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梳理了中國散文文體的發(fā)展脈絡,明確了現(xiàn)代散文概念的確立形成過程,并對散文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作了一定的分析和展望。
關鍵詞:散文 文體革命 審美 真實 虛構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觀里,散文和詩歌并列為文學的正宗。但與詩歌不同,散文的發(fā)展走的是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
中國傳統(tǒng)散文被我們稱之為廣義的散文,它是和非文學的文字混含在一起的,被籠統(tǒng)地稱作“文”“文章”或“古文”,泛指韻文以外的一切文字。
羅書華的《“散文”概念源流論》認為,“散文”這個概念,經歷了詞體、語體、文體三個發(fā)展階段。在公元2世紀左右,就出現(xiàn)了詞體“散文”這兩個字,有“散發(fā)出文采”和“分散地論說”等含義。從東漢起,散文向詩靠攏,漸趨整飭對偶。語體“散文”和“對文”同時出現(xiàn)在經學訓詁領域,關涉的主要對象是文章的語言和語句的面貌。而語體“散文”從經學訓詁領域進入文學領域,是一個逐漸轉化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要確定文體“散文”概念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是非常困難的。唐代初年,興起古文運動,“散文”作為一種文體開始大量出現(xiàn)在典籍中。古文運動將曾盛行于先秦兩漢的文章稱為“古文”,與魏晉興起的駢文相對。這類與“韻文”“駢文”對列并稱的“散文”,僅是在語言形式上有了一些區(qū)別和定位,沒有涉及文章的其他層面,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散文。南北宋之際,方出現(xiàn)了與詩并列對稱的真正具有文體意義的散文,在人們談及“散文”時,不僅有對其外在形式的定位,也有對其內質的設定。
自魏晉時代的曹丕開始,提出“詩賦欲麗”,開始重視文學作品的審美特征,此后文學的審美特征和創(chuàng)作思維的形象特點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但直到經過晚清時期“文界革命”的醞釀發(fā)展,在進步知識分子的逐步推動下,“五四”確立以審美為特征的文學觀念,現(xiàn)代散文概念開始逐步出現(xiàn)與確立,形成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足鼎立的態(tài)勢。
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提出:“所謂散文,亦文學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不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文學散文”的概念,并試圖使它和“文字的散文”(即實用的文章)相區(qū)別。隨后傅斯年發(fā)表《怎樣做白話文》,把散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把散文從同是散行文字的戲劇和小說中劃出來了。周作人在1921年發(fā)表的《美文》中明確指出,“外國文學里有一種所謂的論文,其中大約可以分作兩類。一批評的,是學術性的。二記述的,是藝術性的,又稱作美文,這里面又可以分出敘事和抒情,但也有很多兩者夾雜的?!痹谶@個觀念涵蓋之下的散文不包括交際性的實用文字,只包括記述與抒情散文,以及報告文學和雜文。為了與廣義的散文相區(qū)別,這類散文往往被稱為“狹義散文”,也稱文學散文。進一步說,報告文學與雜文獨立,只余記述與抒情兩類文章。
為了區(qū)別狹義散文,抒情與記述散文被尊為“純文學”散文。目前散文界通常所說的散文便是指這類散文。此后大批作家投入散文創(chuàng)作,大量精美散文面世,形成了中國散文創(chuàng)作史上的一個高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散文的藝術性更加凸顯,散文的抒情性更強,“形散神不散”的理論深入人心,被奉為散文創(chuàng)作的圭臬。20世紀90年代,大散文風行,散文的概念開始混亂,甚至倒退到古代的大文學觀念,散文成為文字的收容所。
進入21世紀,散文的文體革命進入新階段。各種散文主張紛紛涌現(xiàn),形成了各種流派。這些散文主張大都遵循真實性原則,進入個人靈魂深處,展示了其他文體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與高度。這展現(xiàn)了散文作為文體的自覺意識已經形成,體現(xiàn)了它的文學本質。劉錫慶在《藝術散文:當代散文走向的審美規(guī)范》一文中曾如此定義散文:是“創(chuàng)作主體以第一人稱的‘獨白寫法,真實、自由的‘個性筆墨,用來抒發(fā)感情、裸露心靈、表現(xiàn)生命體驗的藝術性散體篇章?!?/p>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網絡文學開始興起,眾多文學樣式中,散文的數量最多,散文文本在傳播和發(fā)展中開始呈現(xiàn)出異化現(xiàn)象。一些新銳作家為了增加文本的審美價值而增加虛構手段,沒有堅持已經形成的散文必須真實的原則。但值得肯定的是,這些散文在技術上的虛構,是對素材的重新組合、修剪、利用,并不妨礙其整體的真實性。祝勇在《變化中的散文》中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說,任何文學作品都帶有虛構的性質,虛構是文學的本質。這種“技術性虛構”,反而將散文與報告文學、小說等明確區(qū)分開來。因為報告文學不能虛構,而小說則全部是虛構的??ǚ蚩ㄕf,虛構是濃縮的真實。因此,與其排斥虛構,不如對它懷有寬容之心。
梳理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后我們可以看到,一部文學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文學風格演變史。提醒我們不要刻舟求劍,不要以不變應萬變。寫作的時空在變,寫作的主體也在變,寫作本身自然也不可能不變,載體的變化必將帶來語言的變化。我們不可能理論先行地去從事創(chuàng)作,只能從生命的本體需要出發(fā),給予各種類型的寫作探索以理解和支持,尋找散文新的可能性。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對散文的本質還需要再進一步認識和實踐。
(作者簡介:奚敏潔,女,本科,西安市文聯(lián),研究方向: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