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
(烏海市海勃灣區(qū)中醫(yī)院,內蒙古 烏海 016000)
在臨床治療中,消化道息肉為一種常見疾病,為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變,可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為研究分析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內鏡治療的影響,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消化道息肉患者,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消化道息肉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女12例,男13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0.12±3.89)歲;實驗組女11例,男14例,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40.65±3.2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進行內鏡治療,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進行優(yōu)質護理干預,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術后做好飲食干預,避免暴飲暴食。(1)患者治療過程中易對療效產生擔憂,心理壓力較大[2],影響手術效果和康復效果。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緩解心理壓力,為患者講解治療知識,建立治療信心,講解手術方法,提高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2)術前,需為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做好術前評估,對癥治療,若患者出現異常,需及時告知醫(yī)生進行處理。(3)手術后,做好飲食護理,合理膳食,避免暴飲暴食,適當進行運動[3],囑咐患者進行休息。(4)為患者提供舒適及安全的醫(yī)療環(huán)境,注意藥物相互作用,避免藥物應用不當。
比較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臨床治療效果。無效:治療后,患者病情并無改善。有效:治療后,消化道功能部分恢復,有少量并發(fā)癥。顯效:治療后,消化道功能基本恢復,相關臨床癥狀消失,并未發(fā)生并發(fā)癥。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中,不滿意患者為8例,十分滿意患者為10例,一般滿意患者為7例。實驗組中,十分滿意患者為13例,11例患者一般滿意,1例不滿意,實驗組與對照組滿意度分為96.0%與6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實驗組中,2例患者無效,有效患者為12例,顯效為11例。對照組中,有效患者為10例,顯效患者為9例,無效為6例。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2.0%與7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外界環(huán)境和人們飲食習慣的變化,消化道息肉發(fā)病率較高,被認為為癌變前兆,糖尿病患者自愈能力降低,循環(huán)能力弱,可能加重病情。
消化道息肉為一種常見疾病,為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變,可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相關研究表明,糖尿病消化道息肉患者不僅表現出明顯的機體不適,較易出現焦慮等負面情緒,影響治療信心與依從性。優(yōu)質護理干預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4],將常規(guī)護理步驟進行優(yōu)化,連接不同的護理細節(jié),優(yōu)化護理質量,應用于糖尿病消化道息肉患者患者,可幫助患者對糖尿病消化道息肉疾病有更好的了解,提高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療效。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滿意度分為96.0%與68.0%,對照組中,有效患者為10例,顯效患者為9例。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2.0%與7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得,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內鏡中應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提高護理滿意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消化道息肉內鏡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 葉.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息肉患者內鏡下切除術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安全性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14):1666-1668.
[2]曹 暉,趙 剛,邱偉箐.胃腸道疾病內鏡下治療的并發(fā)癥及外科干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4):301-303.
[3]徐小慧,汪 波,張 敏.心理護理干預對內鏡切除消化道息肉患者術前血壓及焦慮的影響[J].安徽醫(yī)藥,2012,16(4):547-548.
[4]LI XM.The effects of pre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vital signs and treatment adherence for the patients with the digestive tract polyps resection by the endoscopic[J]. Sichuan Medical Journal,2013,34(12):20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