命的解放。為此,人類寧愿承擔(dān)某些代價,不論對于當(dāng)事者個人,還是對于那些有能力這樣做的國家。
為爭取人類更大的自由是人類探索載人航天的重大意義,人類這個豪壯的夢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但每當(dāng)重大的航天災(zāi)難發(fā)生總有人質(zhì)疑,因為人類對航天探索是艱巨的,這種探索并不浪漫,甚至要以做出巨大的犧牲為代價。
關(guān)于追求的名言
1.如果有一天,我能夠?qū)ξ覀兊墓怖嬗兴暙I(xiàn),我就會認(rèn)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果戈理
2.我常常重復(fù)這一句話:一個人追求的目標(biāo)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
——高爾基
3.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chǔ),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4.我們要追求那真實的功業(yè),要追求對宇宙人生更深遠(yuǎn)的了解,要追求永遠(yuǎn)超過狹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東西。
——羅蘭
5.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己的東西。
——王若飛
6.一個崇高的目標(biāo),只要不渝地追求,就會成為壯舉。
——華茲華斯
對理想的思索(節(jié)選)
周國平
三
理想有何用?
人有靈魂生活和肉身生活。靈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實的組成部分。
理想便是靈魂生活的寄托。
所以,就處世來說,如果世道重實利而輕理想,理想主義會顯得不合時宜;就做人來說,只要一個人看重靈魂生活,理想主義對他便永遠(yuǎn)不會過時。
當(dāng)然,對于沒有靈魂的東西,理想毫無用處。
四
我喜歡奧尼爾的劇本《天邊外》。它使你感到,一方面,幻想毫無價值,美毫無價值,一個幻想家總是實際生活的失敗者,一個美的追求者總是處處碰壁的倒霉鬼;另一方面,對天邊外的秘密的幻想,對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價值。那種在實際生活中即使一敗涂地還始終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運兒。
五
對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貧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貧乏的。世界的豐富的美是依每個人心靈豐富的程度而開放的。
對于音盲來說,貝多芬等于不存在。對于畫盲來說,畢加索等于不存在。對于只讀流行小報的人來說,從荷馬到海明威的整個文學(xué)寶庫等于不存在。對于終年在名利場上奔忙的人來說,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一生中有多少時候,我們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豐富的美之外了?
一個經(jīng)常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軼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那么,你們還要說對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無用的嗎?
中學(xué)生對“理想”這個字眼不陌生,這可是個大字眼。一提到這個大字眼,有志的同學(xué)會眼睛發(fā)亮,思想翻騰,想象飛馳;然而,要把“理想”的內(nèi)涵說清楚,卻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本文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把大字眼平實化、生活化、通俗化,既讓讀者感到觸手可及,又能啟發(fā)讀者腦海里泛起漣漪,乃至掀起波瀾。作者由理想的有用與否推論到人生的最高價值。以文學(xué)作品《天邊外》的閱讀感受,論述幻想家與美的追求者在實際生活中的碰撞、碰壁,告訴人們對天邊外的秘密的幻想,對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價值”。人的價值判斷多種多樣,但對真、善、美追求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古今中外難以變更,“仍然”一詞表明了這種價值觀的長效與永恒。不管實際生活如何,有這種追求的人,靈魂生活快樂,有依托,是真正的“幸運兒”。再進(jìn)而論述世界對不同的人會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以音盲、畫盲、只讀流行小報的人、終年在名利場上奔忙的人為例,說明偉大的貝多芬、畢加索,偉大的荷馬到海明威、大自然對他們來說,等于不存在。有些人因身殘可以理解與同情,而有些只是因為心靈的荒漠,無美的追求,無幻想與憧憬,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豐富的美之外了。人同樣生活在一個世界里,由于有追求與無追求,世界色彩也就迥然有異。事實勝于雄辯,以一連串的事例證明,人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絕非無用。
關(guān)于追求的素材
甘相偉:站著上北大
甘相偉的《站著上北大》一書出版了!很多人看到書名都很奇怪,何為站著上北大呢?原來,甘相偉本是北京大學(xué)的一名保安,“站著”只是他的一種工作狀態(tài)。憑著自身的努力,他最終成了北大學(xué)子。
甘相偉來自大別山區(qū)的偏遠(yuǎn)山村,由于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他不得不放棄到縣里高中讀書的機會。2007年初,心中的讀書夢再次燃起,他來到北京,和眾多學(xué)子一起走進(jìn)了夢寐以求的燕園。不同的是,甘相偉成為了北大西門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園,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偉貪婪地享受著北大的人文氛圍。工作之余,他溜進(jìn)課堂蹭課、聽名師講座、泡圖書館……2008年,他參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錄取分?jǐn)?shù)線60分的成績成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從此,甘相偉開始半工半讀。站在崗?fù)だ?,他是北大保安;走進(jìn)課堂,他是北大學(xué)生。在北大期間,甘相偉總是隨身帶著紙筆,有了靈感就記錄下來,然后整理成文。幾年里,他先后寫了幾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書《站著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長周其鳳為該書作序,并稱贊說,這種努力進(jìn)取的精神,令人欽佩。甘相偉的經(jīng)歷感動了無數(shù)人,他也被譽為“中國保安出書第一人”。
追求自由,追求的是一份心態(tài),一份豁達(dá),一種我看眾生的境界。像樹一樣,隨風(fēng)而動,風(fēng)靜樹止;像水一樣,緩緩流淌,絕不停止。讓我們像風(fēng)一樣自由,做回自己。不需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只需要內(nèi)心有一處率真的空地,能夠在百忙之中有機會感受一下風(fēng)的律動、水的輕柔,感受一下自然。自由看不見,摸不著,卻又那么深刻地印在我們心里。自由,就是由自己做主,由自己負(fù)責(zé)。也許有時四周有無形的墻,讓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也許有時我們被束縛,但這些都無法阻止我們追求自由,我們在無拘無束追求自由的路上,其實就已經(jīng)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