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宏,范提平,雷建明,張建學,王亞宏,張 巖
(天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肅 天水 741001)
甘藍型油菜原產歐洲,以歐洲片北部各國和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區(qū)的偏南部分布較多[1]。中國于20世紀30年代由朝鮮、日本、英國引進,已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尤以長江流域各省油菜主產區(qū)分布最為集中。甘肅省中東部地區(qū)氣候冬寒春旱,生產上仍以強抗寒白菜型冬油菜品種為主,但白菜型油菜產量低、品質差、易倒伏,進一步提高產量的潛力有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甘藍型冬油菜的種植范圍不斷擴大,但強冬性甘藍型油菜新品種選育相對滯后,適宜的品種相對匱乏[2-6]。天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以高產、優(yōu)質、抗寒為目標,通過品種間雜交、系統(tǒng)選擇,最終選育出強抗寒、高產、雙低甘藍型油菜新品種天油14號,現(xiàn)報道如下。
天油14號以華雙4號為母本、甘白油菜為父本雜交,輪回選擇選育而成。母本華雙4號引自華中農業(yè)大學,父本甘白油菜引自陜西省農業(yè)科學院特種作物研究所。2005年雜交,對F1進行農藝性狀與抗病性等田間鑒定,選優(yōu)良的單株留種。F2和F3低世代以農藝性狀與抗病性等田間鑒定結果,選留優(yōu)良單株套袋自交,定向選擇高產抗病單株。中、高世代嚴格進行農藝性狀、抗性、熟性篩選鑒定及室內品質分析,其中11-2266表現(xiàn)突出,株型緊湊,抗病型強,有效分枝多,主花序長,結莢繁密,籽粒大,豐產性好,中選,定名天油14號。2012—2013年度進行品鑒試驗,2013—2014年度進行品比試驗,2014—2016年度參加甘肅省區(qū)域試驗。2016—2017年度參加甘肅省多點生產示范試驗,并對抗病性和品質性狀進行鑒定測試。
在2012—2013年度的甘藍型冬油菜品種(系)鑒定試驗中,天油14號折合平均產量3 159.75 kg/hm2,較對照品種甘雜1號(折合平均產量2664.90 kg/hm2)增產18.57%,居8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表 1)。
在2013—2014年度的甘藍型冬油菜品比試驗中,天油14號折合平均產量為3 028.95 kg/hm2,較對照品種甘雜1號(折合平均產量2853.30kg/hm2)增產6.15%,居4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表1)。
2014—2016年在不同海拔、不同生態(tài)區(qū)域進行的甘肅省冬油菜區(qū)試中,天油14號2 a折合平均產量2 964.75 kg/hm2,較對照品種甘雜1號(折合平均產量2 769.15 kg/hm2)平均增產7.06%,9點(次)有6點(次)增產。其中2014—2015年度5點(次)有4點(次)增產,增產幅度-2.29%~102.46%;折合平均產量3 270.75 kg/hm2,較對照品種甘雜1號(折合平均產量 3086.55kg/hm2)增產5.97%,居5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2015—2016年度4點(次)有2點(次)增產,增幅-7.32%~96.44%,折合平均產量2 582.40 kg/hm2,較對照品種甘雜1號(折合平均產量2 372.40 kg/hm2)增產8.85%,居5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表1)。
2016—2017年度在甘肅省天水、平涼、隴南等地進行的多點生產試驗中,天油14號平均產量3 296.70 kg/hm2,較對照品種甘雜1號(平均產量2 877.15 kg/hm2)增產14.58%;4點(次)全部增產,居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表1)。
表1 甘藍型雙低冬油菜品種天油14號產量
天油14號屬甘藍型冬油菜品種,苗期葉色深綠,葉淺裂?;ù?,黃色。勻生分枝,株型扇型。莢長粒多,籽粒黑色。株高129.76 cm,分枝部位33.96 cm,有效分枝數(shù)15.94個,單株有效莢果數(shù)297.61個,莢粒數(shù)22.94粒。千粒重3.77 g,單株產量21.38 g。生育期280~290 d,為中熟品種。
2017年經農業(yè)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分析,天油14號芥酸質量分數(shù)為0.67%,硫苷質量分數(shù)為29.20 μmol/g,粗脂肪質量分數(shù)為43.10%,優(yōu)于對照品種甘雜1號,達到國際雙低油菜標準。
3.3.1 抗寒性 在2014—2016年抗寒鑒定試驗中,天油14號在天水中梁、甘谷及隴南徽縣、成縣試點均能安全越冬,越冬率為89%~100%。在中梁試點,2 a平均越冬率為92.65%,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抗寒性。
3.3.2 抗病性 經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田間鑒定,天油14號田間自然發(fā)生的病毒病平均病株率0.80%,病情指數(shù)0.03;菌核病平均病株率1.35%,病情指數(shù)0.12。天油14號的苗期病毒病、角果期菌核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品種甘雜1號,抗病性較強。
適宜于甘肅省隴東南半干旱、二陰山區(qū)及同類型生態(tài)區(qū)種植。
應結合當?shù)氐臍夂驐l件和栽培習慣適時播種。一般于9月上旬前播種。適當密植,直播種植密度控制在30.0萬~37.5萬株/hm2。合理施肥,以農家肥為主,播前施入優(yōu)質農家肥37 500~52 500 kg/hm2、N 180 kg/hm2、P2O590 kg/hm2,氮、磷質量比為2∶1左右。施肥方法為農家肥和磷肥作底肥,氮肥1/2作底肥和種肥、其余1/2作追肥。及時防治病蟲害。苗期防治跳甲,結莢期防治蚜蟲、潛葉蠅,及時防治白粉病。當2/3莢果呈黃綠色、主軸基部莢果呈枇杷色、種皮呈黑褐色時及時收獲。
參考文獻:
[1]劉后利. 油菜遺傳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0.
[2]張亞宏,雷建明,張 巖,等.淺析強冬性甘藍型油菜的生產與發(fā)展?jié)摿Γ跩]. 農業(yè)科技通訊,2010,457( 1): 103-106.
[3]王亞宏,雷建明,張建學,等. 甘藍型冬油菜品種天油9號制種技術[J]. 甘肅農業(yè)科技,2015(7):88-89.
[4]王 月,孫萬倉,劉自剛,等.甘藍型冬油菜在西北不同生態(tài)區(qū)適應性及生理生化反應[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5, 33( 4): 197-205.
[5]侯獻飛,孫萬倉,方 彥,等.甘藍型冬油菜在西北寒旱區(qū)適應性分析[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6,34(6): 63-68.
[6]裴國平,雷建明,張 巖,等.2014—2015年度甘肅省甘藍型冬油菜區(qū)試天水區(qū)點總結[J].甘肅農業(yè)科技, 2016( 10): 4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