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洪 燭
中國人每年都過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的三件大事:吃粽子、劃龍舟、想念屈原,應該算“老三篇”了。中國人不曾忘記屈原,這還遠遠不夠。屈原不僅僅是一個跟端午節(jié)有關的文化符號。他的意義要大得多。中國只有到了最危急的時候,在內憂外患最深重的時候,才能最深刻地理解屈原,才能真正地把屈原作為一種精神來歌頌,來提倡。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此乃我們當代的國歌。正是在這首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屈原的形象又一次得到放大與復活。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華民族重樹屈原精神,以抵御天崩地裂、長城失陷的厄運。應該說在這方面,中國新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郭沫若功不可沒。尤其是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僅用十天時間,一氣呵成五幕歷史劇《屈原》。他實際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澆今人之塊壘:借飽受強秦凌辱的楚國,來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國之現(xiàn)狀。國民黨《中央日報》,隨即從1月24日至2月7日,每日連載《屈原》劇本。文藝界全力以赴,選派金山、白楊、張瑞芳等明星日夜趕排,以使《屈原》盡早出現(xiàn)在舞臺。
4月2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登以“四大空前”為廣告語的消息:“《屈原》明日在國泰公演:中華劇社空前貢獻,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慶話劇界空前演出,音樂與戲劇空前試驗?!?月3日,橫空出世的《屈原》在重慶國泰大戲院隆重亮相,引起轟動,劇場內外擠滿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的觀眾。由于國民黨黨報已先期全文刊登劇本,做了預熱,《屈原》在國統(tǒng)區(qū)連續(xù)公演了十七天,座無虛席,掌聲雷動。而且每一場,劇場門外都擠滿買不到票的人,直等到演出結束,才跟散場的觀眾一起離開。有人說:一流的廣告、一流的劇院、一流的劇本、一流的效果、一流的演員,一一閃亮登場。
難怪能讓霧都重慶萬人空巷呢。重慶各報紛紛報道:“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稱絕唱”。周恩來、柳亞子、董必武、田漢、黃炎培還即興賦詩贊美。在整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若是寫文藝界大事記,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轟動效應,值得大書特書。譚家斌《屈學問題綜論》一書,有一篇《郭沫若對屈原有哪些情結?》,提到:“《屈原》史劇的大獲成功,不僅沖破了國民黨的文禁,而且以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痛斥了國民黨反動派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動行徑……”
不管怎么說,無論屈原還是郭沫若,詩人對抗日戰(zhàn)爭,還是起到了不亞于城墻、不亞于炮彈的作用。以身殉國的大詩人屈原,為了再一次靖國難,又在舞臺上復活了,唱響《雷電頌》。國破山河在,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呼喚屈原,就像呼喚護國之神。
親愛的屈原,尊敬的三閭大夫,你能看見這一幕嗎?你投水時能想到這一幕嗎?你雖然寫了《離騷》,但你并沒有真的離開啊。中國人不讓你離開啊。每個時代都在挽留你。每年的端午節(jié)都在挽留你。即使在抗日戰(zhàn)爭中,你也為祖國與人民立下了不同凡響的戰(zhàn)功。如果誰忘掉了你,還能叫中國人嗎?那不等于忘掉了自己的祖國?忘掉歷史的人在現(xiàn)實中也會無力。歷史正因為有許多像屈原這樣的人,而變得有力量了,甚至能抗衡住現(xiàn)實的困難。
史劇《屈原》應該算郭沫若創(chuàng)作生涯的第二個高潮。在對社會產生現(xiàn)實作用而言,并不亞于他早期的白話詩集《女神》?!杜瘛方琛拔逅摹毙挛幕\動之東風,開辟了中國詩歌史的新天地。史劇《屈原》則代表整個中國文化界,在精神上為抗日戰(zhàn)爭助了一臂之力。
郭沫若寫《女神》,氣吞宇宙、激情洋溢。寫《屈原》時,也仿佛有詩神附體,在超時空的想像中成了空前絕后的大詩人的替身。屈原為天地立心,郭沫若則力圖為屈原代言。他在談起“我怎樣寫五幕劇《屈原》”時,追憶那電閃雷鳴的巔峰體驗:“各幕及各項情節(jié),差不多完全是在寫作中逐漸涌出來的,不僅寫第一幕時還沒第二幕,就是第一幕如何結束都沒有完整的預念。實在地奇怪,自己的腦海就像水池開了閘的一樣,只是不斷地涌出,涌到了平靜為止?!?/p>
郭沫若的史劇《屈原》也相當于史詩啊,他在早期《女神》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不僅離大詩人屈原更近了,也離即將成為大詩人的自己更近了。不管別人怎么評價郭沫若,怎么瞧不起他的后半生,說他只能算半個大詩人,我都對從《女神》走向《屈原》的郭沫若充滿敬意??谷諔?zhàn)爭中他沒有拿槍上前線殺敵,可他拿起了筆,對于詩人而言,筆就是槍啊。正如對于屈原,筆就是他的劍啊,劍就是他的筆啊,把歷史都給捅穿了。直到兩千多年后,戰(zhàn)國時的青銅兵器全銹蝕了,可屈原的筆鋒與劍鋒,依舊寒光閃閃。
郭沫若對屈原的感情,并不是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才產生的。早在1920年,二十多歲的才子郭沫若,就寫了劇本《湘累》,為屈原的反傳統(tǒng)精神擊節(jié)高歌。1926年,投筆從戎參加北伐的郭沫若隨軍路過湖南汨羅,在汨羅江畔舉行祭奠屈原的儀式,為遠征壯行,他還特意寫了《過汨羅江感懷》一詩憑吊屈原。
1935年,漂泊日本的郭沫若難忘故國,寫了一部長篇學術論著《屈原》來寄托思念。該書注明寫于“滬難三周年紀念日”,由開明書店出版發(fā)行。后來被稱為郭沫若在30年代研究屈原的代表作。郭沫若在書中表明:“屈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小時候就愛讀他的作品?!?0年代,是郭沫若研究屈原的高峰期,接二連三發(fā)表了《關于屈原》《屈原考》《革命詩人屈原》《蒲劍·龍船·鯉幟》《屈原的藝術與思想》《屈原·招魂·天問·九歌》《屈原與厘王》《屈原思想》等一系列文章,其中《屈原不會是弄臣》《從詩人節(jié)說到屈原是否是弄臣》《屈原的幸與不幸》等引起廣泛的學術爭鳴。他還出版了《蒲劍集》《屈原研究》等論著。
由此可見,歷史劇《屈原》的橫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既應和了時代的要求,又得益于郭沫若前半生的精心準備。他對屈原情有獨鐘:“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偉大的詩人要推數屈原”,“我國的屈原,深信有一,不望有二?!彼从^案頭的著述:“關于屈原的東西寫得大概過多了一點?!钡桨l(fā)揮作用的時候,就不嫌多了。不然,何以僅用十個日夜,就讓祖國的首席大詩人在劇本里復活?郭沫若把自己的靈魂一舉投入屈原的形象了。
1941年,郭沫若聯(lián)合田漢、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在重慶發(fā)出倡議,把端午節(jié)定為“詩人節(jié)”,專門紀念屈原。此舉在文藝界、史學界、教育界等各行各業(yè)得到響應,舉行了規(guī)模盛大的紀念活動。譚家斌著《屈原問題綜論》一書充分肯定了郭沫若的作用:“郭沫若既崇尚屈原,又對屈原及其作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是一位著述頗豐的楚辭學家,而且是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將端午節(jié)定為詩人節(jié)專門紀念屈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p>
在此之前,學術界不僅有人認為屈原與端午節(jié)無關,甚至徹底否認確有屈原其人。不僅否定《離騷》等作品是屈原所作,覺得是秦博士偽造的,而且否定屈原的存在。大概在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前后,就有人對作為歷史人物的屈原表示懷疑,覺得屈原不過是一種傳說,是虛構的人物。郭沫若在《屈原研究》里說:“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第一個是四川的廖平。”
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學家廖平(1852-1932),率先提出“屈原否定論”后來得到胡適的響應。胡適1921年6月在某“讀書會”作了演講,又將講稿整理后刊登在1922年第1期《讀書雜志》上:“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fā)問過的。我現(xiàn)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彼赋觥妒酚洝で袀鳌贰拔宕罂梢伞敝?,來說明屈原只屬于傳說:“屈原是一種復合物,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
郭沫若1935年應上海開明書店之約而寫的長篇學術論著《屈原》,反擊了此前經胡適推波助瀾而一度浮出水面的屈原否定論,并點名道姓批判了懷疑論者廖平、胡適的觀點。尤其針對胡適所謂“五大可疑”逐一反駁,認為胡適對于《屈原》所提出的疑問,驟看都覺得很犀利,但過細檢查起來,卻一項也不能成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學術界掀起的,其實是一場“屈原保衛(wèi)戰(zhàn)”。和郭沫若一樣以論著堅挺“屈原的存在”的,還有陸侃如、游國恩、周而復、姚雪垠等人。“從古至今,對屈原其人、屈原作品、屈原評價等,可謂百家爭鳴,異說紛紜,但郭沫若始終如一地捍衛(wèi)著屈原。針對一些異說,郭沫若廣征博引,縝密考證,有理有據地進行反駁,有的甚至是針鋒相對,一針見血,捍衛(wèi)屈原的思想始終不動搖,可謂根深蒂固。充分說明屈原在郭沫若的思想上已留下深深的烙印。”(譚家斌語)
為了證明“屈原的存在”是歷史事實,郭沫若根據《離騷》中的詩句,考證出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夏歷正月初七,又依據《哀郢》考證出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元(頃襄王二十一年)五月初五。還確認了屈原的誕生地:“屈原的故鄉(xiāng),據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是在秭歸縣境內……鄉(xiāng)里的說法大約是正確的?!敝两?,關于屈原生卒時間及出生地仍有爭議,但郭沫若的觀點一直占主流。
“屈原不僅是一位熱愛人民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边@就是郭沫若心目中的屈原??峙峦瑫r也是他對自己的理想。
1953年,中國派代表團出席在法國巴黎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于會議期間大力倡導在世界范圍內宣傳屈原。最終,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中國大詩人屈原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及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作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開展紀念活動。屈原走向全世界、成為世界級的大詩人,多多少少還得益于郭沫若的推崇。確切地說,郭沫若是代表偉大的中國向全世界推薦偉大的詩人屈原。而躋身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列的屈原,已不僅僅代表他自己,還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之一大象征。中國為屈原而驕傲,屈原亦將為中華文明而驕傲。
1965年,湖北秭歸縣計劃修繕城東的屈原廟及歸州城內的屈原牌坊,特邀郭沫若題字,郭沫若熱情洋溢地題寫了“屈原廟”“屈原故里”,他很樂意自己的手跡出現(xiàn)在屈原的故鄉(xiāng)。1977年,郭沫若身患重病,聽說秭歸縣修建屈原紀念館,仍抱病題寫了“屈原紀念館”館名。還委托夫人于立群為秭歸縣樂平里題寫了“楚大夫屈原誕生地”、“樂平里”、“讀書洞”、“照面井”、“玉米田”等屈原遺址的碑名。
1978年春,郭沫若在北京醫(yī)院治療期間,想念屈原了,特意讓夫人于立群把他早年的《屈原》劇本帶至病榻前,一遍又一遍重讀,愛不釋手。他是懷念屈原呢,還是懷念那個以屈原為偶像的自己?懷念自己趕寫史劇《屈原》時充滿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那十天十夜?他告訴于立群:“我風風雨雨幾十年,是個即將就木的人了,我也要生得光明,死得磊落?!边€讓于立群代他記錄了集《離騷》原句構想的一副對聯(lián):“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帥云霓而來御,將往觀乎四荒?!弊T家斌說:郭沫若留下的這副集句聯(lián)是他一生勤奮耕寫生涯的絕筆,可見他對屈原的熱愛之甚、崇拜之深。
這一年的6月21日,郭沫若離開了這個世界,也離開了他想像中的屈原。據說,在他離世之前,還一遍遍地低聲吟誦屈原的《離騷》。他是借用屈原的《離騷》,來跟這個世界告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