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農
我們在做人處世的時候難免犯錯誤,有的人犯了錯誤卻強詞奪理,一味找借口,甚至為求自保而詆毀他人。所謂“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要想搞好人際關系就得在錯誤面前勇于承認并發(fā)自內心地改正。這才是君子所為,這同樣也是中庸之道所強調的“不偏執(zhí)、不走極端”的一種表現(xiàn)。
有一個人十分懶惰,每天偷雞摸狗,有鄰居就勸他:“你到處偷人家的東西,鬧得雞犬不寧,這可不是好人的行為啊?!蹦侨寺犃苏f:“那么,從今天開始,我就少偷一點,由每天一次改成一月一次,等到明年我就不干了?!编従訐u了搖頭:“你明明知道這樣做是錯的,就應該馬上停止,為什么還要等到明年呢?而且還以為減少數(shù)量就能減少自己的錯誤,你的惡習看來是改不掉了?!?/p>
既然知道自己錯了就應該馬上改過來,正如曾國藩所言:“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這無吝惜之心,最難之事。毫杰之所以為豪杰,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丑態(tài)?!痹鴩阅馨l(fā)此感慨,是因為對于這一點他有著切身的感受。
曾國藩兵敗,曾兩次自殺,都被一個叫李元度的人舍身相救。曾國藩召集幕僚,讓大家指出失敗原因,大家都不敢說,曾國藩就指著李元度:“次青,你大膽地說?!崩钤鹊溃骸霸乐葜當?,師未集而因大風阻于洞庭湖,敵察我困,大股圍入,于理于勢者都是如此結局,并且?guī)煶霾粸橥寺分?,乃行軍大忌。犯此則不能不敗?!崩钤鹊脑捜缑⒃诒?,一針見血,曾國藩不但沒有責罰他,而且十分贊同。可見曾國藩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且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這種求過的方法即是真誠者也,可謂是大人者。無論是做事還是與人交往,做到真誠認錯、改錯,這肯定不容易,這個時候就看個人的修養(yǎng)是否完善了。
不久前,駐教育部紀檢組對18名局級領導干部的函詢回復情況抽查核實后進行了處理,8人因未如實向黨組織說明情況和問題,甚至提供虛假情況,受到嚴肅處理。違紀違法問題究竟能不能糊弄過去,暫且不論,現(xiàn)實情況正如報道所言,態(tài)度不同、應對不同、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小疾變成大病,小錯變成大過,抑或違紀變成違法也未可知。有些錯誤不該犯也不能犯,比如貪污腐敗?!叭粢瞬恢?,除非己莫為”這不是聳人聽聞,所以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要慎獨慎微,潔身自好。
犯錯之后怎樣對待同樣是關乎厲害甚至是生命的選擇。有一種極為誤導人的說法:“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痹臼遣徽鄄豢鄣臒o稽之談,但仍有人深信不疑,結果為此付出十倍乃至千百倍的代價。所謂“牢底坐穿,回家過年”等奇談怪論之所以害人,是因為許多人并未意識到這種知錯不改的消極抵抗態(tài)度,往往決定著事情發(fā)展的最終結果;或者知錯知過知好歹,抓住改正錯誤的最后機會;或者自以為隱瞞至此密不透風,攻守同盟刀槍不入,卻一錯再錯,錯上加錯,小過變大過,大過成大錯?,F(xiàn)實經驗告訴我們,消極諉過甚至畏罪抵抗,反彈只會越大,必然會導致自我救贖的最后機會的喪失。這是自以為是的愚蠢。
對待有問題或犯錯誤的干部,黨組織歷來是有寬有嚴。比如個人對犯錯的態(tài)度,也決定組織對個人的態(tài)度。干部違紀違規(guī),必須依紀依法處理,這沒二話可說。但作為個人,明智的態(tài)度是認賬,悔過悔錯,誠心改過,這恐怕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如果心存僥幸,躲躲閃閃,遮遮掩掩,恐怕只會導致錯上加錯,也使得錯誤的性質更為嚴重。須知“過而不改是為過矣”,俗話講得好:“或許你會因此贏得某場戰(zhàn)役,可是你最后可能會輸?shù)粽麍鰬?zhàn)爭?!庇行┤藞猿终J定自己無時無刻都對,而且他們在贏了之后還會對別人幸災樂禍自我吹噓一番。
糾正錯誤可能很痛苦,但掩蓋錯誤必然更痛苦。面對越滾越大的謊言和問題,用現(xiàn)在一句流行的話說:“細思極恐?!惫识?,對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自身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真誠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并不是丟人的事,而是為了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能夠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這樣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才能抱著一顆至真至誠的心待人處世。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