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美君
鄭爸爸生活在杭州,有一個一聽就特踏實的名字:鄭安全。他今年61歲了,頭發(fā)花白,一派儒雅的樣子,不大愛說話,最大的愛好就是鼓搗木匠活兒。他為妻子做了一輩子禮物,每一件都是人間孤品、千金不換。
年輕的時候,鄭媽媽有一頭長發(fā),經(jīng)常盤著,不經(jīng)意間就會掉下一綹……有一回,鄭爸爸參加一個做筷子的體驗活動,別人都忙活著做筷子,他卻悄悄做了兩支木頭發(fā)簪。
鄭媽媽體質(zhì)弱,退休后喜歡去公園舞舞劍,但是看了別人的劍都不是很喜歡,順嘴說了一句。鄭爸爸一聲沒吭,但是沒過幾天,突然“變”出一把木劍,又輕巧,又古樸。劍柄上還有一個童趣的狗頭,那是鄭媽媽的生肖。
鄭爸爸和鄭媽媽結婚時的家具都是鄭爸爸親手打的。后來,他們搬家,這些老木頭家具都搬不走了,鄭媽媽舍不得,鄭爸爸便依樣做了一套微縮家具,一直擺在新家里。
如今,很多人家里什么東西壞了,基本都扔掉了換新的,但是鄭爸爸家里,布滿了修修補補的痕跡。他們生活不算拮據(jù),可是一直保留著儉樸的習慣。也正因為這樣,家里充滿了故事,充滿了煙火氣。
和媽媽一樣,女兒鄭若行也收到過許多爸爸的禮物:小時玩的木馬、帶鎖的首飾盒、冬天暖手的手爐……鄭若行把爸爸做的一些東西發(fā)到朋友圈里后,引起了朋友們的一片驚呼:“天哪,叔叔手太巧了!”“你好幸福,有個這么厲害的老爸!”
鄭若行這才意識到:原來爸爸不僅是自己的男神,在別人眼中也這么有魅力!從事影視行業(yè)的她,決定為爸爸拍一部紀錄片,作為送給爸爸的禮物,也讓爸爸的手藝能夠傳承下去。
這部紀錄片就是《爸爸的木匠小屋》。每一集只有短短3分鐘,一集對應一個節(jié)氣,24個節(jié)氣,24種作品:春分的風箏、芒種的榫卯鳥窩、霜降的湖蟹蒸架……中國傳統(tǒng)的榫卯工藝,融入這些充滿童趣、構思精巧的作品中,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好多人說:好想拜鄭爸爸為師!
每個父母的價值觀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珍貴的禮物。
少年的時候,鄭爸爸就很喜歡發(fā)明、喜歡思考。所以從小,鄭爸爸就很支持女兒的每一種興趣。在鄭若行的記憶里童年總是很快樂,因為——“爸爸會陪我埋葬寵物螃蟹、一起炸柚子皮吃、用罐子培育蠕蟲、在停電的暴雨夜里用蠟燭給我做小動物……”
鄭若行一直記得,90年代的時候,爸爸在電視上看到外國人正在研究一種叫“永動機”的東西,非常癡迷,一連做了好幾臺。雖然最后每臺都會停下來,但一臺比一臺動得時間久。
現(xiàn)在,她知道了永動機是不可能被發(fā)明出來的,但她還是會像爸爸一樣義無反顧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且為之自豪。
就好像她為爸爸拍的紀錄片,可能喜歡木工的人很少,但是那種“單純地去做一件事情的快樂”是任何事情都無法比擬的。鄭若行說:“這是爸爸遺傳給我最好的財富?!?/p>
(墨晗摘自益美傳媒微信號)