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靜靜,周根娣,周海芳,吳虹霞
毒蛇咬傷屬于意外傷病,具有突發(fā)性,毒液進入人體后可造成心臟、肺臟、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損害,嚴重的有可能出現全身多臟器中毒衰竭[1]。早期、足量應用抗蛇毒血清可顯著降低患者病死率、傷殘率[2-3]。杭州市中醫(yī)院是蛇咬傷指定醫(yī)院,成立了蛇傷中心,每年接診約500例蛇咬傷患者,包括在當地醫(yī)院診治因抗蛇毒血清皮試結果陽性而未使用抗蛇毒血清的患者。鑒于抗蛇毒血清的主要成分為經胃酶消化后的馬蛇毒免疫球蛋白,對于人體具有抗原性,可導致人體發(fā)生血清過敏反應,有致命的危險[4],使用前必須行皮膚敏感試驗?,F在臨床采用傳統(tǒng)的測量法判斷皮試結果,其主觀性較強,出現的誤差率較高,導致部分患者不能及時得到特異性治療,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窗,引起機體臟器發(fā)生不可逆損害[5]。因此如何快速、準確判斷皮試結果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院自制了皮試卡,在毒蛇咬傷患者的救治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5年 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蝮蛇咬傷患者957例,其中男497例,女460例;年齡4~68歲,平均(36.4±4.9)歲;咬傷部位:下肢518例,上肢435例,頭部4例。傷情:輕度235例,中度703例,重度19例。
1.2 方法
1.2.1 抗蛇毒皮試卡的制作 抗血清皮試卡采用聚氯乙烯(PVC)材料制作,大小6cm×6cm×0.05 cm。皮試卡四邊的刻度以cm為單位,中間是標有直徑為2 cm鏤空綠色圓形,代表陰性皮丘大小,同時四邊刻度便于測量紅暈、蜘蛛足大小。
1.2.2 皮試操作及觀察方法 為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均選用同一廠家、同一批號的抗蛇毒血清和注射器。皮試前首先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用藥史、飲酒史,按照標準流程規(guī)范配置皮試液,皮內注射0.1ml,20min后觀察結果,觀察期間患者不得離開。對照組由護士用直尺測量判定皮試結果,觀察組則借助皮試卡判定結果。將皮試卡中鏤空圓圈部分置于患者的皮試部位,測量直徑范圍在2cm之內的皮丘且無紅暈及蜘蛛足,患者無自覺癥狀可判斷為陰性,顯示在綠色圓圈內;若皮丘包括偽足>2cm且<3cm,判定為陽性(+)顯示在黃色圓圈;若皮丘包括偽足>3 cm且<4cm判定為陽性(2+)顯示在紅色圓圈內;若皮丘包括偽足>4 cm判定為陽性(3+)顯示在紅色圓圈外。見封四彩圖4。
圖4 抗蛇毒血清皮試卡示意圖
1.2.3 評價方法 比較兩組血清輸注完成率及注射過程中嚴重過敏反應發(fā)生率。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輸注抗血清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對照組完成抗蛇毒血清輸注383例(79.62%),觀察組完成抗蛇毒血清輸注437(91.81%),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28.94,P<0.05)。對照組發(fā)生不良反應1例(0.21%),觀察組發(fā)生不良反應1例(0.21%),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0.00,P > 0.05)。
抗蛇毒血清是一種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替代的治療毒蛇咬傷的特效首選藥品[6],早期足量使用尤為重要。皮試陽性患者仍需進行脫敏注射(注射3次),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等待時間。對于抗蛇毒血清皮試結果的判定,傳統(tǒng)的測量方法主觀性較強,對皮試結果不能準確判定,致使假陽性率情況存在[7]。本院根據多年蛇咬傷治療臨床實踐經驗對既往皮試結果判定方法進行改進,制作出抗蛇毒血清皮試結果測量卡。利用皮試結果測量卡,不但注明判斷標準,同時與刻度結合,簡單直觀,便于護士準確、快速判斷皮試結果,避免主觀判斷所致的皮試假陽性率,假陽性率的降低,不但可減少多次注射給患者帶來的不便[8],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降低治療費用;同時可減輕護士工作強度,減少醫(yī)療資源的浪費,進而全面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此外皮試卡采用PVC材質制作,輕便易于攜帶,準確、直觀、便捷,使護理工作有據可依,真正做到標準化,教學方便形象,復制性強,臨床帶教統(tǒng)一、規(guī)范。本研究顯示,兩組輸注抗血清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觀察組完成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抗蛇毒血清皮試卡的應用能有效降低皮試陽性率,操作者有統(tǒng)一標準,減少主觀性,使護理工作有據可依,真正做到標準化,教學方便形象,復制性強。對其他種類的蛇毒血清皮試判定也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傅敏玲.抗蛇毒血清兩種注射方法療效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4,16(11):1782-1783.
[2]Ameral CFS,Campolina D,Dias MB,et al.Time factor in the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whole venom and crotoxin and efficacy of antivenom therapy in pantients envenomed by crotalus durissus[J].Toxieon,1997,35(5):699-704.
[3]馬成堯,倪麗娟,倪綠琴,等.臨床應用抗蛇毒血清皮試的體會[J].蛇志,2001,13(3):36-37.
[4]吳敏毓,劉恭植.醫(yī)學免疫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9:137-140.
[5]范泉水.中國毒蛇生物多樣性與抗蛇毒血清研究進展[C].2008年云南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和諧發(fā)展論壇暨首屆青年科技論壇論文集,2008:13-29.
[6]劉書元,羅潔珍,馮恒基.危重型毒蛇咬傷43例臨床分析[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4,14(5):273-275.
[7]嚴志明,朱凌,劉苗鳳,等.分類判斷和延時甄別排除藥物皮試假陽性結果的研究[J].臨床護理,2014,18(12):2395-2397.
[8]盧瑞彩.降低破傷風皮試結果假陽性率的方法探討[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5):75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