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娜
(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7)
臨床上表示為腦血管患者術后實施有效護理,對改善其生活質量及其肢體功能具有積極意義,但僅僅依靠常規(guī)護理還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經大量的臨床研究表示,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患者大腦皮質活動能力具有關鍵作用。現本文重點對早期康復護理應用在腦出血患者術后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7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腦出血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依照護理方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2.5±1.2)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2±0.8)年。實驗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48~77歲,平均年齡(62.1±1.0)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8.0±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護理,根據醫(yī)囑展開各項護理工作。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早期康復護理,一方面,實施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交流,并做心理評估,以便更好的為患者做心理干預,改善護患關系,增加患者對康復治療的自信心,提升護理依從性。另一方面,實施早期干預。患者病發(fā)24 h內要密切關注其體征變化,如瞳孔、意識等方面,不要輕易移動患者,避免出現患肢痙攣、脫節(jié)等情況。以此同時,實施康復干預。術后24~72 h,嚴密觀察病情發(fā)展,有出血、血腫癥狀較輕患者可接受被動運動,由遠及近的給予按摩,1~2次/d,20 min/次;術后3~10天后,強化床上被動運動訓練,適當做外展、內收、屈膝等工作,5 min/次,5~6次/d,堅持循序漸進原則;術后21天,協助患者離床,現在床邊靜坐,練習深呼吸,鼓勵患者慢慢站立行走,3~4次/d,20 min/次。
(1)利用生活質量量表評價術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2)采用肌力分級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1]。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對照組、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36.5±2.5)分、(36.9±2.7)分(P>0.05);護理后,對照組、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58.6±4.3)分、(47.2±3.2)分(P<0.05)。
實驗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n(%)]
早期康復護理在不同階段為患者開展不同的護理措施,術后24~72 h主要嚴密關注其病情發(fā)展,并適當給予關節(jié)按摩等,術后3~10天主要給予被動運動指導,促進患者恢復關節(jié)功能,術后21天后可協助患者下床活動,堅持循序漸進原則,確保患者得到有效護理[2]。除此之外,還要為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干預,減少患者負面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鼓勵患者積極面對康復治療,以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避免因情緒抑郁、焦慮而引發(fā)高血壓及其并發(fā)癥。主動鼓勵患者參與肢體功能鍛煉,提高其基本生活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次結果顯示經護理后,實驗組的生活質量、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肢體功能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術后積極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有明顯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尤智英.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和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yī)療,2017,36(21):152-154.
[2]賈愛云,冀珊珊.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改善和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8):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