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凱 王 罡 李安石
(大連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遼寧 大連 116011)
在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模式調整期間,人們運動時間不斷減少,營養(yǎng)出現過剩的現象,肥胖和老齡化表現的更加明顯,導致腰椎退行性病變發(fā)病率在不斷提高,已對老年人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影響[1]。治療腰椎疾病,主要是對椎間盤進行減壓和融合。椎體間植骨融合手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2]。本文研究分析單側腰椎椎弓根螺釘釘棒系統(tǒng)在腰椎融合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實行腰椎融合手術患者86例。所有患者符合腰椎滑脫(Ⅱ度以內)、腰椎節(jié)段不穩(wěn)定以及腰椎間盤偏一側突出與二次腰椎融合手術(初次為單純髓核摘除術)。分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患者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為(53.2±9.6)歲。其中單節(jié)段融合包括,L3~L410例,L4~L518例,L5~S115例;腰椎間盤突癥出31例,腰椎節(jié)段不穩(wěn)6例,腰椎滑脫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fā)1例。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患者年齡為29~68歲,平均年齡為(54.3±8.7)歲。單節(jié)段融合包括,L3~L412例,L4~L517例,L5~S11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9例,腰椎節(jié)段不穩(wěn)7例,腰椎滑脫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fā)2例。對照組一般性資料與觀察組并無實質性差異,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手術操作前應確定所需的椎間隙,并在術中確認。在患者保持仰臥位后,醫(yī)護人員在其腰部墊上U型枕。對鋪巾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后于腰后正中進行手術切口。依據患者術前影像學資料與臨床表現確定手術側,并依此切開皮膚、皮下、筋膜,根據棘突一側骨膜將骶棘肌剝離,促使患者小關節(jié)和錐板充分暴露出來,并使用開孔器將橫突中線與小關節(jié)突外側交點作為椎弓根進入點,并緩慢將開路器推進。安裝后將病變間隙上下錐板以及小關節(jié)內側各1/2左右和錐板黃韌帶切除,促使神經根和硬膜囊充分現出來,并以此確定切除小節(jié)突的多少,并提供能夠將融合器植入的空間,將表面軟組織去除后,備植骨用。操作時注意加強對神經根和硬膜囊的保護。根據手術操作情況植入合適的腰椎椎間融合器,安裝并鎖定釘棒系統(tǒng),沖洗手術切口,實行負壓引流,關閉切口,覆蓋無菌敷料。
對照組: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腰椎后路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并在術中剝離,兩側骶棘肌,顯露雙側小關節(jié)突、上下橫突及椎板、定位、開孔、開路、植入椎弓根釘,切除棘突及雙側椎板、黃韌帶。手術操作的時候注意對小關節(jié)突進行保護。根據手術操作情況植入合適的腰椎間盤融合器,其他手術操作與觀察組雷同。
在所有患者手術操作結束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1~3 d便可將負壓引流管拔除。在手術后1 d告知患者于床上主動或擺動抬高練習雙下肢,以免出現術后神經根粘連的現象。術后3周可下床活動,對腰圍要進行保護。
1.3 觀察指標:在兩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的時候,觀察對比ODI指數與VAS評分,同時詳細登記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椎間隙高度的變化,并跟蹤隨訪患者1年的時間,了解植骨融合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處理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采用t檢驗對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采用χ2檢驗對2組患者的相關性指標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指數與VAS評分的比較:與治療前相對比,所有患者短期ODI、VAS評分與椎間隙高度均明顯改善,差異顯著(P<0.05);而手術治療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短期ODI、VAS評分與椎間隙高度,并未發(fā)現明顯的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指數與VAS評分的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I指數與VAS評分的比較 (±s)
組別 時間 椎間隙高度(mm) ODI指數 VAS評分(分)對照組(n=43) 手術前 8.8±1.3 29.87±4.32 4.39±1.22手術后 12.5±1.2 8.29±3.28 2.14±1.28觀察組(n=43) 手術前 8.9±0.8 29.98±4.35 4.38±1.21手術后 12.6±1.1 6.71±3.31 1.62±1.14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即觀察組手術時間為(84.6±18.9)min、術中出血量為(218.6±80.3)mL,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15.6±22.3)min、術中出血量為(356.3±120.3)mL,而觀察組與對照組術后椎間隙高度并未體現出差異性,且兩組患者術后1年植骨融合率均達到100%,差異不顯著(P>0.05)。
在腰椎融合手術操作中,與傳統(tǒng)手術相對比,改良后的單側腰椎椎弓根螺釘固定手術有著較多的優(yōu)勢[3]。單側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固定為椎間植骨融合提供了穩(wěn)定的力學環(huán)境,與雙側釘棒系統(tǒng)固定相比不損傷對側肌肉組織,不破壞對側椎板及關節(jié)突穩(wěn)定性,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少,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癥狀復發(fā)的治療有一定的可行性[4]。但目前單側椎弓根定固定手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一般認為其適應證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要椎管狹窄癥需行內固定融合手術,且僅有一側下肢有癥狀者,對側解剖結構完整,無腰椎不穩(wěn)者。禁忌證為:雙側神經根均有壓迫癥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要椎管狹窄癥患者;需要復位的Ⅱ度以上的腰椎滑脫;巨大的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伴有鈣化,或伴有雙側神經根癥狀者;骨密度提示患有嚴重的骨質疏松者;既往腰椎后路有廣泛減壓手術史;對側的解剖結構有缺損和不完整者均為禁忌證[5]。
綜上所述,腰椎融合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改良腰椎后路椎間植骨單側椎弓根螺釘固定實用性較高,與傳統(tǒng)手術相對比有著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少,手術費用低等優(yōu)勢,可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明偉,楊素珉,許英,等.單側腰椎-髂骨椎弓根釘棒系統(tǒng)在骶髂關節(jié)結核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防癆雜志,2016,38(4):783-784.
[2] 邵榮學,羅鵬,林焱,等.單側釘棒系統(tǒng)輔助對側經皮關節(jié)突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下腰椎退變性疾病[J].中國骨傷,2015,28(4):318-322.
[3] 賓永焰,郭義城,田乃宜,等.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加椎間植骨融合治療腰椎滑脫41例臨床療效[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4,42(8):801-803.
[4] 王亮,馮國新,朱冬承,等.單側釘棒固定結合椎間融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癥狀復發(fā)的臨床觀察[J].頸腰痛雜志,2013,34(3):263-264.
[5] 黃凱,劉展亮,劉少喻,等.腰椎單側與雙側椎弓根螺釘固定的生物力學對比性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5,9(22):414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