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珍
“你們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使你們膽壯,能以進去,得你們所要的那塊地,并使你們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yīng)許給他們和他們的后裔的地上得以長久;那是流著奶與蜜之地?!?/p>
————《圣經(jīng)舊約》
很久以來,一直悄悄地把對那塊“應(yīng)許”之地的向往擱置在心里,像對待一個不真切的美夢,既然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不如暗自體味、欣賞。卻沒有想到,一個意外的機會,竟讓這個夙愿瞬間實現(xiàn),那份竊喜至今搖曳在心里,不時散發(fā)出沁人的芬芳。
以色列,一塊流淌著奶和蜜的地方……當(dāng)你站在八福山的山坡上,面對加利利湖一望無際的水域,當(dāng)太陽將所有的光芒全部傾注于湛藍的地中海,當(dāng)死海的熠熠之光盈滿你的眼簾,那一刻,你分明看見了,那片滿眼的、盈盈的“蜜”和微沸的“奶”,就在那里,在空氣中彌漫著歷史的滄桑,永不泯滅地警示著每一個靈魂: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喪失主權(quán),只有擁有自己的家園,才有民族的尊嚴。
以色列之行收獲巨大,需鄭重感謝同行的一對老夫婦,他們像一脈溫泉,將旅途中如煙的溫情升騰,使人性中散漫著的那些溫暖、善良的因子,彌香全程,更仰仗他們游歷中的態(tài)度、精神、學(xué)養(yǎng)、品味和課題式的跟蹤,讓我能如此深刻地洞察猶太民族靈魂的真正模樣,觸摸到以色列國家血脈的真正溫度,得以將他民族自覺意識強大的震撼力,嫁接到我們當(dāng)下的生活、心態(tài)、意識中,喚起潛藏在骨子里,對人性更入骨的思考與選擇。
選擇游歷以色列的人,都有借助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文化的肩膀,抵達現(xiàn)代文明殿堂的夙愿。但是,時間有限,如若不是心中氤氳著歷史的“芳香”,既便手持“地圖”,也是一個“迷路”人。因為,這里歷史古跡的文化含量太多、太重,若蜻蜓點水、囫圇吞棗,寡淡無趣也辜負了“應(yīng)許”之地的神圣,可若錙銖必看、精雕細刻,又沒有那么多充裕的時間。所以,取舍便成為最大難題,矛盾中用給自己下一個“應(yīng)允”,讓糾結(jié)變成再次啟程的藉口,遺憾之心方得到些許的安慰。
此文談及的古城、古跡、事件,都是最能代表猶太民族、以色列國家歷史、希伯來文化發(fā)展軌跡、脈絡(luò)等重要節(jié)點性歷史事實,清楚了解他們的淵源,便能對猶太民族的歷史,以色列國家的起源、發(fā)展進程等問題有一個宏觀的了解。
耶路撒冷的“冷”
穿越近萬公里的路途,就是為了一睹這座三千年古城的“真容”,了解三教圣地今昔盛況,所以,放下行李,未容喘息,便急不可待地站在了耶路撒冷面前。
放眼看去,這座由乳白色巨石圍建的三千年古城,在凜冽的寒風(fēng)中,像一個威嚴、清冷的壯漢,巍峨、強悍中透著隱忍、包容,磅礴、壯觀中又蘊含著些許的孤寂、靜寞。它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表情,在冬日的落陽中,散發(fā)出“鐵銹”般生冷的氣息。那冷,讓人不寒自栗,讓人清醒、自抑;那冷,發(fā)自肺腑、源自骨髓。它將我逼退幾步,用距離拉開思考的緯度。
是的,耶路撒冷怎能不冷?!那冷,源自它綿延了幾千年的歷史肌理,源自千年巨石上斑駁的長矛劍痕,源自新巴比倫鐵騎踐起的腥風(fēng)血塵,源自蒙古人的無情的刀光劍影……如此噬骨的寒,怎能讓耶路撒冷不“冷”?!
曾幾何,歷史上除了中國之外,歷代國王大軍奔向這里的腳步,沒有一個不帶瘋狂和殘忍,沒有一個不帶著毀滅的貪欲,他們刀起刀落的殘暴、荒誕,也沒有一次不將猶太人送入絕望的地獄,沒有一次不讓他們求生的希望降到塵埃。但身體的滅亡,卻催生了靈魂的永生,“哭墻”、“苦路”,便是孕育在苦難里的“種子”,成就著猶太人的希望,也成就了全世界追求和平、自由的希望。
耶路撒冷古城,是猶太人首位國王大衛(wèi)的杰作,其數(shù)丈高、綿延幾十公里的城墻,抵擋了外族人無數(shù)惡意的進攻,成為保護城內(nèi)居民的首個壁壘。欲了解古城的全貌,登上高高的城墻,將城內(nèi)景致一收眼底,不啻為最好的選擇。
果然,當(dāng)我們站在城墻的最高處,便看見了錫安山金色大殿最美的身姿,它在夕陽的映照下,散發(fā)著伊斯蘭教最神圣的光澤。
城墻的走勢西高東低,由雅法門分別向兩側(cè)延伸而去。雅法門,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上門框的城門。據(jù)說是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為了討好德國人,將門上方的墻信全部拆去,以保證德國信使高大的依仗隊能順利進城。所以,當(dāng)你站在雅法門的門前時,會看見世界上一個最不像門的門。
城墻的高度,基本高于里面的大部分民宅,與城墻平衡、或高高聳立的建筑,是城內(nèi)大大小小的千余所教堂。每當(dāng)旭日東升,薄霧籠罩,宣禮曲響起,整個古城的上空繚繞著悠遠、綿長的宣禮曲……那一刻的耶路撒冷,簡直美到了極致,周身氤氳著圣潔、高貴的宗教氣息。
雅法門右手邊是大衛(wèi)王的宮殿,這個靠著自己勇猛、智慧,多次擊敗異族入侵而盛名的國王,對自己的生活也極其用心,盡管歷經(jīng)了幾千年風(fēng)霜的洗禮,宮殿里已經(jīng)處處是殘墻斷壁、破石損柱,卻仍然可見劇院、美術(shù)館、桑拿等奢華生活的陳跡。大衛(wèi)王宮殿內(nèi)每晚上映的“以色列挽歌”,堪稱一絕。歷史以投影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在古老的石墻斷壁上,猶太人砥礪前行的艱辛身影活靈活現(xiàn)……現(xiàn)代光影技術(shù),將人們送進時光隧道,在穿越歷史時空中,感受猶太民族悲蒼的過往……悠哀的音樂結(jié)束、光影消失,游人仍然靜坐在黑暗中,品鑒往昔歲月余韻。
耶路撒冷古城墻,供游人游覽的東、西兩段城墻加起來,有二十多公里,我們用去了3個多小時的時間,才緊湊地將城墻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瞭望臺、出擊口、休息垛簡單游覽了一圈,雖然艱辛,卻感慨頗多。城墻之路狹窄而陡立,五步一臺,四步一階,不肖一刻,便腿酸腰怠,但也只能向前、向前、再向前。因為,中間沒有下城墻的路,前方路途遙遠卻充滿希望,回頭沒有驚喜心智也不甘,咬牙前行是唯一出路。走完全部城墻后,整個人已經(jīng)舉步維艱,饑腸轆轆。為了犒勞自己的堅強毅力,我們坐進一家情調(diào)上好的餐廳。
餐廳溫暖如春,窗外寒風(fēng)凜凜,看著川流不息的行人,忽然覺得,耶路撒冷用“冷”的姿態(tài),透析著一種新態(tài)度,是以色列人歷經(jīng)滄桑后的一種淡然與通透。
“哭墻”不衰
哭墻,是以色列之“眼”,它見證著猶太人幾番生死變遷的始末。在猶太人眼里,“哭墻”是他們唯一能與“神”最直接交流的地方,是心中的圣地,是心靈的歸屬與再出發(fā)之地。世界上所有猶太人,都會匯集到這里,所有猶太人的歷史,又都從這里走向世界。
“哭墻”之所以神圣,因為它是兩代圣殿的遺址,書寫著猶太人遙遠而繁盛的輝煌,也記錄著以色列不堪回首的屈辱。它是首個猶太國國王大衛(wèi)之子所羅門建的所羅門圣殿(第一圣殿)的一部分。自從耶和華供奉在圣殿后,圣殿便是猶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攻陷圣城,圣殿被毀,城內(nèi)三千多猶太上層人士,被趕至新巴比倫地區(qū)(現(xiàn)在的伊拉克)。被迫遷到那里后,他們被剝奪了使用希伯來語的權(quán)力,致使希伯來文化沉寂近五十年,直到波斯皇帝巨魯士滅了新巴比倫后。巨魯士對被迫遷居在此的猶太人報以同情的態(tài)度。說,你們愿意就可以返回自己的家園。猶太人成群結(jié)隊地返回耶路撒冷后,傾其所有精力做了兩件事情,重建圣殿和著手編寫圣經(jīng),耶路撒冷進入第二圣殿時代,此時的“殘墻”成為第二圣殿的一部分。
飽受流離之苦的猶太人,深深了解一個民族喪失主權(quán)、精神無力、文化沒落的災(zāi)難性結(jié)局,回歸家園后,他們舉全國之力,一邊重建圣殿,一邊用希伯來文撰寫《圣經(jīng)舊約》。重建圣殿,是重塑民族的精神佳皋,撰寫《圣經(jīng)》,是想用文字記錄下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彼時的那兩個舉動,對猶太人意義及其重大,那是重拾民族自尊、重建民族文化的壯舉。當(dāng)時參與書寫《圣經(jīng)》的人,都是經(jīng)過千挑萬選出來的人,他們秉持著對民族、宗教的無比虔誠之心,將書寫民族歷史視為自己的殊榮和幸運。他們每每遇到書寫“神”字時,必定洗凈雙手,以示恭敬;遇到書寫“耶和華”三個字時,必定沐浴更衣,以示其虔誠、莊重,他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傳遞著一種態(tài)度:猶太民族的歷史是用鮮血、生命、尊嚴書寫的,猶太人也必定會傾盡身心之力愛之、護之。那些有形的圣殿,可能會面臨歷史的各種考驗,但無形的歷史圣殿、猶太人綿重的思想、文明發(fā)展史,將以文字、文化的方式,在世界精神文明發(fā)展歷史的留下濃重的筆墨。
公元70年,羅馬大軍攻陷了耶路撒冷,為了顯示自己的神威,他們將圣殿犁為了平地,殘存“哭墻”再次陡立風(fēng)中,哭泣民族苦難。從此,猶太民族開始了兩千多年,沒有國家、沒有主權(quán),在全世界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向全世界宣布了以色列獨立宣言,1967年,猶太人徹底結(jié)束了幾千的流亡生活,重新回到了這塊“應(yīng)允”之地。經(jīng)過幾番洗禮的“哭墻”,被重新壘建成現(xiàn)在的樣子,不僅成為世界各地猶太人,哭訴自己流亡之苦的精神家園,也成為世界各族人民,緬懷猶太人歷史的重要地點。
“哭墻”又稱為西墻(是圣殿西側(cè)的一段墻),左邊是男墻部分,右邊是女墻部分。進入男信徒進入男墻區(qū)前,需在帶頭上小帽,以示對神的尊重。女信徒進入女墻區(qū)前必須穿戴整齊,遮發(fā)、不露腳,以示虔誠?!翱迚Α本拺褏^(qū)內(nèi),供有大量不同文字的《圣經(jīng)》,方便全世界信徒禱告。一些信徒,手持《圣經(jīng)》,備著水、食品,整天在此,與神交流。
游人進入該區(qū)前,需經(jīng)過嚴格的安檢。大量持槍軍人在安檢口、游覽區(qū)執(zhí)勤,隨時隨地對可疑人士進行盤查甚至搜身。也有便衣警察和管理人員,隨時出現(xiàn)在你身邊提醒你不合乎規(guī)定的行為,或者指著你正在閃光的相機督促你快點離開。
我們用整個下午的時間,徘徊在“哭墻”周圍,任自己完全徜徉在純凈的信仰時光中,體悟那些虔誠信徒們凝重、癡迷的狀態(tài),看著他們撫摸圣墻、如癡如醉的神情,仿佛靈魂與之化為了一體,精神從未離開對祂的依傍。
“哭墻”,啼出的是民族的悲憤,留下的是民族精神再出發(fā)的動力。如今,任猶太人的腳步廣行天下,而一旦心念喚起,足尖所向之地,必定是“哭墻”的方向。
“十字軍”的“勝利”
1095年,地中海附近的拜占庭帝國,受到突厥人的襲擊,國王阿里克賽一世,向西歐的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救。此時西歐早已垂涎地中海沿岸富庶的一切,便借“匡正”的名義,帶著軍隊邁開向東的腳步。因軍隊佩戴“十字”標示,史稱的“十字軍”。1096年,“十字軍”開始了長達兩個世紀的東征。
“十字軍”東征圍攻的第一個城市就是耶路撒冷。那一天耶路撒冷上空的哀號聲,一直綿延至今……十幾萬伊斯蘭教徒的性命,喪失在“ 十字軍”快意的屠刀下,“哭墻”見證了耶路撒冷第三次被屠?!笆周姟睎|征的歷史長達兩個世紀,歷經(jīng)八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但只有對耶路撒冷的圍攻,奪得了勝利??墒?,那是怎樣的“勝利”???!
“十字軍”一個軍官寫給教皇的信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騎馬走在城內(nèi),尸體遍布街巷,血染馬腿到膝。僅在一個寺院避難的一萬多伊斯蘭教徒,當(dāng)場便無一幸免。教皇讀者那封帶著血腥氣的信,不寒而顫。這場由救援引發(fā)的“匡扶”戰(zhàn)爭,以“正義”的名聲將耶路撒冷血洗,也再次使猶太人淪落為背井離鄉(xiāng)的難民。
今天回視“十字軍”東征事件的始末,會理智地認識到,那哪里是一個孤立、單純的“援助”事件,它分明裹藏著統(tǒng)治者對宗教、政治、財富的拳拳野心,暴露的是教皇荒誕、暴虐、貪婪的真實面孔。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教皇面對“十字軍”屢戰(zhàn)屢敗的窘境,竟然用更加荒誕的行為給自己惡行開脫,組建兒童“十字軍”——成年人罪孽太深,上帝不降福予他們,兒童圣潔,可以奪取最后的勝利。于是,成千上萬的孩子被逼拿起長矛,加入戰(zhàn)爭行列??上攵?,這些天真可愛的孩童,面對成人的鐵矛利劍,該遭遇怎樣悲慘的命運,于是,大量孩子被殺、被俘,甚至被販賣、被凌辱、被奴隸。
戰(zhàn)爭的余虐,波及可能是一個城池、一個民族、一個宗教,但人性貪欲的惡,已經(jīng)演變成了文化、歷史,乃至整個人類、自然的災(zāi)難。
離開耶路撒冷時,我選了一盤《宣禮曲》CD,想把它寫入靈魂,也想把“哭墻”、“苦路”的真諦,涅磐成精神的家園,以紀念耶路撒冷——這塊我靈魂深深倚偎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