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娟 何俊鵬 王會秋 宋震 魏迎東
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學習和生活的壓力也在不斷的加大,所以越來越多青少年因承受不住壓力或因其他原因而患有抑郁癥[1]。所謂的抑郁癥是指各方面原因而導致出現(xiàn)的長時間且明顯的情緒異常低落或者對事物缺乏興趣等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礙性疾病[2],抑郁癥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等特點[3]。近年來,在社會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研究發(fā)現(xiàn)[4],僅僅依靠藥物治療抑郁癥不能夠涉及患者的自身情感需求、人際關系溝通、學習和技能鍛煉等,所以對于青少年抑郁癥的治療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為此,本文采用繪畫分析與治療技術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2017年1月至12月來我院就診的70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均符合青少年抑郁癥診斷標準[5],其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齡(23.2±3.5)歲,平均病程(2.4±0.6)年,按照時間先后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女性18例,男性17例,平均年齡(23.8±3.9)歲,平均病程(2.4±0.1)年;觀察組女性16例,男性19例,平均年齡(23.1±3.6)歲,平均病程(2.4±0.7)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納入標準為符合《ICD-10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的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年齡在18周歲以上。排除標準為精神發(fā)育遲滯;精神分裂癥;人格障礙;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疾病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應用舍曲林藥物進行治療,劑量在50~100mg/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繪畫分析與治療方法,具體治療方法如下:由組織者組織進行繪畫活動,1次/周,1h/次,共進行12次活動。其中,第1周進行自我介紹,熱身訓練,建立信任關系,然后行房樹人繪畫;第2周以“我的家”為主題繪畫;第3周以“我的朋友”為主題繪畫;第4周以“我的未來”為主題繪畫;第5周為曼陀羅繪畫;第6周為風景繪畫;第7周為音樂繪畫;第8周以顛倒畫為題繪畫;第9周為畫身繪畫;第10周為傳畫;第11周為剪貼畫;第12周為房樹人繪畫。進行繪畫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不要求有非常高的繪畫手法和技巧,也不要求一定是繪畫專業(yè)出身,進行繪畫活動是為了彰顯繪畫者的心理學要求。具體繪畫的要求也不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jù)具體的安排對具體繪畫進展進行調整,在進行繪畫分析與治療前要對繪畫分析與治療的目的和技術進行詳細的講解,讓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能夠接受并配合進行治療,在繪畫活動過程中要對患者進行鼓勵,讓其能夠有信心繼續(xù)下去。當繪畫完成以后,所有青少年抑郁患者分享其作品,并進行詳細的講解、耐心傾聽和提問并回答等等,對繪畫其背后的故事寓意進行分享,增加治療效果。
1.3 評定標準 于治療前后參照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的抑郁情況進行評分[6],其中輕度抑郁SDS評分53~62分,中度抑郁SDS評分63~72分,重度抑郁SDS評分在72分以上。于治療前后按照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7]及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GI)[8-10]對患者社會功能及療效進行評價。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緩解;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無效:未達上述標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表1) 觀察組總有效率(97.14%)高于對照組(88.5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SDS評分的比較(表2) 治療前,兩組的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SD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表3)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惡心、睡眠障礙、疲乏無力和腹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SDSS及CGI評分比較(表4) 治療前,兩組的SDSS及CG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SDSS及CGI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SDS評分的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患者SDS評分的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5 52.81±10.93 45.16±6.32觀察組 35 52.78±10.96 40.57±6.27P值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SDSS及CGI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4 兩組患者SDSS及CGI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SDSS CG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9.64±0.18 3.13±0.16 9.33±1.28 1.46±0.06對照組 9.25±1.44 5.11±2.54 9.08±2.09 3.94±0.11P值 >0.05 <0.05 >0.05 <0.05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心理狀況的好壞,決定著社會的整體發(fā)展情況和祖國的未來。近年來,患有青少年抑郁癥的患者越來越多,對青少年自身身體及心理發(fā)展的特殊性來說,青少年抑郁癥的主要表現(xiàn)為存在情緒異常低落、過度悲傷、焦慮、抑郁和孤獨等情緒,這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甚至對學習和生活造成嚴重后果,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治療會加重抑郁,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自殺傾向。目前,臨床上,對于青少年抑郁癥的治療最普遍的方法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是從抗抑郁藥物遠期治療效果來看,治療抑郁障礙的結局并不理想,存在諸多問題,如藥物治療無反應,患者對于長期的藥物治療依從性差,復發(fā)率和致殘率高,社會功能喪失等。對于很多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也不愿接受枯燥的物理治療和普通的心理治療,所以臨床上迫切需要找到合適的治療技術為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解除病痛,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繪畫心理分析與治療技術是以“畫為媒”“就畫說話”,體現(xiàn)“畫外有音”,減少抑郁障礙患者的心理阻抗,讓抑郁障礙患者在繪畫過程中,了解潛意識自我,認識癥狀,完善自我,最終達到改善癥狀,降低復發(fā)率,減少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改善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幸福度的目的。為此,我們對繪畫分析與治療技術應用于青少年抑郁癥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在本試驗中,觀察組總體有效率(97.14%)高于對照組的(88.5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的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SDS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SDSS及CGI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本實驗結果顯示運用繪畫分析與治療技術對抑郁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進行藥物治療。而且通過統(tǒng)計分析也可以看出抑郁癥患者運用繪畫分析與治療技術的SDS評分優(yōu)于單純的藥物治療。抑郁癥患者出現(xiàn)抑郁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交往能力較弱,不愿跟人進行溝通,通過繪畫活動能夠增加抑郁癥患者的人際溝通能力,增加交流,對抑郁的癥狀能夠達到預防和治療的效果。抑郁癥患者出現(xiàn)的許多病理問題可能都是在潛意識下進行的,繪畫這種非語言的技術能夠讓患者的內心感情和欲望發(fā)揮出來。通過相關研究也表明繪畫分析與治療對抑郁癥具有明顯的效果。在此種治療的技術中,以繪畫的形式進行,由治療的醫(yī)護人員帶領患者建立一個相對安全、有效的治療環(huán)境,在通過患者與治療者的相互信任和相互融洽相處的氣氛中,能夠讓患者通過繪畫流露出自然情感,釋放出內在感情和壓抑的情緒,對治療和恢復健康具有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繪畫分析與治療技術應用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治療中的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邱鴻鐘,梁瑞瓊,陳琳瑩,等.繪畫分析與治療在心理康復中的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5):788-792.
[2]王麗萍.團體繪畫分析與治療對山東省某醫(yī)院住院抑郁癥患者的療效分析[J].醫(yī)學與社會,2014,27(1):85-87.
[3]趙文君,彭焱,程淑英.青少年抑郁與房樹人繪畫測驗的相關分析[J].現(xiàn)代交際,2015(6):124-125.
[4]白楊.繪畫治療在青少年腦損傷患者心理康復中的臨床應用[C].北京國際康復論壇,2013.
[5]Zhu SH,Kong LJ,Peng J,et al.The Study of the Family Function of Adolescent Depressive Patient and Its Family Therapy and Intervention[J].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6):102.
[6]宋詠霞,霍晶.舍曲林加舒眠膠囊和單獨應用舍曲林治療青少年抑郁癥的對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9):139-140.
[8]嚴虎,陳晉東.畫樹測驗在一組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2):185-187.
[9]楊婧.家庭治療應用于青少年抑郁癥的個案研究[J].魯東大學,2013(9):106.
[10]崔偉.腦損傷病人結構性失用特征及機制研究[J].中國科學院,201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