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2008年金融危機探底結束之后,美股進入長達九年的長牛,維系美股長牛的因素之一,正是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購。回購是上市公司出資直接在二級市場上買入股票的行為,回購的股份大多注銷,也有一些變?yōu)椤皫觳毓伞保糜诠蓹嗉钪??;刭彽墓煞葑N之后,上市公司的總股本減少,在凈利潤不變的情形下,每股收益提高,相當于提升上市公司股票的含金量。而用于股權激勵的“庫藏股”,相比提供低價行權的期權而言,對老股東不會構成股份攤薄,對提升企業(yè)內部發(fā)展動能也有相當程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拿出真金白銀來回購股份,某種程度上也給上市公司頒發(fā)了“證明書”,說明其經營現(xiàn)金流充沛,或者能夠低成本發(fā)債來回購股份。
在筆者看來,回購股份對投資者而言比分紅更有利。由于目前A股分紅需要繳納5%~20%不等的紅利稅,分紅實際上對投資者股份的“含金量”會有所降低,而如果用于回購股份之后注銷,則所用的資金都會全部用于提升投資者的股票“含金量”。即使是用于股權激勵的“庫藏股”,也會和回購注銷一樣,給二級市場帶來增量資金,給股價帶來上升的動力,或者起到抵御系統(tǒng)性風險的托底效果。
2015年大盤見頂之后,回購也成為管理層鼓勵上市公司實施的護盤手段之一。但相比增持,采取回購的上市公司數(shù)量較少,其中原因正在于“真金白銀”四字。相比增持的資金來源是大股東,增持之后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賣出回籠資金,回購股份所用的資金來自上市公司,不少上市公司本身就有“資金饑渴癥”,增發(fā)股份獲取資金的要求更強烈,回購之后股份一旦注銷也無法再回流上市公司,因此不少上市公司即便有心,也無力實施回購。另一方面,許多小市值公司的市凈率較高,按市價回購不僅不會增厚每股凈資產,反而會降低,賬面上也不好看。因此,能主動實施回購的公司,除了本身現(xiàn)金流比較充沛之外,也有認為公司股價被低估的意味在。
整體而言,回購是上市公司釋放的利好,對股價也有提振效果,但也不排除會被作為市值管理甚至是拉高減持的工具,近年來也有不少“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是在公告準備回購之后又取消的案例。因此,投資者在關注相關上市公司的回購潛力時,應當從基本面和估值出發(fā),只有業(yè)績良好、現(xiàn)金流充沛,同時估值又較低的公司,才有較大可能實行大規(guī)模的回購,對股價形成推動作用。在符合上述三大條件的前提下,筆者認為三方面的潛力股值得關注:
一、AB股同時上市,且B股跌破凈資產或在凈資產附近的公司。以美元或港幣計價的B股是上世紀90年代引進外資的手段之一,但目前發(fā)展已經停滯,成為“盲腸”,未來被吸收合并或轉換為其他方式的股份是不可避免的結局。近年來就有部分B股公司轉到香港上市,或通過整體上市、分立上市的方式轉到A股,而通過回購的方式減少B股的流通量,也是未來B股的出路之一。對于一些現(xiàn)金流充沛、業(yè)績良好的公司來說,回購價格遠低于A股的B股,在逐步解決B股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也會“花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更快提高每股“含金量”。此前魯泰B就是典型的案例,除此以外,存在類似特征的公司還有長安汽車/長安B、大冷股份/大冷B、粵電力A/粵電力B、本鋼板材/本鋼板B、飛亞達A/飛亞達B、華誼集團/華誼B股、鄂爾多斯/鄂資B股、大眾交通/大眾B股等。
二、擬回購金額較大,股價低于回購價、股價中期調整充分的公司。這類公司斥巨資注銷股份,相當于為股價直接托底,股價回落正是跌出投資價值的過程,值得投資者中期關注。代表個股有勁嘉股份、鴻利智匯、萬里揚、蘇州高新、美克家居、信邦制藥、常寶股份等。
三、回購股份用于股權激勵且金額較大的公司。相比直接發(fā)放現(xiàn)金獎勵,上市公司將現(xiàn)金買入二級市場的股票作為股權激勵行權的股份,不僅可以為二級市場注入增量資金,更讓員工長遠利益和公司股價捆綁,有利于增強公司的內生發(fā)展動力,為改善基本面助力。代表個股有蘇寧易購、楚江新材、愛仕達等。
當然,回購不會一蹴而就快速買入,更多地是以細水長流方式緩慢進場,投資者更多的應當把回購看做“信號彈”而非買入的惟一依據(jù),綜合看回購買入的金額、提升估值的程度、基本面是否持續(xù)改善等因素,再決定是否參與、在什么價位出手。
(文中涉及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且作者承諾未持有文中提及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