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班后在小區(qū)里帶孩子,碰到一位老太太在跟其他人嘮叨:“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太懶、太享福了。房子首付是我們老人出,家用是我們老人出,孫子是我們老人帶,家務還是我們老人做,他們就是上個閑班,一回來就拿個手機在那兒刷……”
老太太說出來的話像是抱怨,但語氣卻是帶著寵溺的,臉上還掛著笑。在一旁的其他老太太都點頭,其中一個說:“現(xiàn)在他們懶得連碗都不洗了,更別說帶孩子。我每天晚上吃完飯出來跳廣場舞,跳完回去飯桌還是臟兮兮的。也沒指望他們洗碗,但沒想到連臟碗都不幫我收到廚房一下……”
老太太們還時不時地瞄我一眼,因為我是在場的唯一一個“年輕人”。我當時不自覺地反省了一下:還好,我并不是她們口中的那種年輕人。并且,我身邊很多年輕人都是非常上進的,并不是她們口中那種消極、墮落的形象。
老太太們“甜蜜的抱怨”,讓我感受到一種悲涼。因為她們覺得問題在子女身上,但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她們自己。子女自私、不懂愛,正是因為她們身為父母,對子女的事兒太過于大包大攬。并且,從心底上來說,她們很享受這種付出和掌控。
但她們又并非不求回報,她們只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到時老得沒用了、沒錢了,子女肯定會反哺。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是為何會出現(xiàn)眾多“中國老人抱怨子女不孝、不成器”的新聞的原因。
認為子女是私有財產(chǎn),占有和掌控似的付出,是中國老一輩父母的通病。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下,只會培養(yǎng)出一味索求愛,而不懂付出、關愛他人的子女,所以這樣的子女又怎會懂得孝順?怎會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所以,如今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不管是隔代教育,還是親子教育,都要避免對孩子過度付出,過度關愛。在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時,也要讓孩子學會去愛。譬如,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務,可以跟孩子示弱讓Ta知道父母也需要關愛等。
給孩子一個愛你的機會,Ta才會長成為更有擔當、更懂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