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虎超
春節(jié)假期的一個晚上,孩子媽媽有事外出,只有我和兒子在家。我們玩了一陣子,又讀了會書。時間比較晚了,小家伙時不時地問我媽媽什么時候回來,他開始想媽媽了。
我告訴他,我和他是同樣的心情,也希望媽媽早點回來,只是媽媽有事,所以不能馬上回來。兒子雖然口頭上對這個解釋表示接受,但仍舊念叨著,希望給媽媽打電話。
我問他:“當(dāng)你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喜歡受到別人的打擾嗎?”他回答說不喜歡。“那么,媽媽也一樣不喜歡受到打擾?!蔽一貞?yīng)道。
小家伙表示認(rèn)可,但僅安靜了不到10分鐘。顯然,這番由己及人的推論充滿理性,卻不能讓一個4歲多的孩子完全不再想念媽媽。這很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當(dāng)夜幕降臨的時刻,兒童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依戀會顯得比較濃重。
我們一起想了個辦法,給媽媽發(fā)語音微信,確保既不打擾媽媽,又能有效地發(fā)出兒子的心聲。小家伙一直急切地期盼著,但始終沒有收到媽媽的回復(fù)。后來才知道,當(dāng)時媽媽的手機沒電了。兒子的內(nèi)心一直處于焦灼的等待中。
媽媽不在家,我一個人幫兒子洗漱。小家伙仍舊念叨著媽媽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情緒顯得極為低落。
既然前面的方法不奏效,我干脆換了一種勸導(dǎo)方法。
我告訴兒子,在他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出差去南通了,晚上就我倆一起在家的。言外之意是,當(dāng)媽媽不在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像小時候一樣,和爸爸一起過得很好。
接下來,我問道:“如果今晚媽媽不回來,難道天上的星星就會落下來,砸到我們的頭上嗎?”
“不會。”
“如果今晚媽媽不回來,難道明天早上的太陽就不會升起來了嗎?”
連續(xù)的兩個反問,一下子喚醒了孩子的熱情。他眼前一亮,大樂,回答道:“不會的!”并接過我的話茬道:“難道今晚媽媽不回來,天上的月亮就會掉下來,砸到我們的屁股上嗎?”
于是,“飚戲”模式開啟——
“難道今晚媽媽不回來,貓頭鷹就會飛過來,在我們的頭上嗯嗯(即拉臭臭,該說法源自繪本《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嗎?”“難道今晚媽媽不回來,天上的老鷹就會飛過來,把我們的頭發(fā)全部拔掉嗎?”“難道今晚媽媽不回來,我們就可以走到十字路口,把紅燈掰下來安裝在頭上,當(dāng)作警示燈嗎?”“難道今晚媽媽不回來,門上的春聯(lián)就會變成紅色的大面條嗎?窗戶上的玻璃就會變成人的眼鏡嗎?”……
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倆你一言我一語,交替著說個不停。結(jié)果,小家伙的心結(jié)完全打開了,心情變得開朗,欣然接受了媽媽不在家的事實。
臨睡前,根據(jù)孩子的提議,我們再次分享了合寫的繪本《和爸爸在一起》,小家伙顯得很滿足。
“仲土豆,我們睡覺吧?!毙〖一镏焙羲o我起的名字。
于是,關(guān)燈,睡覺。
事后我想,當(dāng)我面對孩子反復(fù)念叨媽媽時,用媽媽有事和那番由己及人的推論去開導(dǎo)孩子,這樣的做法之所以不能奏效,原因在于其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帶有濃厚的成人色彩,充滿了理性的味道。
心理學(xué)研究表明,6歲以下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講道理的方式很難被他們真正接受。而“難道今晚媽媽不回來,就……”的句式,運用新奇而大膽的想象,將孩子所熟悉的事物進行串聯(lián),充分激發(fā)孩子內(nèi)心的創(chuàng)意與想象,讓他積極參與到聯(lián)想的游戲中來,在良性互動中感受到極大的愉悅和放松。如此,用孩子的方式,說孩子喜歡聽,也聽得懂的道理,既有效地削弱了孩子的負(fù)面情緒,父子倆又足足玩了一回想象力的游戲,好不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