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永芳(福建龍巖)
幼時讀《三國》,司馬懿的一番話令我百思不解——魏蜀兩軍對壘于五丈原,相持不下。諸葛派使者送女人服飾去羞辱司馬懿,試圖激他出戰(zhàn)。司馬懿卻一笑置之,不問軍事,只問諸葛亮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工作量大不大之類雞毛蒜皮。使者回答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shù)升?!彼抉R懿當即評價說,“這小子事必躬親,吃那么少,管那么細,哪能活多久?”我當時好疑惑啊,勤勉負責,身先士卒,寧可累自己也不累別人,這不是一大美德嗎?為什么司馬懿要用這么輕蔑的語氣來說他呢?為什么沒多久,諸葛亮果然就累死了,而且蜀國土崩瓦解,迅速衰亡?
后來,聽到母親一次次抱怨我們兄弟姐妹,才若有所悟。母親說,你們就是依賴慣了,我老舍不得磨煉你們,能自己代勞的都沒讓你們?nèi)ツサZ,結(jié)果你們老是不擔力!瞧三伯婆家,孩子五六歲就開始催著上山砍柴下地種稻,現(xiàn)在一個個能頂半邊天,三伯婆自己在家煮煮飯就行了,田里山上的活都交給孩子們,家庭蒸蒸日上……
是??!重劍無鋒、大道至簡;事必躬親,則旗下無將。畢竟,人不是神,時間精力終歸有限,越是包攬一切,越有可能做不好;即使一時做好了,也不可持續(xù)——千鈞重擔系于一身,一旦生病、衰老乃至離世,家國還怎么存續(xù),事業(yè)還怎么發(fā)展?
管理者必須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你瞧諸葛亮,不放心下屬,連二十罰以上的小事都不能放手;不放心皇帝,劉禪在他眼里也始終只是個長不大的小孩,所以內(nèi)外之事都承攬下來,以致一枝獨秀而不能滿園爭春。與之相比,西漢名相陳平就更通透明白。某天,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朝廷每年審決案件多少?財政收支多少?周勃答不出來,很惶恐。左丞相陳平泰然回答:這些細節(jié)不是丞相該插手的事。要問案件,去問廷尉;要問財政,去問內(nèi)史。身為宰相,職責是輔佐天子,安頓好朝堂上下,選好主管具體事務(wù)的官員,讓公卿大夫各司其職,而不需要事必躬親?!拔木爸巍本偷靡嬗谶@種分寸得當?shù)暮喺砟睢?/p>
現(xiàn)代西方的“小政府”理念與之不謀而合——凡是公民自己能完成的,政府都應(yīng)該放手;凡是市場能調(diào)節(jié)的,政府都應(yīng)該退出。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學會“攥緊拳頭不放松”更重要。特別是在習慣性包攬一切的背景下,公共管理者更多的是要學會做減法,而非“習慣性插手”。否則,只會窒息市場活力、扼殺民間智慧。
回望來時路,我們?yōu)楹涡枰矙C構(gòu)?梁啟超在《論政府與人民之權(quán)限》一文中一語道破:政府的職責無非兩大類,“一曰助人民自營力所不逮;二曰防人民自由權(quán)之被侵”。用大白話來說,政府只需做好兩件事就足夠了:一方面,公共事業(yè)沒人牽頭時你做好“領(lǐng)頭雁”(比如修橋鋪路);另一方面,公共安全受到威脅時你當好“守夜人”(比如出面約束害群之馬,組織抵御外來之敵)。其他都是亂作為??上?,久而久之,一些人早已忘卻初心,迷失本源了。
道理都知道,為何往往做不到?一是家長思維??傆X得孩子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事實證明,一代代孩子都順利長大獨立了,而且一代更比一代強。其實孔明之父早逝,孔明就是在實際磨煉中磕磕絆絆長大成熟的,不也成了曠世英杰?
二是嬰兒習氣。低齡嬰兒總是握緊小拳頭,碰到什么就攥緊什么,擔心安全沒保障。鄉(xiāng)間老人們將其描述為“給條小魚能攥死”。后來,漸漸學會了該攥緊時就攥緊,該松手時就松手。恭喜,那說明孩子長大了,自信了,不再需要靠死死握住某個東西來尋求安全感了。政府亦然??偛荒茉凇熬迡氚Y”中惴惴終身;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放手時就放手,有所為有所不為,學會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這,才是成熟穩(wěn)健的大國氣度,也是社會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